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机械制造技术也开始层出不穷出现。当今机械使用越来越专业化、精确化以及多用化,传统的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引进精密加工技术以及机械制造工艺显得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有效促进工业生产技术发展和进步,机械制造工艺水平显著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工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已无法适应现代机械生产和制造。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尽快引进和普及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以有效提高国内机械制造行业技术水平,更好的适应未来行业竞争。全面分析了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以为机械行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时代不断发展的作用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全面带动了我国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大量的现代化生产技术全面在机械制造以及精密加工中得到了应用.近年来我国机械制造业在市场中发展越加迅速,这主要是机械制造效率有了极大的提升,现代化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作用下,为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 相似文献
4.
5.
论述了精密加工和超精神加工技术的发展,现代精神和超精密加工的加工范畴、加工方法,及其在先进制造技术中的作用和地位;分析了各种因素对超精密加工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精密加工技术作为高科技发展的基础也在不断发展,加工精度、加工效率部在很快的提高。我国的精密加工技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发展精密加工技术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特种加工是机械制造工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种加工的发展引发了机械制造工艺技术的巨大变革。特种加工方法就是将电、磁、声、光、化学等能量或其组合施加在工件的被加工部位上,从而实现材料被去除、变形、改变性能或被镀覆等的加工方法。该文主要研究了特种加工的特点、分类、应用范围和对于机械制造工艺技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超精密加工是为了适应现代高科技发展需要而兴起的一种机械加工新工艺,它的发展利用了机床、工具、计量、环境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和材料科学等的进步成果,它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介绍了特种加工的概念、特点、分类,论述了特种加工引起的机械制造工艺技术的变革,主要包括:扩大可加工材料的范围;改变传统的零件制造工艺路线及零件不合格品的可修复性;引起产品设计思路、试制模式、加工手段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11.
12.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是促进国民经济和提高市场经济竞争力的基础保障.先进制造技术被看作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衡量指标,拥有先进制品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就掌握了激烈竞争中的主动权.但受我国基本国情影响,在此方面与国法发达国家对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实际生产中呈现组诸多不足.因此,我们对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研究进行深入研究,并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一切优越条件.笔者通过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各自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对其二者内在关系进行论述,并且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希望为我国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正>一个精密零件的加工,仅单单靠一台高精机床设备进行保证,是远远不够的,其加工工艺环境与工艺要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精密零件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在工艺关键环节上,这里称为工艺要素,进行分析。1工艺环境要素。精密零件的加工对工艺环境要求非常严格,加工的环境,要在恒温、隔振和净化的情况下进行,其温度应控制在20±2℃,环境的相对湿度要保持在40±10%以内、机床地基的隔振系统固有频率2Hz、加工区的净化度应为每 相似文献
15.
现代加工与成形制造技术作为先进制造技术(AMT)的重要支撑,引发了传统制造业的重大变 革,现对其相关技术的发展进行跟踪和述要。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中、小型精密冷作模具及精密塑料模具的合理选材以及减少淬火变形、降低加工成本、缩短制模周期、延长模具寿命的真空淬火与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超精密加工中的微位移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微位移技术是实现超精密加工的重要途径,据此介绍了微位移的实现方法,并对压电陶瓷微位移机构系统作了进一步的介绍,阐述了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结构及特点.最后进行了采用MCS-51系列单片机控制的压电陶瓷微位移机构闭环控制系统来提高工件的面形精度的实验.结果表明,工件的面形精度提高了50%以上. 相似文献
19.
20.
窦红梅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4):92-92
由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教授赵玉刚主持完成的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复杂曲面精密研抛数字化加工控制系统、机床的研制与加工工艺研究”于2006年7月10日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