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医处方是中医师对病人辩证施治用药的凭证,是药房调配药剂和指导用药的依据,是中药用于临床的重要环节.调剂员不仅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还应具备熟练的调剂知识和技术.按照中医的观点,“药”与“毒”的界线是截然不能分开的,所谓“药性皆偏”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剂型、用药部位及用药对象的不同,投放仍然有疏忽,药症不符,就会产生“g,轻则贻误病机,重则危机生命.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工作作会,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一、对刑的剂量一定襄准用中药多复方配伍使用,剂量与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其中药量的变化,往往影响到整个处方…  相似文献   

2.
中药有利于天然药物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加工炮制”后的应用,向中医辩证施治时非常讲究“药之生熟”也就是说生熟效异,用法不同。中药的生用,熟用各有其功《金匮玉函经》论述药材“有顺烧,炼、炮、炙、生熟有定玉函。至今日炮制方面也一直是“生熟有定,依方持采”。一、中药生初在功效及应用上的不同。1、生泻熟补:中药有生泻熟补作用。如甘草“生则泻火,炙则温林。生地黄能清热凉血,熟地黄则能滋阴补血。又如何首乌,生用能通便解疮毒,制熟则补肝肾,益精血,乌顺里发。若肝肾两虚病人用生首乌,非但不能补,却反遭泻下。桑嫖捎…  相似文献   

3.
微量元素与中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近年来中药中微量元素研究的概况,微量元素广泛存在于中药中,它们与中药的功 效、内在质量以及中药炮制等关系密切.并对这方面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重点进行了 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药微量元素研究最近10年发展迅速。本文收集整理了近10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按中药药效,药性,归经,药用植物栽培,细胞培养,地道药材的本质研究,中药泡制以及中药材的微量元素特征鉴别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介绍。以期反映中药量微量元素研究的概况。  相似文献   

5.
胡金慧 《科技智囊》2008,(12):74-75
科学有效的中药辐照 我国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研究了辐射在中药消毒上的应用,国家科委在“六五”、“七五”、“八五”三个五年计划中,相继组织了三个课题的研究,即:“中药辐照杀菌工艺和质量评价研究”、“中成药中水分与蜂蜜对辐射后产品质量影响”、“中成药辐照前后药效评价研究”。这3个项目分别对204种药材、44种单品蜜丸、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中药安全性,有必要对中药中各成分的量效毒关系进行研究.心脏毒性是新药研究中需要格外注意的器官毒性,为了解决孔板试验中缺少细胞间相互作用以及微环境与体内差异大的问题,构建了一种在体外模拟心肌细胞与毛细血管相互作用的心脏芯片,并使用该芯片检测了雷公藤甲素、氯化两面针碱、莨菪碱3种中药成分的毒性.通过对比加药前后芯片和孔板里心肌细胞的搏动状态变化,以及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和肌钙蛋白的含量变化,发现3种中药化学成分有剂量依赖的心脏毒性,同时发现芯片内的心肌细胞比孔板内的对于药物的耐受性更强,显示了本芯片用于检测药物心脏毒性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医学的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中医和中药,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和高度的关注。在“世界需要中医药,中医药要走向世界”的形势推动下,香港特区政府也于1998年提出要把香港建成“国际中医药中心”的目标。在1999年,香港工商局推出了“香港中药产业未来十年发展大纲”,随后又筹得5亿港元准备设立中药研究院,几年来在推进中药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这一类的中药研究工作都是在一个缺乏理论指导、缺少统一协调、“各自各精彩”的状况下进行的。下面谈几点我们的看法,与大家共同讨论。一、中…  相似文献   

8.
中药汤剂沿用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 ,对发挥中药特色优势起到重要作用。清代名医徐灵胎说 :“煎药之法 ,最宜深究 ,药之效不效全在于此。”由此可见 ,中药煎煮是否得法对汤剂疗效尤关重要。近年来 ,不少医院 ,药店已用中药煎药机替代传统煎药方法。病者立等可取 ,卫生、方便、劳动强度低、易于贮存、携带。现今 ,中药煎煮机大多由韩国产 ,其煎药过程如下 :将处方量中药全部装入布袋 ,浸泡 30min ,放入煎煮机的密闭容器内 ,加入定量水 ,通电使压力达 0 .1MPa ,维持 30min ,此时温度约为 115~ 117℃停止加热 10min ,滤出药液 ,按剂…  相似文献   

