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罗尔斯的“新契约论”的精神实质是康德主义的义务论 ,为了克服康德学说的抽象性 ,罗尔斯系统地发展了关于“合理的”和“理性的”相区分的思想。罗尔斯在康德的义务论的基础上实现的四个新的超越———对康德式的“人”的概念的消解、放弃了他曾经尝试的为其正义理论提供一种康德式的哲学基础的努力、直言不讳的承认他致力于发现的并不是普遍的正义原则、以开放形式解决现实问题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潍坊学院学报》2017,(4):72-76
"物自体"概念是康德批判哲学的基石,物自体的预设使康德哲学产生了矛盾。要想厘清康德哲学的发展脉络,就必须弄清楚康德物自体的含义。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中,表现为物自体的不可知论。康德的批判哲学对后世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要反对传统哲学,摧毁传统哲学的标杆.以康德为靶是最好不过的了.在康德的认识论中,把握其关于"先验逻辑"的理念,对于理解康德整个"纯粹理性批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先验逻辑的核心是范畴理论.在康德哲学语言中,范畴等价于纯粹知性概念.康德把知识形成的活动,从根本上看做一种对知觉加以综合并形成统一性的过程,而这其中知性能够借以实施这一综合活动并达到统觉的统一性的工具,就是"范畴".因此,对范畴的源起和客观有效性先验演绎就是康德认识论核心之核心了.罗蒂从康德范畴源泉、有效性、范围切入,显示其哲学的反表征主义、反基础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后现代主义特质.  相似文献   

4.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发现并清醒地认识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哲学家.他宣称"人为自然立法".事实上,这正是康德哲学的一个根本精神.在认识领域,康德高扬了科学对自然的主体性,从而人为自然立法;在实践领域,康德主张人应该超越自然,从而人为自身立法.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康的"人为自然立法"思想.  相似文献   

5.
康德哲学中的科技伦理思想一直被学界所忽视。科学、技术和伦理三者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到底应当如何看待自然,人与自然之间应该达到一种怎样的关系,现有的科学技术是否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日益美好,科技伦理得以合法性存在的哲学依据何在,科技伦理发展的最终目标究竟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在康德哲学中找寻到思路和答案。康德终其一生都在关注"人是什么"这个核心问题,自由是康德整个哲学的拱顶石,也是贯穿整个康德哲学的一条内在核心线索。"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合起来就构成了科技伦理研究的整个问题域。科技伦理发展的最终目标一定是要不断提升人的自由度和最终逐渐实现康德意义上的"至善"理想。  相似文献   

6.
康德将自由的实现寄托于人遵循纯粹理性规定,依照道德律令行事.为了确保人能实现自由,康德不得不公设"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然而,将自由寄托于来世,将上帝迎接回来也就意味康德自由观的现实生命力就此窒息.马克思继承了康德哲学的宝贵遗产,并立足于现实世界对其进行了积极反思.马克思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反思"人是目的",指出人的自由在于人的最高本质的恢复;从"物质生产实践"反思"道德实践",将自由的实现落实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从"自由王国"反思"目的王国",认为人的自由将会在自由王国中实现.不同于康德的纯形式自由观,马克思以感性活动的人为出发点,立足于物质生产实践,找到了实现自由的途径,完成了对康德自由观内在困境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我思"范畴无论是在笛卡尔哲学还是在康德哲学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通过对"我思"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存在着诸多差异。笛卡尔热情讴歌理性,康德则主张对理性进行正确审视;笛卡尔的"我在"是实体性存在,康德的"我在"是现象的存在;在知识的问题上,笛卡尔是彻底的理性主义者,康德则是企图对唯理论和经验论进行调和;笛卡尔认为认识自我是十分容易的且能认识人的本质,康德则认为认识自我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只能认识现象的自我而不能认识自在的自我。  相似文献   

8.
正【话题展示】善意的谎言算不算撒谎?你们是如何看待诚信的?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围绕"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展开一场辩论吧!【小百灵支招】辩论之前,要读懂辩题,确立个人辩论观点。可根据观点的异同,确定正反双方,如:正方——善意的谎言有碍于诚信,反方——善意的谎言无碍于诚信。  相似文献   

9.
康德自称自由是其哲学体系的拱顶石,然而自由的客观实在性如何证明?在第二批判中康德将这一任务等同于证明纯粹实践理性的实在性。所以,我们可以将自由的实在性疑问表达为这样一个问题:"纯粹理性如何能够是实践的"。康德的回答部分求助于纯粹理性的事实,部分诉诸于一个目的论框架。  相似文献   

