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徐玉诺“月亮女神”型的诗歌散发着“爱”和“美”的梦幻、浪漫气息,游离于文学研究会倡导的写实风格之外。诗人称自已有一颗“遇见悲哀便美化了的心”,但与王统照、谢冰心对“爱”和“美”的玄想相比,他笔下的“爱”与“美”浸透着更多的苦涩意味。诗文中的“她”意象则是诗人将悲哀愁苦之情美化、浪漫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2.
刘铁峰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20(4):41-44
云作为一种自然物象,在禅悟诗人的眼中却成为一种具有浓郁佛禅意蕴的特殊物境.在王维中晚期的诗歌创作中,受其参禅礼佛的生活方式与禅观审视心态的影响,自然的云,通过其禅化心境的改造,成为一种蕴涵着他空灵心性的独特的诗歌意象,云在他的心中眼前,呈现着浓郁的禅悟色彩. 相似文献
3.
刘雅杰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7)
先秦文学中水的承载意象,带有强烈的感伤和忧郁倾向。而在道家文学中,水的承载意象却成了快乐、自由的象征,而且这种变化是随着历史的推移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陈春梅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3(2):29-31
海子以他的诗歌才能,创造了中国当代诗坛上的一个神话。他的诗歌,离不开一系列普通而又神秘的意象,麦地、太阳、土地、月亮以及水等。而水在他的诗歌中又占着无比重要的地位。“水”这一意象,可以理解为三:一,象征着故乡,海子把对故乡深深的记忆幻化为麦地、平原和水;二,象征着爱情;三,象征着历史和时光流淌的河流。 相似文献
5.
生命的诠释--文学中"桑"的意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玲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4,11(1):105-109
在文学作品里桑是一个时常出现的意象,它常与政治、爱情、思乡等主题甚至与死亡主题联系起来.本文试图对桑的意象作整理、归纳,从桑象征生存与桑隐喻死亡、失去两大方面来说明桑在文学中是生命的象征这一问题,并且阐述其社会意义与原因.文学是社会的反映,从千变万化的桑的生命意象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人植物崇拜的思想,对桑的崇拜,也就是对生存状态的向往,以及对生命的崇拜,桑的意象就是对生命的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人格与艺术的相生相济成就了魏晋文学的独特魅力.本文主要对陶渊明人格范型与文本模式的相似性进行了探讨.在文本模式的考察中,结合此前对"南山人格"特质的归纳总结,从文本的哲学内质(结构模式、审美意蕴、句式节奏)与外在形态两个方面证明了它与"南山人格"的同构对应关系,正是在艺术形式的生命性这一点上,陶诗显示了高出时人的深度和恒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池莉作为我国当代著名女作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关注着女性在婚姻、家庭、事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最大程度地还原生活的本色。她的作品中一个个女性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女性的身上闪耀着理想的光辉,却又在现实中苦苦挣扎。本文试从其不同时期作品中女性性格来分析池莉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对"归来诗人"这一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现象做了界定及分析,并从当代文学的宏观方面对"归来诗人"的文学身份进行了再确认. 相似文献
9.
邱昊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22(5):69-70
电视学是将学和电视巧妙的结合,通过电视化的手段对学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产物。但画面语言与字语言的巨大差异使电视要完成本的诗意到镜头的诗意,实现诗意的想象到诗意的具像的转换变得非常困难。因此运用“意象修辞”的艺术手法,充分发挥电视自身的优势来实现电视学传播效果的最佳化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笔从受众理论和接受美学的视界出发,结合电视散《大树下的春草》和电视抒情长诗《狂雪》中对“意象修辞”手法在电视学中的成功运用的详尽阐述,论述了这一手法的独到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陈文新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78-82
明代诗学对"真诗在民间"这一命题都表示了热情的肯定,但各家的理论前提显然不同.李梦阳提出"真诗乃在民间",包含了多方面的意蕴.首先,"真诗乃在民间"的理论前提是诗、乐一体说.其二,这一命题含有扬<风>诗而抑<雅>、<颂>的意味.而李开先、冯梦龙则从为民歌俗曲争地位的角度肯定"真诗在民间".袁宏道从倡导"性灵之真"的角度肯定"真诗在民间",亦各具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古诗评选》是对何逊诗歌作出重要评价的批评文本,是研究何诗的重要资料。王夫之认为“古雅”是何逊诗最重要的特征,具体表现体为:雅正和缓、从容温厚、优游不迫的气度;委婉曲折,劲密,含蕴不尽,不蔓不枝、内敛贯通的气势;情景相入的情景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通感在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个性特征鲜明,极富新意和独创性。中唐诗人李贺在诗歌创作中大量使用通感艺术手法,奇想联翩,构思精巧,体现出一种奇诡、冷艳和瘦硬的风格。本文探讨和分析了李贺诗歌中通感的基本形式,并从通感的角度分析了其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从而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诗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14.
陈红旗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99-103
鲁迅小说中的封建礼教叛逆者在进行了短暂的"突外"行动后,在社会现实中纷纷"归化".这体现了鲁迅对健全社会、理想人性、个人责任、文化批评等问题的深刻认知,也体现了他敢于直面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5.
词为一种具有浓厚女性色彩的歌辞,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词坛中,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往往是被男性词人改造过的女性情感。女词人李清照是词坛中特立独行的人,她的词真切地体现了女性对“词”这一体的深刻理解,反映了她的全部感情和生活。 相似文献
16.
凌伟荣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19(3):3-6
鲁迅以历史“中间物”的文化视角,清醒地认识并批判了中心意识下的民族自大病,礼治文化下的主奴根性,“仁”学框架下的个体与群体,以及传统文化中“静”的精神等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积淀下来的文化心理特点,这对中国人走向真正意义上的自强、自立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蔡燕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25(5):27-31
在李贺诗歌构筑的现实、仙界、鬼域三重空间境界的多重协奏中,反复回旋着的一个主旋律是生命意识,其内在的逻辑关联是:现实的困顿、疾病的煎熬、仙界的虚妄使得死亡这一事实无所遮蔽的呈现在诗人面前,鬼域就是这种生命的边缘体验的具象化,其独特之处是借助民间文化中的巫鬼形象来推进人类对死亡的体验,同时也使其诗歌风格走向了奇诡幽艳。 相似文献
18.
从故事编年的层面对《水浒传》进行研究,何心先生是第一人。何心先生这种做法不仅“很别致”,而且也很有意义:第一,有利于《水浒传》的传播;第二,可以为《水浒传》之成书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第三,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然而何心先生之《水浒传编年》也存在明显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第一,某些事情的发生时间明显存在错误;第二,事件遗漏现象比较严重;第三,对存在于《水浒传》中的时间错乱现象重视不够;第四,把七十一回以后之事置于《水浒传编年》之外,显得不完整。 相似文献
19.
五十年代对贺绿汀的批判,表面上看是属于"吕贺之争"的又一阶段,但在其背后却有着特定的历史政治背景。从现在来看,《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我国当代的一篇经典性音乐评论,文中针对解放初期音乐创作和批评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说出了很多音乐理论家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提出了很多实际的建议,这些建议深刻而具有高瞻远瞩性。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一生是始终站在时代最前列,英勇、顽强地战斗在思想政治斗争最前线的与时俱进的一生。鲁迅以其丰富的创作实践与社会活动实现了他与时俱进的先进思想,并以与时俱进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标准。为此,鲁迅总是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以便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