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1)广西新军的创办;(2)广西新军成立伊始,同盟会革命党人就在新军中发展组织,开展革命工作。辛亥革命时期广西的独立,实由广西新军促进;(2)广西新军不能通过武装起义夺取广西政权的原因:新军中同盟会领导人对夺取政权、掌握政权缺乏认识;革命党人政治上的短视,没有明确革命目标;领导新军的同盟会广西支部没有建立一个全省性的统一领导机构;广西革命党人缺乏对会党的正确认识,加上广西旧官僚、旧军阀势力的强大,广西独立后的政权终于落于桂系军阀陆荣廷手中。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帝制时代的父死子继,还是革命所造成的政权倾覆,或民主国家的政党轮替,新旧政权的更迭,都必然会对新政府的人事构成产生影响。北伐后,大批具有行政经验的“旧官僚”被纳入南京国民政府之中,在顺利实现政权更替的同时,亦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平稳过渡。然新政权使用新官僚,是为当然之事。吊诡的是,对于北伐之后的新政权而言,旧官僚固然“旧”,新官僚却似乎并不太“新”。这种“新旧杂糅,亦新亦旧”的现象虽为20世纪上半叶的时代特征,但作为一个新政权却未能在官僚的人事构成上展示其新的一面,从而为其迅速沦为旧政权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关于辛亥革命的讨论,有暴力革命说、软着陆说;有偶然说、必然说;有共和说、宪政说等等。就长沙辛亥革命而言,它是一场暴力革命,革命的主力新军和会党以武力起义的方式推翻了清王朝在长沙的统治,建立了以革命党人为核心的湖南军政府。长沙立宪派在清末政治改革失败后,由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转向为赞同共和,他们与革命派一起成为辛亥革命的领导力量,共和成为革命党与立宪党共同的选择。长沙辛亥革命看似军事机密泄露而偶然引起,其实革命前社会的变局,以及长沙革命党人艰苦卓绝的理论宣传、组织建设和武装起义的实践,决定了长沙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张振武是辛亥武昌首义人士之一,因与黎元洪不合,被其电请袁世凯秘密枪杀于北京.张振武案的发生及其结果,是革命党人对反革命势力的再次妥协,此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旧势力逐渐染指革命势力较强的南方各省,并掌控了中央政权,黎元洪也被迫背离革命力量转而投靠袁世凯,革命力量得到削弱,并为革命党人二次革命的失败埋下隐患.  相似文献   

5.
1907—1909年的“间岛”交涉是日本 侵略中国的重大步骤,清政府在两 年余的交涉过种中,驳斥了日本在“间岛”问题上散布的种种谬论,认证所谓“间岛”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挫 败了日本侵占这地区的阴谋。日本在交涉过程中调整外交策略,以“间岛”为筹码,逼迫清政府在东三省五案交涉上作出让步,攫取了大量路矿权利。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吴禄贞、宋教仁在这一交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或直接或间接的参与了政府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6.
1907~1909年的“间岛”交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重大步骤,清政府在两年余的交涉过程中,驳斥了日本在“间岛”问题上散布的种种谬论,论证所谓“间岛”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挫败了日本侵占这一地区的阴谋。日本在交涉过程中调整外交策略,以“间岛”为筹码,逼迫清政府在东三省五案交涉上作出让步,攫取了大量路矿权利。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吴禄贞、宋教仁良这一交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政府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7.
芦思姮 《世界知识》2013,(15):26-27
在独立200余年的发展沿革中,拉丁美洲地区长期未能逃脱出军人干政这一历史宿命。有人曾对这一现象有过这样的描述:"世界上没有任何地区在过去的150年中有着如此大规模的军人统治。"内忧外患:"官僚威权主义"兴起自19世纪初独立战争开始,在整  相似文献   

8.
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制至今仍然是大多数国家在实行的行政体制模式。而在20世纪70、80年代以后,几乎各国都有声音批评官僚制,并开展了"超越官僚制""摈弃官僚制"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制在世界范围内仍显示出生命力,这源于其内在的理性和法理型统治特征。官僚制在价值上的缺失是可以完善的,所以对待官僚制不应一叶障目,全盘否定,而是要努力根据实际情况为国家的公共行政建设一个更加完善的官僚制。  相似文献   

9.
"惰性"本来并不是政治学的研究范畴,但是在我国长期的行政实践中,却出现了官僚惰性的问题。文章主要是通过对韦伯"理性官僚制"的制度设计和伦理取向分析,并结合中国官僚制长期的发展与实际运行状况,对我国官僚惰性的具体成因做出了一些解释。  相似文献   

