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进展杨健,陈晓丹,朱兰妃(海南医学院附院儿科,海口570102)关键词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331.2随着实验和临床经验的积累,骨髓移植(BMT)已成为近20年以来新兴的临床应用科学,并已经使白血病,淋巴瘤,神...  相似文献   

2.
脐血已成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一个重要的干细胞来源.随着临床移植例数的增多和基础研究的进展,资料显示接受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患者移植后的复发率较低且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发生率也很低,患者具有较高的无GVHD无复发生存率和较佳的生活质量.伴随着脐血移植技术的完善,UCBT的应用也逐渐扩大至非恶性血液病和一些老年患者的移植中,其将为这些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本文对UCBT的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造血干细胞移植为近40年来新兴的临床应用科学,它作为血液病和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在现有临床治疗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已被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急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淋巴瘤等。造血干细胞.移植程序繁杂、并发症多、对患者的身心都造成巨大的影响,对护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挑战。我们总结了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此分析了移植前后的主要问题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总结了包括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等在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整体护理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能够对以后的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ABO血型不合的输注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护理因素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ABO血型主要不合和次要不合的干细胞输注的影响。对20例HLA相合、ABO血型不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外周血干细胞输注进行临床观察及护理情况分析。在输注外周血前、中、后均采取周密的预防措施。20例血型不合移植患者均顺利输注外周血干细胞并获得造血重建。说明在血型不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干细胞输注中,护士对病情观察及护理水平是输注及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胡凯  李杨 《科技信息》2011,(27):377-378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是治疗血液系统疾患、实体瘤、基因缺陷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手段。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受者的免疫功能受到严重损伤,其免疫功能的恢复依靠固有免疫以及适应性免疫两个方面。免疫重建的研究对于移植感染的防治以及免疫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损伤肝脏迁徙途径的实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慢病毒载体转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至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体系,观察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肝坏死大鼠模型肝脏局部的迁徙途径.方法:采集新鲜人脐血,梯度离心及低血清培养基体外分离、培养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以慢病毒为载体转染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至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CCl4橄榄油溶液腹腔注射建立急性肝坏死大鼠模型,将2.0~5.0×106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肝脏局部移植给模型鼠,24、48、72 h、1周、2周和4周分别处死模型鼠,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移植细胞在肝脏局部的迁徙途径.结果:转染细胞荧光显微镜下呈现均一绿色荧光影像.细胞移植24 h内可见荧光信号由进针孔迁徙至汇管区,移植治疗48 h时移植细胞定居于汇管区,48 h后荧光信号向坏死病灶区域迁徙,1周后在肝脏坏死局部区域可见稳定的荧光信号.结论:本实验构建的绿色荧光蛋白转染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示踪体系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经动物实验证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肝脏局部移植给肝坏死大鼠模型后在肝脏局部经历了"进针孔至汇管区","汇管区至病灶区"的二次迁徙模式.  相似文献   

7.
胎儿脐血作为富含CD34+细胞等造血干/祖细胞一个新来源,具有细胞增殖速度快,来源充足,收集安全等特点;脐血移植同样具有安全性好,效率高,费用低等优点。随着脐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的成功,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已经着手建立大规模脐血库以满足临床需求。建立脐血库技术上要求改善细胞冷冻保护剂组成,控制降温速率和细胞复苏方法,以获得理想的脐血干/祖细胞收率。同时由于脐血库液氮保存设备费用昂贵,需要预先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以减少样本冻存体积,以满足建库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特别是其特有的免疫调节作用,为解决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的移植后的免疫排斥问题带来希望。虽然近几年来有关间充质干细胞减少免疫排斥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本文主要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性及其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脐带血中含有大量未成熟的造血干细胞,脐带血移植作为一种排斥反应较小的医疗手段,可以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淋巴瘤等几十种难治疾病。  相似文献   

