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生殿》、《桃花扇》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优人形象,这对前代的传奇、戏剧是一个突破,本文正是通过分析这些具有高尚的人格情操的“优人”形象。来透视作者这一创新意图。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作者所探索的是文化的死亡与抉择问题。小说的人物情节是其文化探索的象征。论者忽视的官歌孝哥这两个不起眼的形象,及塑造他们时伴随始终的佛事情节,都是作者文化思考象征。二人的命名及父母的期望,都说明他们本该是西门庆文化精神(包括封建旧价值观和带资本主义因素的新价值观)的人。二者的夭亡或幻化,体现出作者对西门庆以淫为首的恶的文化和历史的“恶”的否定,象征了其文化精神的后继无人,及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夭折,和作者最终对佛文化的无奈选择。历史的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杠杆,全盘否定西门庆的“恶”,这是悲剧性的历史谬误。作者同时感到旧制度的衰亡和新的异质价值观的幻灭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鲁智深这一人物形象,历来被认为是《水浒传》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之一。细读《水浒传》,我们会发现,鲁智深恐怕不仅仅单纯是作者塑造的一百零八条梁山好汉中的一员,在他身上还承载着某些其他命意。本文试图探析作者塑造鲁智深形象时的相关佛教内容,从其独特的身份定位、生命历程与宿命的事先宣示以及圆寂正果的生命归属等方面,来考察其在《水浒传》中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4.
《飘》自面世以来,女主人公斯佳丽一直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作者对斯佳丽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斯佳丽是一个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变换的形象,在她身上真实地反映了一个人为了生存做出的种种选择和改变,真实地反映了人生的状态。本文将从战前、战中和战后三个阶段来分析斯佳丽人物性格和形象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晚清小说中的留学生是中国小说史上亘古未有的人物形象,主要由其在国内的活动塑造而成,并受到作者的政治倾向影响。留学生形象的重要特征表现在改装和剪辫上。在晚清小说中,留学生形象大多写得浮光掠影,如蜻蜓点水,唯有《苦学生》以整篇的篇幅来书写。这是晚清小说塑造留学生这一新形象的状况,或者说成绩。  相似文献   

6.
杰出的思想家和艺术家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代表。清人吴敬样投眼于下层民众,以其敏锐的感悟、成熟的技巧和泉涌的才思完成了一部《儒林外史》,唤醒了许多梦魔中人。作者融用“荒谬法”,塑造了一个“具有‘新人’气氛的光辉形象”①──沈琼枝。沈琼枝作为作者对中国文化思考的载体,从不断的失落中,体现出现实的荒谬,从而使读者大致认同“作者之意为醒世计,非为骂世也”《黄安谨(儒林外史)评序》。笔者查阅建国以来40余年的研究资料,发现诸多有关她的论述,但大都没从人权这一角度来释读人物。故试从经济意识、主体意识和法律意识三…  相似文献   

7.
紫姬是《源氏物语》众多妇性中最为光彩照人的一位完美女性,作者紫式部通过紫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紫式部心目中理想女性构想,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同时,紫姬这一形象的塑造,也最为深刻地体现了紫式部对女性命运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8.
黛玉形象是写实性和写意性的完美结合,这一形象的创造,是中国古代普通的审美原则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中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一方面,人者将主义公署于错缩复杂的矛盾关系和特殊命运中,刻画了真实可信的贵族少女形象;另一方面,作者又赋予形象以秋天的韵致,楚文化的意蕴,使之成为中国古代诗人的一个永情理的象征,从而塑造了虚实相生,具有特殊审美意义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9.
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她们受男性世界压抑的现实,一直是萧红在作品中所关注最多的。萧红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受男性世界压迫,从而只能生活在暗日下的女性形象。"王婆"是萧红代表作《生死场》中的人物,她也是萧红笔下女性形象中的异类。从王婆作为妻子和母亲这两个人生角色来分析这一形象,可以看到萧红所寄予这个人物的深刻的期望。王婆这个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萧红对改变女性命运的深深企盼。  相似文献   

