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磊 《长春大学学报》2010,20(7):108-110
主要通过对股权分置时代与全流通时代我国上市公司在收购动因、形式、支付方式、定价四个方面的比较分析,指出全流通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收购呈现收购目的的投资性、要约收购的主导性、支付方式的多元性、定价的客观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反向收购作为非上市公司实现上市融资的间接途径,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要想实现反向收购,需要非上市公司向上市公司中注入优质资产使得上市壳公司获得重新配股融资的能力,但因注入优质资产的交易属于关联方交易的范畴,其资产定价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本文通过对反向收购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成本收益的分析,找出影响反向收购过程中资产注入时对其资产进行定价的因素,向中小投资者揭露其定价的依据,并为未来需要反向收购的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将面对全流通的新环境。在上市公司壳资源仍很稀缺,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使许多公司的市值被严重低估的背景下,敌意收购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并且实践中已经发生了诸多反收购的实例,但我国反收购的法律制度却不尽完善,缺乏有效地监管,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反收购制度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4.
协议收购是我国目前上市公司收购的主要方式。它对于降低收购的成本、方便非流通股的流通、优化资源配置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协议收购,我国立法规定得较为简单粗略,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公司收购制度和实践的考察,专门对上市公司收购的三种常见方式进行了分析,由此探究我国证券立法和理论在上市公司收购方式上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提出一点粗浅思考.  相似文献   

6.
协议收购是我国目前上市公司收购的主要方式,它对于降低收购的成本、方便非流通股的流通、优化资源配置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协议收购,我国立法规定得较为简单粗略,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7.
我国上市公司一直存在股权分裂现象,客观上为大股东利用强势地位,侵害中、小股东利益提供了便利,许 多人甚至将股票市场的核心问题归结于“全流通“问题,“全流通“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全流通“真的势在必 行了吗?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全流通“问题和股票市场的核心问题属两个层面的问题,“全流通“问题的解决, 并不必然促进核心问题的解决,而且可能导致新的问题,在我国股票市场还较脆弱的情况下,建议“全流通“应 缓行。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要约收购问题.应用非参数方法和分段线性回归模型表明要约收购的定价具有锚定效应,发现历史收益正影响收购后的溢价.此外,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历史收益显著正影响收购的成功率.采用事件研究的方法,揭示了异常收益和异常交易量在公告日达到峰值,并且发现在要约收购中存在可能的信息交易者.  相似文献   

9.
股权分置改革中的认股权证定价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的股权分置改革中认股权证也作为一种对价支付手段,而目前对认股权证的定价大多是简单地套用B-S模型。将我国证券市场上现有的认股权证分为欧式备兑认购权证、欧式认沽权证、欧式股本认购权证和美式认沽权证四类,根据不同类型分别采用相应的定价模型,并对含有认股权证对价方案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东给流通股股东的补偿度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有企业在通过管理层收购实现股权明晰和激励机制的同时,出现了种种问题。其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国有企业的国有股通过MBO实现流通是国家资产盘活和保值增值的手段,那么在国有企业MBO过程中,国有股的定价模式,定价的合理性就成为国有资产的价值体现。然而在现行的条件和体制下,不规范的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通过过低的资产定价、内部人交易、搞跨企业再回购、融资过程中的各种非法手段以及信息不对称等种种方式带来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只有完善我国管理层收购的方式以及国有股的定价模式,并且从法律法规上对MBO进行规范和约束,加强监管部门的职能,才能真正实现MBO所带来的产权明晰和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