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及体能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能恢复是篮球运动员适应高强度训练和比赛的保证.能源物质的消耗和乳酸在肌肉与血液中积聚是篮球运动员疲劳产生的主要原因.根据篮球运动性疲劳的特点,对运动性疲劳的主要诊断方法、体能恢复的原则及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近年来三维步态运动分析技术在经典式越野滑雪项目中的应用,通过对运动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参数指标进行分析,表明制订出符合滑雪运动员的个性化训练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比赛成绩.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以来,散打运动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散打比赛中运动员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日益提高,其运动特点也决定了只有对运动员进行大规模、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才能进一步地向自身生理极限和运动极限发出挑战.这就难免在运动和训练过程中出现疲劳,必将对系统训练和运动寿命等造成影响,怎样恢复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疲劳与恢复成为运动训练当中两个永恒的话题.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运动员疲劳产生的原因、疲劳的判断进行了探讨,并针对运动员疲劳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运动员疲劳恢复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定向越野运动员在赛前训练过程中与运动强度相适应的敏感指标,对18名参加湖南省定向越野锦标赛的定向运动员赛前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方法于赛前训练四周对乙酰胆碱酯酶进行测试,每周末抽血,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赛前四周运动员的乙酰胆碱酯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呈现了先轻度上升随后急剧下降,再缓慢上升的变化曲线.结论定向越野运动员在赛前训练过程中,乙酰胆碱酯酶能够精确地反应运动员的机体机能状态,疲劳程度及恢复情况,可为运动员训练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5.
主要研究网球运动的供能特点、网球运动员疲劳的消除的切实可行的方法.研究表明网球运动员在进行大强度训练时服用有针对性的营养品能够使运动员及时恢复体力,可以迅速投入到下一场比赛或训练中.  相似文献   

6.
郭志勇 《科技咨询导报》2009,(20):201-201,203
通过对大学生运动员训练的疲劳产生的机制,疲劳对机体的生理影响。以及训练中对运动员疲劳的判断,总结恢复的途径和主要恢复手段,对科学合理地制定训练计划和比赛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越野滑雪比赛越来越精彩。运动员对于激烈的竞争场面和变幻莫测的瞬间局面,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反应。要想把已具备的与对手抗衡的能力转化为夺取胜利的实际,就必须认识到意志品质,技战术意识在越野滑雪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赵礼华 《科技资讯》2006,(19):108-108
少年越野滑雪运动员陆地训练的具体内容,要符合本时期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和生理规律,在训练过程中需采用适当的手段和方法,加大趣味性训练经重,做到科学训练。  相似文献   

9.
疲劳与散打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成绩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30名山东师范大学民体系散打运动员在大负荷训练、比赛前,训练、比赛后即刻,训练周结束后、比赛结束后次日清晨7∶00血尿素、血睾酮、皮质醇、血红蛋白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找出防止散打运动员疲劳的有效指标,用于指导散打运动的训练和比赛.  相似文献   

