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夏威夷的美色食虫鸣鸟(honeycreeper),即被当地人称为"波欧鸟利"的这种小鸟可能是地球上最稀有的鸟类.科学工作者认为,在当前世界上一共只剩下了3只:一只雄性的和两只雌性的.它们柄息在毛伊岛哈利卡拉火山东北坡茂密的热带森林中,雄鸟和雌鸟相距1.5英里,而据科研人员所知,雄鸟和雌鸟从未汇合在一起.除非它们不久就进行交配--否则这种鸟将濒临灭绝.  相似文献   

2.
生态与进化     
为数极多的生物种类地球上生存着极多种类的生物.其中,对哺乳类和鸟类已作了各种调查研究,种类的数目大致上已清楚了.所以,去年在日本冲绳发现新的鸟类品种小春秧鸟后,作了大量宣传报导.但是,对于生息在热带多雨森林中的昆虫类等动物,可以认为其大部分是未知的种类.事实上,在今天,昆虫的新品种平均每天新发现的有20种. 现在已有记录的生存着的生物种类有170万种.其中,超过半数的,即100万种是节肢动物,而在100万种中又有90万种是昆虫类.  相似文献   

3.
最新研究发现,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水升温、海冰爆裂,鞍纹海豹幼崽在其脆弱生命的最初几周里所需的柄息地——亚北极地带的海冰面积剧减.不少幼海豹因此溺毙于海水中,或者被爆裂的冰块压死。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亚北极和北大两洋的覆冰减少了大约6%。科学家预计,随着气候改变,  相似文献   

4.
昆虫为什么会长翅膀?这个问题似乎太简单了,许多人都能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为了飞行."但至今发现最早的昆虫化石显示,有翅昆虫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大约35 000万年前,这比鸟的进化史还长,而且,史前的昆虫只有短而宽的小翅,不能产生足够的空气动力使其凌空飞舞.自从昆虫翅膀进化理论产生以来,生物学家们一直对此感到迷惑不解.  相似文献   

5.
科学之窗     
人类对生物的调查还不全面,地球上仍有众多的生物种类尚未发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R·梅伊教授在1986年12月11日号的《自然》杂志上撰文认为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有150~500万左右,因此对这一问题有重新考虑的必要。在被确认的100万生物中的大部分是昆虫,而且,几乎都生活在温带地域。但是,生活在热带地域的大型动物大约是温带地域的2~3倍。这个比率是用昆虫进行估计的排算值。根据最近在某一热带树林的调查结果,生活在树上的昆虫超过了1100种。参加调查的研究人员假定,约有20%的特定种类的树木上生活着所特有的昆虫,热带树木也有5万种。苏联科学院动物进化形态学·生态学研究所的S·库鲁莫夫研究员说:“尽管人类在地球上派出了调查队,但是还有不少地域没有得到专家的探查和研究。尤其在占地球表面积70%的海洋中,人类能够潜到海深1000米以上的地方不多,而海洋的平均水深却为4000米。最近,J·库斯特在阿根廷海面上记录到新近发现的100种以上的鱼种。特别是还发现了过去认为已经绝种的鱼。  相似文献   

6.
周波涛  崔绚 《科学通报》2010,55(31):3053-3059
通过观测资料分析, 研究了澳大利亚东侧海表温度(SST)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关系, 发现春季澳大利亚东侧SST与6~10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之间具有显著的反位相变化关系. 研究进一步揭示, 当澳大利亚东侧春季SST异常偏高时, 6~10月西北太平洋高层为气旋型环流异常, 低层为反气旋型环流异常; 大气异常下沉从而抑制对流活动; 纬向风垂直切变加大. 这种环流背景不利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因而偏少, 反之亦然. 春季澳大利亚东侧SST可能通过南北半球大气遥相关引起同期热带环流异常, 进而影响随后西北太平洋区域大气环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郭大勃  元光  宋翠华  顾长志  王强 《科学通报》2007,52(11):1241-1245
考察了温度变化对生长在金属针尖上的碳纳米管场发射的影响, 发现碳纳米管场发射电流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场发射电流的稳定性基本没有变化, 但是其温度依赖性随金属衬底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 这可能是来自碳纳米管的不均匀性以及碳纳米管与衬底界面接触势垒随温度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末次盛冰期以来菲律宾南部气候变化的孢粉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位于西太平洋暖池区的菲律宾南部深海钻孔MD06-3075 上半部分的孢粉分析,结合氧同位素记录, 得知冰盛期时由于温度的下降, 该区热带高山雨林向低海拔地区下移, 在深海沉积中记录到了这一类型花粉的增加; 而到全新世时植被类型以热带低地雨林为主, 并且红树林广泛发育. 红树林和高山雨林的变化, 分别指示了海平面的上升和温度的增加, 而其他的草本、蕨类等变化则显示冰盛期时湿度比现在要略干. 在全新世中后期红树林明显退缩表明全新世时期气候发生变化, 主要表现为影响红树林发育的河流径流量有所下降, 同时喜湿且主要依靠河流搬运的蕨类孢子减少, 也说明河流径流量下降. 这些变化可能是受东亚季风强弱变化控制的结果, 也可能和ENSO 的变化有关联.  相似文献   