10.
目前治疗白血病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用骨髓移植法,这种方法能彻底根治白血病,但重建造血功能需要的时间长,移植过程中容易出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二是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重建造血功能,这种方法造血功能重建快,安全性好,但远期疗效尚不确定.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在多次论证基础上,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骨髓及外周血于细胞联合移植获得了成功,这样就能兼具骨髓造血恢复快和长期造血功能稳定的两者优点.接受这次移植的患者两年前患了急性白血病,曾多次接受化疗,疗效不佳.到该院求治后,血液科为他实施了目前国际上最新的移植方法,应用了最新的血细胞分离机和造血干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视神经损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搜集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来我院住院的视神经损伤患者23人,其中男15人,女8人,年龄在5-77岁之间,平均年龄30.1岁,其中原发性视神经萎缩12人,遗传性Lebers病5人,视神经发育不良者1人,视隔发育不良者2人,视网膜色素变性者3人。治疗前后进行各项指标检测,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肌酐、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乙肝表面抗原、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甲胎球蛋白、癌胚抗原检查,眼科检查视力、眼压、闪光型视觉诱发电位等,采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收集的23位视神经损伤患者进行治疗,每次(给药间隔3-5天,每次给予5*107个干细胞)。对视神经损伤患者治疗前后检测实验室指标及闪光型视觉诱发电位的进行对比,分析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视神经损伤的治疗安全性及效果。结果: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眼压无显著性差异,视力、闪光型视觉诱发电位的潜时、波幅变化明显。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神经损伤患者的过程安全可靠;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神经损伤患者视力、闪光型视觉诱发电位均有改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应用不同的非清髓预处理方案 ,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供体造血细胞稳定植入、诱导受体对供体特异耐受的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这对临床实践有指导意义。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恶性血液病、部分恶性肿瘤等疾病最有效的治愈手段。理想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应该是低毒性预处理、最低移植相关并发症、最大植入、最强移植物抗肿瘤作用[1] 。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是在传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移植技术 ,其特点是非致死性预处理、加强移植前后免疫治疗、供体造血细胞完全植入或混合植入、移植并发症轻、移植适应症…  相似文献   

13.
造血干细胞(HSC)是一群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造血前体细胞。临床上常采用不同来源的造血干细胞进行输注移植,以治疗各种疾病。另外,由于造血干细胞的特殊性能,它们可作为基因治疗最理想的靶细胞,在治疗遗传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免疫缺陷及感染性疾病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造血干/祖细胞的分离纯化、增殖分化性能及体外扩增等方面的研究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现已知造血于细胞是由一群不均一的细胞群体所组成,不同年龄等级的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抗原、免疫表型表达各不相同,生物学特征也有一定的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造血干细胞在人类和鼠科动物的肝脏疾病模型中转化为肝脏实质细胞并在肝脏中再生。讨论造血干细胞再生成的肝脏细胞的转决机制,细胞融合机制和其他的途径以及肝脏疾病的细胞移植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15.
造血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胚胎时期的发生、发育过程已得到进一步阐明.造血干细胞的移植已成功的应用于治疗多种血液系统和相关系统疾病.作者对造血干细胞的来源、细胞表面标志和其临床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黄淑帧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完成的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国科学院院报》上.这一成果主要是在干细胞研究领域获得的重要进展。干细胞研究过去大多只能在培养基中进行,黄淑帧教授等科研人员首次在国际上将山羊作为实验动物.将人脐血造血干细胞注射到经过妊娠45至55天的山羊胚胎的腹腔中,成功建立了人源性干细胞在山羊体内长期存活的人/山羊异种移植嵌合体,这些山羊看上去与一般的山羊无异,可在它们的肝脏中,  相似文献   

17.
脐带血中含有大量未成熟的造血干细胞,脐带血移植作为一种排斥反应较小的医疗手段,可以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淋巴瘤等几十种难治疾病。  相似文献   

18.
从8月8日在天津召开的全国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学术研讨会上了解到: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韩忠朝教授领导的课题组最新发现。在新生儿脐带中含有丰富的间充质干细胞。这种干细胞通过移植给受者,可参与组织的再生与修复,成为心,脑血管神经系统,肝和肌肉组织和器官重大疾病移植的最理想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9.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是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特别是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治疗该类疾病的较好方案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但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之后,还是有少数病人会复发.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河团队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恶性血液病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项目,针对该问题提出了CAR-T(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疗法,项目成果获2020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干细胞凭借其高度的发育可塑性,引起了医学与生物学界的极大兴趣。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人类体内所有受损或功能退化的组织都可以通过干细胞移植来进行修复与替换。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让无数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但最接近全能性的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尚存在着伦理学和成瘤性等问题,其它成体干细胞的研究也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真正应用到f临床治疗前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前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