9.
宋津 《天津科技》2003,30(1):49-49
由天津中医学院中医药研究中心承担的“标本同治方剂的研究——复方丹参治疗冠心病的药效化学基础和作用原理研究”是由天津中医学院院长张伯礼教授担纲的国家“973”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重点解决治疗冠心病的复方丹参方的药物物质基础、配伍关系及原理三个问题,初步探明全方、有效部分和有效成分的化学物质基础及配伍规律的科学依据,提示并阐述复方丹参治疗心绞痛的作用途径,主次靶点作用规律及其间的量效关系,化学物质基础与作用原理间相互关系,为研制高效、速效及高质量的活血止痛现  相似文献   

10.
以中药废水为研究对象,对二氧化氯投加量、pH值、温度及反应时间等因素进行二氧化氯预处理中药废水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用二氧化氯预处理中药废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何静 《广东科技》2004,(6):43-45
传统中药作为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颗瑰宝,在当今人类“回归大自然”发展理念中,更引起国际医药及相关研究领域的瞩目与青睐。但目前传统药国际市场年销售量中日本约占90%,而其原药材主要从我国进口。有些外国企业将部分中成药制成所谓的“现代中药”后,不但倾销国际市场,甚至返销中国,对我国传统医药市场构成极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学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医学,在我国自然科学领域中,是最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中药产业也是我国在国际医药市场中最有可能取得竞争优势的产业.将是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此,科技部等8部委于2002年发布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并在“十五”期间,将“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列为863计划的重大专项,旨在推动我国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最近国务院正在制定中部崛起规划.将“生物工程,现代中药,新材料与信息技术”列为四大优先支持领域,对发展山西中药产业将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3.
有机概念图在中药提取和剂型设计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有机概念图应用到中药研究中,通过计算中药有效成分的有利性值与无机性值,从而确定其在有机概念图各性状区的分布,通过研究中药有效成分与有机概念图之间的关系,可以验证许多中药有效成分的性状,并能很好解释几味常用中药的分离提取、剂型设计及复方配伍等问题。另外,根据常用中药在有机概念图中的分布,可以推测其他有效成分的性质或者进行药物筛选,结果表明,有机概念图可以很好地应用到中药研究中,并对中药的现代化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技术优势 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经过近6年的研究工作,从数百个组分中提取了一个单味中药单体有效成分--米依纯,实验证明米依纯不但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而且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该有效成分目前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1.动物实验证明,该成分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并降低心率,且呈良好的量效关系;2.在清醒动物、麻醉动物中均证实上述作用,其降  相似文献   

15.
郭剑峰 《科技潮》2007,(5):33-33
雷海民副教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化学系主任、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同时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分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卫生系统委员、北京市中医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有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及中药新药的开发,2002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相似文献   

16.
以多层感知器(MIP)与支持向量机(SVM)集成手段为分析工具,研究治疗骨性关节炎疾病的中药复方药物的分类判断,得到复方药物中分歧药物的分类和关键药物的选择.同时结合模式分类规则得到最相似药物的分类,为中药复杂组效关系的阐明及OA中药新药的研制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预测结果与该疾病的临床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类结果与中医理论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中药饮片是中药三大组成部份之一,饮片质量的优劣与包装材料的着密切的关系,文中就包装材料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探讨,从原头上保证国药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中药药性和药味间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200味中药药性和药味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五种药味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关系最强位于甜味与酸味间,中药药性与五味也存在相关关系,分析表明甜味与酸味在较大程度上影响药性.  相似文献   

19.
《安徽科技》2011,(5):28-28
日前,科技部正式批准安徽省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此举标志着安徽省中药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对安徽省推进中药产业化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药是我们的国粹,是世界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丰富的药用资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用于防病治病、保障健康、繁衍昌盛的重要物质基础,蕴藏着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前景非常广阔。 “中药基因组计划”的根本点就在于从基因组学的高度,从分子水平上来发现、研究中药的墓因,寻找有效成分或活性成分的基因,将功能基因转入植物(转基因植物)进行“田间种植”;寻找、发现、克隆表达那些用于合成具有生物活性小分子有机物的酶基因,利用代谢工程在实验室合成这部分中药的有效成份。这样就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中医药研究和应用的困难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