9.
胡世学  罗惠麟  侯蜀光 《科学通报》2006,51(11):1366-1368
报道了云南早寒武世乌龙箐组关山动物群中新发现的始海百合类棘皮动物化石. 关山动物群始海百合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始海百合类之一, 具腕、萼和柄, 其萼板形态简单, 无缝孔和瘤突, 腕长, 呈旋卷状, 柄较长, 柄与萼的长度之比较大. 关山动物群始海百合类棘皮动物的发现, 不仅对研究棘皮动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材料, 而且对研究早期棘皮动物和始海百合类生态习性变迁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海温对台风影响的数值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铭 《科学通报》1985,30(18):1400-1400
足够高的海温是台风形成的一个基本条件。天气实践已证明,台风只能在海水温度高于26℃或27℃的洋面上生成。我们对有关海温对台风生成影响的问题进行了数值实验。本文的目的在于讨论最大风速为14米/秒的热带气旋发展为台风的条件,实验中发现海温低时台风很难生成和发展,即使发展,其强度也弱;而海温高则台风可以发展到很强,这与天气事实一致。  相似文献   

11.
迁徙的昆虫     
在北美大陆,农民们最早察觉到风与昆虫的关系,他们发现,某些昆虫大量出现的时候,也正是某种来自特定方向的风劲吹的季节,于是人们猜测,是风带来了那些昆虫.这个猜测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得到了证实的机会,当时科学家们已经可以用飞机在高空中采取大气样本了,人们在距地面1.5千米的高空大气中惊讶地发现了很多东西:各类昆虫、蜘蛛和微小的生物体.  相似文献   

12.
最小的昆虫:体长0.139mm 不同的昆虫,个体间大小差异很大.对大部分昆虫而言,体长多在5 mm~15 mm之间.而最小的昆虫为一些寄生性的膜翅目昆虫,其成虫的体长在0.2 mm左右,比原生动物还小.世界上最小最轻的昆虫是缨小蜂科的一种卵蜂,体长仅有0.139 mm,其重量也极其轻微,只有0.005 mg.折算一下,这种卵蜂20万只加起来才1 g,1000万只才有一个鸡蛋那么重.  相似文献   

13.
肖丹青 《科学通报》1994,39(1):95-95
溴氰菊酯对昆虫脑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蛋白质磷酸化对于神经系统许多生理功能有调节作用,推测溴氰菊酯通过影响昆虫脑突触体的蛋白质磷酸化而影响昆虫正常的神经功能.本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制备家蝇脑突触体,在制备过程中加以改进.电镜照片及酶活分析证明提取物是完好的较纯的家蝇脑突触体.  相似文献   