10.
杨磊 《科技信息》2012,(26):76-76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遗传了母体高校的特点,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相近,不利于独立学院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发展。为使独立学院能"独立行走",放开母体高校的"双手",构建具备特色、适合独立学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独立学院的独立成长意义甚重。本文就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屈骚情结作为一种文化原型在清末常州派词人身上体现为以下几方面内容:一、美人香草式的抱节自持;二、对多难家国的真挚关注;三、清帝逊位后的遗老心态。屈原身上本有爱国与忠君的双重因素,时值清末,历史已显示了走向另一种选择的必然性,爱国被注入了与忠君截然不同的内容。他们再死抱“忠君”不放,就只有走向“爱国”的反面,以可笑可悲的形式为这一传统的人格模式做了合理的逻辑收束。  相似文献   

12.
士的人格相对独立、思想自由,造成了"百家争鸣"的兴盛景象,达到中国文化史所罕见的学术高峰。同时,士的政治阶级地位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士作为等级体例中的一个层次,渐渐的由于没落贵族和上升的庶民加入而不断壮大起来。优秀的士可以受到君王礼遇,成为座上宾,当时的私门养士、争士成风,私门中的食客也有高低之分。士的经济条件相差很大,很多士都非常穷困,这也是他们甘愿投入私门做食客以求温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桃花扇》中的几个时间都是经过精心设定的,表明孔尚任既有对历史的沉思,又有对现实的关怀。清初官方断明亡于崇祯朝,是亡于闯贼、亡于权奸、亡于门户,承认明朝及崇祯的正统地位,并祭祀明陵、礼葬崇祯、褒奖殉难诸臣,不承认弘光朝,而《桃花扇》的观点与官方一致,所以剧中祭崇祯及殉难诸臣并不意味着反清。“入道”即避乱,是暂时的,最后的结局是老赞礼下山颂圣。因此,应认为《桃花扇》是一部忠清之作。  相似文献   

14.
吴赐龄是清末立宪派的骨干人物,他以副贡功名在融县兴办团练,保一方平安;在资政院领衔弹劾军机大臣,代人民发声;为立宪救国奔走呼号,替百姓请命;他给暮气沉沉的京城政坛注入一股鲜活的风气,让国人见识到广西人的魄力和胆识。吴赐龄同情暴力革命,主张英国式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希望以报刊开启民智,充分保障新闻自由;更特别重视议事规则,崇尚程序正义。他是立宪派的激进分子,也是"爱国奉献、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5.
私塾改良是清末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新式学堂发展的乏力是清政府进行私塾改良的重要原因。东北地方当局通过设立私塾管理机构、改良塾师、改良教授内容和注重新学与旧学的衔接等手段对私塾进行了改良。东北私塾改良并未达到将私塾转换为小学的预期目标,在形式上并未实现教育模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但清政府通过私塾改良将国家权力渗透入传统教育领域,将传统教育模式纳入了由政府主导的教育体系中。  相似文献   

16.
周融冰 《西藏大学学报》2005,20(3):40-44,39
雍正朝基本上继承了康熙末年的治藏政策,在推行政教分离制扶持西藏地方世俗贵族掌政方面保持了延续性。雍正帝借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之机,取得了对西藏外围地区的直接控制权,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直接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西藏局势,雍正一朝又在很大程度上对原有政策进行了调整,从而把清朝的治藏事业不断地推向了前进。在以往的有关清朝治藏政策的研究中,对雍正时期的治藏政策多有涉及,但缺乏对雍正朝治藏政策的深入探讨和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7.
遗折是清代官员临终前写下的要上奏给皇帝的遗言折,但清代遗折内标注的时间并不一致。清代遗折结构和内容多元化,可以言平时之不敢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先后颁布和实施的《婚姻条例》、《婚姻法》,是中国共产党依托法制建设,维系社会稳定,力创幸福和谐的治国安邦艺术的伟大尝试。它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打破两千多年来束缚妇女的封建婚姻枷锁,唤醒了广大妇女要求平等和独立的意识,激发了妇女投身于革命的激情,这对于苏区社会稳定以及各项建设,尤其对支援前线战争起到了重大而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清朝是服饰发展的顶峰时期,其腰带的艺术装饰非常盛行,上至皇帝、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腰带的应用也非常具有时代特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采用资料分析法和实物考察比较法,研究晚清时期腰带的艺术概况,分析帝王百官用腰带以及男子用腰带、女子用腰带、男女皆可用的腰带、男女定情信物腰带、儿童腰带等艺术特征;比较分析其文化内涵,综合分析得出晚清时期腰带服饰特殊的服饰等级制度和服饰礼俗,以及丰富的服饰文化内涵及其特殊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0.
明王孙朱耷中、晚年遍游南北,行踪谲诡,江右遗民社会即讳莫如深,而满清朝野竟史志阙如,云踪鹤迹,多不为世知。八大山人是否到过饶州景德镇,亦缺乏可靠文献与实物证据借资镜鉴。广东省收藏家谢志峰公布其“瓷砚堂”收藏“寤歌草堂,哭笑定制”八字底款碟形瓷砚一品,该瓷砚与朱耷有无关系?又有何关系?拾遗补白,颇有深入研讨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