10.
江杭生 《科技信息》2006,(10):127-128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安徽省第二届大学生定向越野比赛6支代表队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定向越野运动员运动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踝关节、腰部、手部和膝关节等;导致运动员运动损伤主要是由于技术水平和经验不足,运动量安排不合理,准备活动不充分和运动装备不齐全等造.文章建议应从合理安排训练计划,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加强适应性训练等方面进行预防,最大限度地减少运动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肩负着学习和训练的双重任务.在高强度大负荷的训练中,极易产生运动性疲劳.如何确保大学生运动员产生疲劳后迅速恢复,促进其运动水平和学习成绩的提高都显得尤为关键.文章从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诊断方法和恢复手段进行阐述,为今后教练员制订科学的学习和训练计划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对我国冰雪项目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流行病学及致因进行调查与研究,对推动我国冬季冰雪运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冰雪项目运动员是推动我国冬季冰雪项目的主力军,但运动损伤会使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受到影响,严重会影响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研究发现,在冰雪项目中,冰球、自由式滑雪、速度滑冰、花样滑冰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发生运动损伤比率相对较高;冰雪项目运动员身体各部位受运动损伤的比率以腰背部、膝关节、踝关节和大、小腿较高;运动损伤的类型呈现多样化,扭伤、擦伤、挫伤、摔伤及撞伤较为常见;运动损伤的致因主要表现为激烈对抗及不合理冲撞、疲劳、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及动作技术失误等.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运动损伤对冰雪项目运动员以及冰雪项目的危害性、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预防、避免或减少冰雪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以河南省优秀运动员参加2013-2015年全国定向越野短距离项目赛事数据为研究内容,对河南省定向越野短距离项目竞技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优秀运动员短距离项目竞技状况整体较差,比赛成绩整体与国内同组别运动员相比有一定差距,运动员野外识图能力、山地路线选择、确定前进方向以及山地奔跑能力等定向越野专项技术水平较低,整体专业运动水平不高.建议加强运动员专项技术训练;积极参加高级别比赛,积累比赛经验;同时积极完善优秀定向越野运动员梯队建设,切实提高河南定向运动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4.
针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产生疲劳的特点,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燕山大学的健美操队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进行调查与分析,对高校健美操运动员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尽快消除运动性疲劳,加速机体的恢复,从而使运动训练能正常、科学的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免疫球蛋白、睾酮、皮质醇、肌酸激酶和血尿素氮等的变化,探讨小周期训练对运动员机体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以12名网球高水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4周小周期训练前、后和1周比赛后分别测试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代谢机能指标.结果:1)高水平运动员小周期训练后IgA,CD4+%含量,CD8+%含量明显低于训练前(P0.05);2)小周期训练结束CK的活性逐渐提高,赛后升高到最高点,显著不同(P0.05),BUN在小周期训练结束和比赛结束明显上升,但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ALT在4周结束显著上升(P0.05),比赛后TP总量明显降低(P0.05).3)男性高水平运动员比赛后T含量下降快速,与小周期训练前相比差异较为明显.女性高水平运动员在4周训练后血清中T含量略有所升高,C含量降低(P0.05),比赛结束急剧降低(P0.05),同时,4周后T/C急剧升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水平运动员免疫能力在小周期训练结束没有明显下降,机能状态良好,无明显损伤及疲劳现象出现,说明本研究设置的小周期训练效果较为明显.但同时也观察到比赛对运动员内分泌-免疫系统影响较为深刻,赛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疲劳.  相似文献   

16.
唐笑赟  叶燎昆 《科技信息》2012,(31):254-254,239
本文阐述了足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与后果,并提出了产生后的恢复措施。通过实验对比法、文献综述法提出了以睡眠恢复,训练学恢复,营养恢复,物理恢复为主的预防和消除疲劳及恢复的方法。论述了足球运动的供能特点以及体能的重要性,旨在提高大学生足球运动中对于运动性疲劳的认识,希望能对大学生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以2011-2013年河南省青少年定向越野锦标赛各项目成绩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法对16岁组、18岁组、21岁组的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结合河南省定向越野运动员参加2013年全国定向越野锦标赛成绩进行比较研究.建议加强运动员专项技术训练,积极参加比赛,积累比赛经验等对策,以提高河南定向运动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8.
黄慧 《科技信息》2012,(4):293-294
篮球运动属于技能类同场竞技对抗项目,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高。运动员在训练、竞赛中容易产生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通过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运用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等理论,对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及其恢复方法进行初步探讨,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  相似文献   

19.
竞技体育要求运动员必须能承受大运动量,大强度的训练和比赛,疲劳的恢复能力和运动员的训练能力同等重要,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掌握综合实用的恢复手段,是值得每个运动页、教练员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高山滑雪是一项利用山的坡度下滑,同时需要做出相应回转动作的惊险刺激的滑雪项目,是在越野滑雪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由于下滑速度较快要想有效地控制好速度,且轻松地改变方向,调节转弯的角度和大小,高山滑雪运动员需要具备强的肌肉力量、协调性及灵敏性,与此同时平衡性能力在高山滑雪项目中也是非常必须具有的能力。因此,核心力量训练对于高山滑雪运动员来说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