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维吾尔族女作家笔下"疯女人"形象的梳理分析,认为维吾尔族女作家赋予"疯女人"形象女性书写的文化意蕴,即揭示女性疯癫的文化病因、还原男权社会命名的"疯女人"们被剥夺的权利、女性乌托邦构想之书写。  相似文献   

2.
解毅 《科技信息》2007,(32):108
英国文坛崛起的女作家简·奥斯丁笔下的《傲慢与偏见》、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两部作品分别对"门当户对"的世俗爱情观念予以颠覆,刷新了陈腐的爱情观,体现了新的触及灵魂的爱情理念,推动了英国文学中爱情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五四女作家和中国男性知识分子一样不否定上帝的男性身份,但在女性经验下,她们更易于用母亲形象或女性形象表征她们对上帝的体验。苏雪林、冰心的创作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她们一方面用上帝慈爱的"父亲形象"对抗中国家族宗主社会中威严不可侵犯的父权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凭借自己的女性经验彰显上帝的女性和母性形象,寻求觉醒的女性所信靠的力量。五四女作家笔下上帝形象的特征折射出文化交流与对话中中国知识女性的独特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新疆当代少数民族女作家的文学作品中渗透着浓郁的女性特点以及民族气息,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以及回族女作家的笔下,一方面,对各自民族女性命运的关注成为她们共同的特征,在对历史传统进行反思的同时她们跨出了更具有意义的一步——尝试着去探索女性摆脱传统陈规束缚后该如何书写自己的生命轨迹;另一方面,虽然各自的民族历史以及习俗不同,但是在她们的文学作品中处处可见的是她们各自的民族审美心理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独特的民族性使她们的文学作品更具有了跨地域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代女作家毕淑敏以她独具的创作特色引人瞩目.毕淑敏作品的一大特点,便是用色彩来表征形象的社会意义,她笔下的白色意象尤其带给读者新鲜感觉和回味良久的艺术享受.本文对毕淑敏作品的白衣、白粉、白花、白雪、白发、白蘑菇等白色意象进行解读,这组白色意象群闪烁着作者对生命意识的思索,对生命价值的关爱.毕淑敏作品中的"白色"生活景观和文化气息,凸现出作者开阔的视野和非凡的气宇.  相似文献   

6.
点击比利时     
刘平 《世界博览》2011,(12):86-87
第一次记住比利时这个国家的名字,应该归功于英国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那位"比利时小人波罗",电影《尼罗河惨案》对我产生的影响完全是颠覆性的,差不多是看了那部电影,我才开始真正认识西方文明,那年是1979年,我26岁。  相似文献   