14.
昆虫为什么会长翅膀?这个问题似乎太简单了,许多人都能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为了飞行。”但至今发现最早的昆虫化石显示,有翅昆虫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大约35000万年前,这比乌的进化史还长,而且,史前的昆虫只有短而宽的小翅,不能产生足够的空气动力使其凌空飞舞。自从昆虫翅膀进化理论产生以来,生物学家们一直对此感到迷惑不解。有些生物学家认为,这种小翅可能已经用于飞行。进化论者确信昆虫翅膀的变化是逐渐发生的,因此昆虫在进化到有全翅之前,肯定已经长有小翅。他们还坚持认为小翅必定是有用的,否则就不会进化成全翅。那么,昆虫翅膀进化的客观需要性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王博  李建峰  方艳  张海春 《科学通报》2009,54(2):210-214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内蒙古中侏罗世道虎沟昆虫化石的保存情况, 并利用X射线能谱分析了部分压型化石和黄铁矿化昆虫化石的元素含量及分布. 研究发现道虎沟生物群中绝大部分昆虫压型化石成分是虫体原始成分的有机降解产物. 少部分化石表面富集有Fe元素, 这可能是在降解初期由生物聚合物吸收形成. 而黄铁矿化昆虫化石的发现则表明道虎沟部分昆虫化石在形成过程中也存在“化石封套”模式. 这些不同的保存形式, 反映了不同的化石化过程, 表明当时的湖泊体系中存在着不同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科学家们一直为动物是否能够应用地球磁力进行导航的问题而争论着。虽然研究者们已经知道鸟类、鱼类、昆虫、甚至是细菌对磁场都有感觉,但是这些动物是怎样感知的却不是个迷。 美国人K.P.Able和Mary.A报告,他们的结论是:暴露在天空中的偏振光辅助萨湾那麻雀校正它体内的磁罗盘。(萨湾那是美国南部的热带草原)另一篇报告是德国人W.Wiltschko的研究成果,他阐明了另一种鸟是由于光线激发它的磁力传感器官而进行准确地定向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南部热带北缘,热带森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转变过渡,它们之间存在群落交错区.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热带北缘地区的4个永久样地植被的群落结构、生态外貌和植物区系组成分析,论证了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交错区的存在和其识别特征.由于中国南部西高东低的地势,西南部群落交错区主要体现在沿海拔的转变过渡,东南部则是沿纬度的转变过渡.西南部热带北缘存在两个明显的群落交错区.在海拔800~1200 m,热带低地季节性雨林与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交错过渡,森林群落的外貌、结构和林冠层树种明显改变:由具有3个乔木亚层和散生巨树、典型混交热带树种组成林冠层的热带低地季节性雨林转变为具有2个乔木亚层、缺乏散生巨树、林冠趋于平整、主要由热带山地分布的壳斗科和茶科植物为林冠层优势树种的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在海拔1800~2100(2200) m,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交错过渡,林冠层树种发生了替换,群落的植物区系性质也发生了改变,由热带性质的植物区系变成亚热带-暖温带性质的植物区系.在中国东南部低地,约22°30′N及两侧附近,存在一个明显的常绿森林群落交错区:热带北缘低地季节性雨林向(南)亚热带低地常绿阔叶林交错过渡,群落的外貌、结构和林冠层树种明显改变.我们认为,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交错区与霜冻情况有关,霜冻对热带低地季节性雨林的林冠树种是致命的.我们建议,西南部的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交错区和东南部的低地热带季节性雨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交错区为热带森林分布的北界.超越热带北界,林冠树种在西南部替换为亚热带-温带分布的中国-喜马拉雅和中国特有种,在东南部替换为主要是亚热带分布的中国特有种.中国东南部的亚热带气候地区存在热带植物区系成分,本文也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如果你仔细观察果蝇,会发现它可以迅速起飞、盘旋、俯、中、急转弯,轻而易举地进攻食物、躲避追杀.但它是怎么办到的呢?动物学家、航天专家、流体力学研究者一直对昆虫飞行时附近空气流动的情况感兴趣,但这个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充分的解释.因为我们很难对三维空间的气流活动做出精确的描述,尤其是昆虫翅翼周围,而且昆虫的翅翼小巧轻薄,又运动得特别快、特别复杂.  相似文献   

19.
美洲有一种白蝙蝠,能在一秒钟内发出250组超声波,还能准确地接收和分辨同等数目的回声.它凭借这个声纳系统,从发现昆虫到把昆虫捕获只需几分之一秒,1分钟能捕上几只小昆虫.然而,强中更有强中手,夜蛾却能巧妙地摆脱蝙蝠的追捕.  相似文献   

20.
轨道尺度上的水循环及其对轨道三要素、温室气体和冰盖的响应一直是古气候学界研究的热点科学问题之一.海冰和降水作为水循环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更是备受关注.研究海冰和降水在轨道尺度上的变化,特别是对外部驱动的响应机理、内部过程和反馈机制,有望对现代海冰和降水变化的理解及其未来趋势预测提供长尺度的背景参考.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在轨道尺度上北半球海冰对太阳辐射的变化更敏感,而南半球海冰对温室气体的变化更敏感.就轨道三要素而言,北半球海冰主要受岁差控制,而南半球海冰主要受斜率控制.岁差、斜率和CO2在全球不同区域降水中的相对重要性随时间和空间不同而发生变化.受赤道最大太阳辐射影响,热带降水中还含有明显的半岁差信号.此外,缓慢的轨道尺度太阳辐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北极海冰变化来引起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AMOC)百年-千年尺度的突变,从而引起全球温度和降水随之发生改变.在东亚季风区,中国南方夏季降水受冰盖影响显著,冰盖主要通过影响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