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运动后大鼠小肠壁形态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SD大鼠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普通的笼饲,实验组采用游泳形式进行训练,训练完成后,取出组织进行石蜡切片,对两组大鼠的几个形态学指标进行比较,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小肠壁厚度、小肠壁粘膜层厚度都变小,小肠壁肌层厚度、小肠壁粘膜层上皮细胞密度都变大.经分析可知,较长时间的运动后,小肠的运动能力加强,分泌功能增强.从而得出,运动对消化系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二只林麝的大肠作了大体解剖及组织学观察。大体解剖所见:大肠各段的位置、形态和结构与其它反刍动物基本相似。组织学观察:大肠不同肠段的组织构造表现出一定差异。还观察到大肠各段的淋巴细胞十分稀少,淋巴系统比较薄弱。这可能是林麝肠道防御机制差而多患肠道病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用龙桂开开银浸法,对蛤蚧小肠的嗜角,亲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作了初步观察,结果发下:1.蛤蚧小肠的嗜银,亲银细胞的密度,在小肠上段最高由中段到下段,逐渐减少.2.在粘膜上皮的嗜银,亲银细胞密度较高,而肠腺则较少.3;基底部有突起,穿过基膜到达固有层。  相似文献   

4.
白玉县林麝种群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改进粪堆计数法列白玉县几种典型生境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种群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次生灌丛和针阔混交林是林麝的主要栖息环境,平均密度分别为9.02只/平方公里和9.15只/平方公里,次生杨桦林中林麝密度最低为0.70只/平方公里。不同季节林麝分布的海拔高度不同,以冬季最低,七月份最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导2只人工饲养林麝瘤胃内粥样内容物的纤毛虫数是42—64万/ml,其纤毛虫种类为两种即Entodinium lboosospinosum和E.SP,隶属于纤毛虫纲(Ciliata),旋唇目(Spirotrichicha),头毛科(Ophryo Sco—lecidae),内毛属(Entodinium)。文中描述了纤毛虫的形态、大小并附有照片。  相似文献   

6.
本标准依据家养麝的常用饲料营养成分、消化、代谢和饲养试验结果的大量资料制定。包括仔麝、育成雌雄麝、成年雌雄麝和繁殖雌麝等七种饲养标准。按本标准饲养大群雌麝的繁殖率比对照组提高34%,雄麝的麝香产量比对照组提高19%。  相似文献   

7.
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冬季生境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3、2004年11~12月对陕西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的冬季栖息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林麝冬季多栖息在郁闭度中等(25%~75%)、灌木盖度偏低(0~25%)的中高山(1 700~2 500 m)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在这类环境中更喜欢在坡度大于40°、坡向为半阴半阳的山脊和坡面的中上部活动,活动基底多为偏石质或土质,并且距离人为干扰源远.  相似文献   