7.
在浙籍女作家的创作中,水不仅作为女作家心理的故乡出现,体现出吴越风情文化的深刻影响,而且水还作为女作家表达对世界独特的观照与体验而存在。通过水叙事,女作家们构筑了以和谐为核心的,建立在自然、生命、性别三个维度之上的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文化与原始苯教文化对新时期藏族女性作家汉语创作影响深远。本文首先对新时期藏族女作家汉语书写进行概述,然后重点分析宗教文化与女作家创作的关系。一是在神佛文化的影响下,新时期藏族女作家书写雪域高原时呈现出神幻色彩;二是在宗教"禁欲"理念主导下,女作家节制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9.
在新疆民族女作家中,维吾尔族女作家哈丽旦·依斯热依勒和哈萨克族女作家哈依霞·塔巴热克具有自觉的叙事艺术探索意识,她们推出的中篇小说《轨道》和《魂在人间》,为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提供了可供叙事学研究的文本。本文从叙事视角、叙事特征、民族叙事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等方面比较这两个文本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0.
梁雅玲 《科技资讯》2009,(21):222-222
本文试以新历史主义的两个概念:“颠覆”(subyersion)与“抑制”(Containment),分析了詹姆斯·乔伊斯笔下的女性人物伊芙琳对“男权社会”所定义的传统意识形态的抗争与“颠覆”,以及始终没能脱离“男权社会”的束缚,最终被淹没被“抑制”其中。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五四”运动开始了女性从社会的整体意识上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这种意识观念充分地体现在“五四”时期女作家的创作之中,并成为了新人耳目的文学现象。本文试图从女性意识这一角度来探讨其独特的艺术感觉和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宋松早 《世界博览》2014,(23):84-85
女性作家通过对食物直白或委婉的描写来强化食物的五味杂陈。一般来说,男性作家比女性作家更容易把食物和性欲联系起来,女作家则往往把食物和女性角色及社会地位联系起来。女作家运用食物意象有很多目的:讨论个人行为、社会行为、心理障碍、艺术、性、性别政治、贫穷、民族主义甚至谋杀迷案。厨房,女人的圣地在加拿大作家阿特伍德笔下,食物被巧妙地用来隐喻男女之间微妙的地位差异和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3.
民国往事:论五四女性小说四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性别诗学的视野来看 ,不仅女性小说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有着重要意义 ,而且一些迄今仍相对被轻视的女作家的叙事同样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以文本批评的方式对冯沅君、黄庐隐、石评梅、苏雪林等四位女作家的作品作出讨论 ,对她们的小说创作在现代中国女性叙事中的实际意义作出重审 ,可以从一个方面开启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4.
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31———)是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和代表性的小说家之一,于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莫里森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诗意为特征的五部小说,展现了黑人在美国社会三百余年的历史,揭示出蓄奴制度和种族歧视对黑人的精神伤害,从人物价值观的扭曲而造成的自我扭曲这一深层次上揭露种族歧视的罪恶,并使读者从黑人妇女的经历与视角对这一现实有了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的女作家,站在与男性相平等的位置上言说女性心声,重新思考两性关系,在观念层面上确定爱情的神圣性.而到了上海现代女作家这里,她们开始质疑男性的神圣和伟大,开始塑造了一系列阉割化的男性形象.在海派小说的艺术氛围里淡淡地渗透着悲凉的女性生命品味.女作家描摹着一幅幅日常世俗的画面,传递出代表这个城市精神的市民意识.  相似文献   

16.
宋代女作家生死观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生命的看法和态度,主要包括悲伤痛苦的生命体验、韶光易逝的生命感受、追求幸福的生命理想和忧国忧民的生命责任;二是对死亡的看法和态度,主要包括以死殉国的报国观、生死相许的殉情观、宁死不屈的守节观和舍身取义的正义观。宋代女作家的生死观体现出宋代女性以男性为生命重心,反映出她们国、情、节、义重于生命的精神面貌,折射出忧国忧民、杀身成仁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7.
本文摘取女作家林白、陈染的作品为对象,利用女性主义思想,简要分析了有代表性的当代女作家新型文本中表现出的不同于过去女作家的性别意识,浏览她们性别意识的要点,以阐释她们的文学目的。  相似文献   

18.
张善美  张春梅 《科技信息》2007,(35):151-151
本文从三个方面简要概述了"五四"女作家对母亲角色的审视,并分析了其成因。  相似文献   

19.
立足于五四女作家的创作实际,通过剖析文本中对母亲、男人的心态以及情爱观、性心理,审视了五四女性写作的主体意识,从而真实地把握了第一代女作家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0.
对于许多新疆少数民族女作家来讲,伊斯兰教未必是坚定的信仰,但是伊斯兰教的一些重要精神指向已凝聚为一种深厚的普世情怀,这种带着道德教化色彩的宗教情怀常常弥漫在新疆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创作之中,使她们的作品带有了内在的精神力量。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对苦难的承担和坚忍;二、对过失的忏悔与自赎;三、对他人的宽容和饶恕。借助于宗教寄托理想愿望并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使得新疆少数民族女作家作品呈现出了独有的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