10.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低潮使苦闷中的席勒转向了康德美学.他用艺术的自由游戏来改造康德的"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的普遍使人愉快的对象"这一命题,认为艺术可以培育完美的人性;用悲剧的崇高改造康德的另一命题"美是道德的象征",认为崇高和悲剧都是对感性痛苦的超越而引起的道德提升,使人在精神中得到自由和完善,并有助于人的审美教育.席勒美学通过提倡艺术和审美教育作用于社会与生活,使分裂的真善美走向统一,使悲剧与崇高等范畴真正进入美学的范畴体系,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康德美学的先天的抽象性和纯粹的思辨性.  相似文献   

11.
康德通过理论概念分析的方式证明实践法则必须是纯粹形式化的,但这时实践法则只是一个假定,他随即转向对道德律实在性的论证,指出道德律是可以直接意识到的,并进而确立了自由的实在性及意志的自律.康德的这一道德观点其实是一次向"伦理学的主体主义"的转向.  相似文献   

12.
康德在其《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提出了著名的"善良意志"概念,并认为有两个原因至关重要。首先他认为,我们所做的事情往往会受到无法预测的因素影响,很多结果根本不在我们控制之内。然而其次,康德却又拒不接受听从命运之安排,把未来完全放手给历史和现实。即人类终究是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否则道德以及最为康德所看重的人的尊  相似文献   

13.
善意取得制度中的“善意”是指对特定物权事实的不知,是一种主观不知的事实判断,而有无过失则是对第三人信赖的合理性判断。文章首先介绍了善意的起源、发展,探析了“善意”保护的效力渊源;进而分析了“善意”的内涵界定;最后从主体、主观、客观、时间四个方面论述了“善意”的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4.
多国丽 《世界博览》2014,(14):26-27
正网络语言暴力已经成为韩国很突出的社会问题,据韩国网络振兴院网络伦理文化现状调查结果显示,10岁以上的青少年中有48%的人曾经发过恶意回帖。韩国现在兴起一场名为"善意回帖"运动,顾名思义,善意回帖即"善意地回复帖子",倡导网民不要在网络上随意发出攻击他人的恶意帖子。  相似文献   

15.
"物自体"学说是整个康德哲学的中心,它贯穿于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这一学说含有的一元论倾向可以帮助人类在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过程中摆脱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对于解决生态危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无效婚姻是指已缔结的婚姻由于欠缺婚姻成立的有效要件,因而不具有婚姻的法律效力。我国《婚姻法》规定了无效婚姻制度,虽对无效婚姻的事由、申请程序、宣告机关、宣告婚姻无效的法律后果进行了规定,但对婚姻宣告无效后对善意方的保护微弱。善意方,又称"诚信方"、"无过错方""无过失方",是指当事人在缔结婚姻关系时对婚姻无效的原因不知情。  相似文献   

17.
善意取得,渊源于日尔曼法的"以手护手"原则,近世以来为交易安全便捷的需要,吸纳罗马法的善意要件而逐渐生成发展进来的,这差不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18.
善意取得制度传统上是动产的善意取得,不动产是否适用多受非议。但是,不动产适用善意取得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是行得通的。占有是动产的公示方法,登记是不动产的公示方法,动产善意取得的无权处分人是占有人,相对应不动产而言,其无权处分人应为登记人,善意第三人出于对登记的信赖,从登记人处通过法定方法取得不动产,自应受到法律保护。我国对不动产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在理论和立法上经历了从否定到承认的过程,《物权法》第106条明文规定了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  相似文献   

19.
缪素娟 《科技信息》2008,(9):233-234
善意取得制度是我国新颁布的《物权法》所确定的一项重要物权变更制度。《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对善意取得制度做出了完善明确而具有一般性的规定。善意取得制度就是在无权处分情况下,善意第三人能够优先于原所有权人而取得物之所有权的制度规则。本文对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的发展沿革,理论基础,构成要件,动产善意取得以及善意取得制度在不动产物权方面所作的突破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0.
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其主旨在于保护交易安全、稳定经济秩序。其在保障善意第三人的信赖利益,维护正常交易秩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已制定了《物权法》,但善意取得制度仍有许多值得检讨之处。文章主要从善意取得的概念、学界不同学者的不同观点方面论证了善意取得制度的客体范围包括动产和不动产,并具体论述了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客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