10.
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她的侦探小说中给我们呈现了这样的悖论:朴素的女性意识使她的创作有别于柯南道尔的男性文本模式,这尤其可以体现在侦探形象的塑造上;但根深蒂固的男权话语又使得阿加莎不自觉地以男性中心文化为标准塑造了大量扭曲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1.
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中很少有父亲出现。文章通过对出现在村上春树后期作品《海边的卡夫卡》与《1Q84》两部作品的父亲形象进行解析后认为,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父亲是日本社会"恶"的象征。与恶抗争表明了村上春树对抗日本社会体制的姿态,而村上对父亲的怀念实则为《1Q84》中塑造天吾这一人物形象的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张竹君是清未民初颇具影响的女性社会活动家,当时报刊对其进行了持续的形象塑造。1902年马君武的“女士张竹君传》塑造的“女豪杰”形象在媒介中呈现并广泛传播;1904—1905年张竹君扶植女界的“实行家”形象深入人心;1911-1912年媒介塑造了她“战地女医生”的形象。张竹君媒介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既有舆论界精英塑造时代新女性形象的启蒙诉求,亦可见形象主体自觉地进行媒介运作的痕迹。不同媒介形象展现了张竹君身份的多重面向,却有共同的摆脱家庭走向社会、具有独立意识的新时代女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王燕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4):109-112
秦可卿,《红楼梦》中一个颇有争议的形象。曹雪芹曾接受畸笏叟的建议删去"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改"淫丧"为"病死",使其由初稿中一个饱暖思淫欲的女子成为了今稿中寄予作者"兼美"理想的形象。由于这一现象的存在,造成了作者塑造与读者接受的复杂变异,也使这一形象具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中“咪咪”角色塑造为论题,通过剧本分析、形象分析、音乐分析和声音塑造四个方面来诠释这一歌剧形象的深刻内涵,希望能为女高音从业者更好的表演好这一角色提供出有益的帮助。本文认为:成否成功塑造好一个歌剧形象,理解作品的深刻程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王兴珂  聂媛媛 《科技信息》2013,(12):169-169
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精心塑造和歌颂的悲剧女性形象。苔丝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权社会中,在当时多数女性作为第二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在小说中作者着重描写了苔丝这一悲剧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揭示了造成苔丝的悲剧命运的各种原因。苔丝有着丰富的性格特征,她生性淳朴善良、执著向往和追求纯洁的爱情、反抗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但这些追求和反抗又缺乏独立的女性意识,所以她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6.
伪满时期,溥仪的形象塑造多为表面的傀儡形象,其隐藏在深层次的抗争形象却鲜有人知。溥仪抗争形象的再塑,主要是通过其组建的护军这一军事武装来体现,它既是溥仪组建的私人武装组织,更被溥仪视作变相的陆军来培养。虽然最后在关东军的强压下走向衰落,但仍是溥仪抗争形象塑造的重要体现,同时也丰富了溥仪的研究内容,即双重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7.
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作品中将母亲善与恶这一形象发挥到了极至,并以清新、细腻的语言,娴熟的叙事手法,揭示善与恶背后的社会根源,从而揭开了黑人记忆深处无法言说的历史。母亲成为了历史的符号,母亲形象具有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郝思嘉是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在《飘》中极力塑造的一位光芒万丈的女性形象,从少女时期的初具女性主体意识到经过爱情的抉择、战争的创伤和战后的挣扎,她变得成熟、坚强、独立,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也成功地建构了自己的女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胡安·鲁尔福是墨西哥当代著名作家,享有世界声誉。本文通过对其代表作《佩得罗·巴拉莫》的分析,说明其创作的历史感和创作上的独树一帜。佩得罗的形象是一个典型的墨西哥“卡西克”,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墨西哥革命前后农村的历史现实。  相似文献   

20.
论王冕形象     
在《儒林外史》中,王冕是作者高标的儒家理想人格。作为小说臧否人物的人格标准,王冕这一形象的塑造与作者的创作思想密切相关,映现出人生价值失落、“圣”“王”失兼的吴敬梓矛盾、痛苦的精神面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