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淑芹 《科技信息》2012,(23):159+187-159,187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成功地塑造出一系列资产阶级典型形象,如高布赛克、葛朗台、纽沁根等几个既有共性更有个性特征的资产者,通过他们听采取的发财致富的不同方式,以及享乐的不同性质,把资本主义从原始积累到自由竞争直至金融阶段的社会风貌形象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典型论与词汇意义的向心性与开放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畴化典型论认为语义范畴边缘是模糊的,并不是所有家族成员都具备标准特征。典型成员是参照点,范畴是由相互交织的相似性网络构成。语义范畴具有向心性和开放性,词义属语义范畴,所以也具有向心性和开放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王安忆在小说创作中秉持开拓精神空间,建筑精神宫殿的理念,《启蒙时代》就是作者这种理念的践行文本。然而,文本创作中作者的理念追求成了其艺术表达的绊脚石,使得小说不像小说,更像是一篇思想随笔。客观地说,我们不能不说王安忆有思想、有精神追求,但也正因为她颇为自得的文革感思,导致她总是急于表达些什么,让一个很简单的情节故事担负起如此沉重的思想反思,有着难以承受之重。由此也导致其失去了以往冷静细腻的叙事风格和点石化金的艺术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4.
黄晶 《科技信息》2013,(6):229-229,23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王安忆因为抒写上海而声名大噪。可王安忆却不是一个只写上海的小说家。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她小说中一直有一个和上海同样重要的乡村世界。乡村既是她小说最初的发源地,也是她理论反思和创作意识剖析的试验田。  相似文献   

5.
《长恨歌》被视为王安忆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将上海的浮华与优雅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王安忆独特的历史书写则作为骨架支撑起整部作品。小说将日常生活视作城市历史的主体结构,对其进行感性的历时性呈现;小说以背对历史的姿态对王琦瑶的命运进行了精彩刻画,并将其作为城市命运的同构体而赋予深刻的历史意义;小说将弄堂作为上海的景观结构,通过街巷里弄里的世俗生活再现了城市的历史沧桑。  相似文献   

6.
国内对巴尔扎克的接受与传播中,李健吾属成绩卓著者。他对巴尔扎克的观照较早、关注时间持续最长。他在诠释巴尔扎克上显示出来的个性,不仅昭示其对巴尔扎克理解的透彻,也反映了国内接受巴尔扎克的流变历程。他不是以一个普通接受者的身份来对待巴尔扎克,而是用一个文学创作者的热情和责任来传播巴尔扎克。  相似文献   

7.
在王安忆三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中,其小说的叙事语言发生了三个阶段的变化:从最初采用描述性的具体化语言到中期阶段创造出一种叙述性的抽象化语言,再到《长恨歌》以后选择了叙述性的具体化语言。语言风格从纯净清新到华丽稠密再到自然素淡,走上了一条返璞归真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在首次涉笔性爱,使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由社会层面发展到性别自觉阶段,达到了第一次飞跃和突破之后,其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并未仅仅停留在对内容的书写和挖掘上,而是进一步上升到对文本形式的改造和利用上。王安忆在其女性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成功实现了进一步突破,这奠定了她作为一位女性主义者的坚实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与乔伊斯·卡罗尔·奥茨是处于同时期的两位著名的女性作家,她们笔下的女性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试图从她们笔下的女性角色找出两位作家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以及从她们写作的语言特色与叙事艺术以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众三个方面论述了明代小说典型论取得的成就,即小说人物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艺术典型的共性与个性,人物形象的形与神,对明人在小说典型问题上的不同认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了他们对古代小说美学的开创性贡献及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充分评价了明代小说典型论在小说理论发展中外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中期后,王安忆小说叙事观念逐渐明晰,“讲”故事的意识突出。其小说叙事以“第一人称视角”、“人物有限视角”和“视角越界”的应用为独特,并产生陌生化效果,完成了心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上海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大都市,是王安忆成长的地方,是她小说创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背景,她的许多小说都明显地是以上海为背景创作的。本文以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上海叙述为立足点,对其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论述,剖析了上海作为经验世界进入王安忆作品所呈现出的三个阶段:幻象化的上海、舞台化的上海、文本化的上海。  相似文献   

13.
作家王安忆从1976年踏入文坛,至今已经三十多年了。在这三十几年中,她的作品题材与叙述策略几经变化,作品风格也由稚嫩逐渐走向成熟。然而对现实的关注,对女性的书写,却从未改变。她的作品承载着作家对世俗生活的悉心关怀、对人类命运的哲学性思考和对小说构筑心灵世界这个目标的不懈追求。以王安忆小说对女性的关注这个视角,来揭示作家对人生、对社会、对文学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4.
在时代的变迁中,王安忆以真诚的写作态度不停地寻找、拓展,随着世态的变更,她的小说也呈现出丰富多变的状态。在初期的青春自叙中,她倾诉的是个人的内心世界,带有明显的诗化特点,既清新优雅,又有几分寂寞的感伤。随着创作中对日常琐碎生活的关注,王安忆的小说在叙述中日渐平实,以准确的细节和近距离描写,使作品紧密细致、真切感人。在这过程中,王安忆对小说叙述技巧的探寻也有了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我国现有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广场人性化情况的调查和分析,针对我国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存在的问题,应用人类工效学,对于适合人的空间尺度和空间层次的研究,整体系统的分析法,重点对于中国典型城市的分析模拟,与周边环境和地域的整合,公共空间环境的研究,运用现代设计中的整体分析法和系统功能分析法,设想对于城市广场不合理的情况进行改造,使之更能满足人们需求,让中国城市的广场景观设计规划更加具有内涵和技术含量。  相似文献   

16.
巴尔扎克在《论艺术家》中说过,作家应成为“善恶的登记员”。《高老头》充满了美与丑、善与恶的搏斗,申张真善美,抨击假丑恶,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不仅是巴尔扎克这一名言的写照,更是其人性观的显现和张扬人道主义的标志。巴尔扎克是个地道的人道主义者,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丑恶的描绘、揭露和批判,完全是从其人性观出发、考虑和设想的,他又不懂得社会前进的真动力,只知写出几个对社会没有反抗力的“善人”来弥补社会腐朽,安慰人心,欲图以改变恶性、阻止私欲、发扬人道来完善社会。因此,《高老头》和他的其它作品一样,批判的力度注定是微弱的。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对旧上海的书写难免有着在历史档案中寻找材料而进行的虚构与想象,而在对少年知青插队偏远荒僻的蚌埠进行书写的一系列小说则充满刻骨铭心的创伤记忆。王安忆对早年贫瘠乡村生活带着个人痛感的认识,显然更为丰富生动和具体,也成为她对当下上海多样社会体悟的基础。早年记忆成为她从事文学创作的精神资源并因此形成其独特的创作观。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用绘画传统技法“皴”,指出王安忆小说中皴法的运用,并将之引申到叙述学的层面,分析皴法的使用对小说在时空距离、动静结合、叙述停顿、节奏速度等方面带来的变化,进一步分析皴法的优缺点,重点分析不足之处,即小说相对空间的狭窄、封闭,人物精神世界的贫乏,以及作者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偏颇。  相似文献   

19.
20.
探寻西宁市城市用地扩张情况及其驱动机制,对于解释城市用地变化的规律特征,加快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选取城市化的经济驱动因子,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模型,研究得出:1、西宁市城市用地的总量呈增加态势,其扩张速率呈现出快速—平缓的波动变化;2、西宁市城市化进程主要为人口主导型;3、GDP产值的增加是西宁市城市化的最主要驱动力;4、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协调性略显不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