8.
林麝常见化脓性疾病的诊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林麝常见化脓性疾病的发生规律及病原,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林麝的数量估计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85年作者通过12个样方,对陕西省秦巴山区林麝(Muschusberezovski)的数量进行了调查,其结果是密度2.49±0.37只/km2,凤县林麝的数量为3700±500只,每平方公里栖息地面积平均产麝香2.78g.以其它各产区县单位面积(km2)的麝香产量与凤县产量之比为校正值,推算出各县林麝资源贮存量.陕西省林麝资源存量为85200±10400只.这一研究结果对林麝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2只人工驯养林麝11项血液生理、生化值的测定结果。可供在人工驯养条件下探索其适应性、检测其生理状况和疾病诊断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太行山猕猴小肠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行山猕猴小肠显微结构观察张文学,薛德明(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453002,新乡)猕猴(Macacamulatta)是人类的近亲,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生化代谢等方面同人类相似.因此长期以来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科学实验并作为重要研究对象.有关太行山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对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简称金佛山保护区)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食性作初步调查。【方法】通过野外实地调查、走访调查、粪便显微分析法等,分析金佛山保护区林麝全年食物组成。【结果】金佛山保护区的林麝主要以木本植物的嫩枝叶和草本植物为食,藤本、蕨类和苔藓也有涉及。金佛山保护区林麝一年中共取食58种植物,隶属于33科50属,其中春季15科19种、夏季22科30种、秋季16科20种、冬季10科10种。【结论】初步了解金佛山保护区林麝全年取食植物类型,为人工养殖林麝的投喂食物类型提供参考,建议金佛山保护区人工饲养林麝可多投喂木本和草本植物,如菊科、禾本科、桑科等植物枝叶。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家养林麝资源现状与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2-2004年,作者对陕西家养林麝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截止到2004年8 月底,陕西家养林麝存栏量约800余只,主要集中在宝鸡、安康和汉中,约占全省家养林麝资源 80%以上.针对目前养殖现状,按照国家林业局麝工程保护规划和国家中药现代化GAP基地建设的要求,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为陕西林麝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兽类学报 1990,10(4):255—262 根据我们收集的106个林麝头骨,依其骨片愈合情况及牙齿的蘑损程度和饲养观察进行年龄鉴定,用曲线拟合法估计各年龄阶段的存活情况,拟编出该地区林麝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并对此进行了系统分析。1.林麝种群可划分为5个年龄组,即幼仔组、少年组、成年Ⅰ组、成年Ⅱ组和老年组。2.用曲线拟合法估计出林麝各年龄阶段(t)相对于幼仔产出时的存活率(P(t)),当t=0时,P(t)=100,当2.5≤t≤20时,P(t)=105.116798e~(-0.2825561);当t≥20时,P(t)=0;3、不同年龄阶段林麝的雌雄性比不同,未成年阶段接近1:1,成年Ⅰ阶段为1.77:1,成年Ⅱ阶段为2.80:1,老年阶段为1:2。4、林麝的内禀增长率为0.071,平均世代时间为9.511年,净生殖率为1.5873,林麝6—8岁时繁殖率最高为3.0048。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鲵小肠电和小肠运动的神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肠电和小肠纵肌张力为指标,通过观察经典神经递质及其阻断剂的效应,探讨了中国大鲵小肠电和小肠运动的神经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6.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对非洲鸵鸟小肠进行组织学观察并与固始鸡小肠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非洲鸵鸟的十二指肠上皮形成较大的皱襞.空肠和回肠的绒毛分支较多,且顶端彼此相连形成无数的桥梁.另外,十二指肠肌层的内环肌有明显的分节现象.  相似文献   

17.
观察雄性白唇鹿头骨的形态结构特点。雄性白唇鹿头骨呈略狭长的锥体形四面体。颅长、颅宽、颅高分别为29 30、13 20和16 30cm;颅长与颅宽和颅高的比值分别为2 22和1 80;顶骨由前上方向后下方倾斜,顶间骨不明显,无枕内隆凸。雄性白唇鹿的齿式为20·1·3·33·0·3·3=32。  相似文献   

18.
圈养林麝的分娩及一日龄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9.
饲粮能量、粗朊和氨基酸水平对林麝麝香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年雄性林麝24头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用高、中、低三种能量、粗朊和氨基酸水平的饲料饲养,观测其对饲料中能量、粗朊和氨基酸利用率,麝香产量和饲料总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水平组的各项数据均显著低于高水平组(p<0.05),低水平组则极显著低于高水平组(p<0.01)。  相似文献   

20.
黑颈鹤消化道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对一雌性5龄黑颈鹤的消化道进行了组织学的观察。粘膜层、肌层和消化腺发达为组成消化管壁的主要结构,咽、食道、嗉囊均为复层扁平上皮,角化层明显,粘液腺数量多,体积大、腺胃固有膜内有单、复两种管状腺。肌胃的类角质膜发达。单管状肌胃腺常4-6或12-14个组成一束,肌层仅为厚层环肌组成,小肠绒毛肠腺发达。粘膜肌明显,大肠壁厚肠腺少,肌层相对发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