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威权 《科学通报》1992,37(17):1607-1607
我们制备了视网膜节细胞神经诱向因子(RGNTF)的单克隆抗体.又制备了该抗体的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RGNTF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后者是对位型的抗独特型抗体,能与RGNTF的受体相结合.用以上两种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可对RGNTF及其受体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2.
吕小枫 《科学通报》1995,40(16):1536-1536
1991年周明华等分离、鉴定的30kuRGNTF新蛋白,具有维持和促进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生长的效应;经原位杂交在初生大鼠的上丘浅、深部发现有RGNTFmRNA阳性神经元;继而制备了RGNTF的单抗和抗独特性单抗,观察RGNTF在大鼠胚胎、幼鼠及成体鼠的定位分布.为能进一步研究RGNTF的功能,正进行该因子的基因克隆研究.本实验取50只新生大鼠上丘脑组织(湿重1g),分离提纯mRNA,反转录合成cDNA,装上EcoRI接头再克隆到λgtll载  相似文献   

3.
刁云程 《科学通报》1986,31(16):1280-1280
最近发现,将一段坐骨神经移植到大鼠(So & Aguayo,Brain Res., 1985,328;349—354)或金黄地鼠的视网膜上之后,被切断的视神经节细胞的轴突能够再生并长到移植神经内很远处。在中国科学院和Croucher Foundation的资助下,我们对这些再生的神经节细胞轴突的生理性质做了初步研究。实验用6只年青的成体金黄地鼠,将长约2.5cm动物自体坐骨神经移植到一侧视网膜上颞部近  相似文献   

4.
王宏  李燕  庞学文  陈慰峰 《科学通报》1999,44(22):2424-2429
PF18-3抗体是一株大鼠抗小鼠胸腺基质细胞单克隆抗体。在以往的共培养研究中发现该抗体可抑制小鼠胸腺树突状细胞系(MTSC4)诱导的胸腺细胞凋亡作用。目的是观察PF18-3抗体识别分子(PF18-3分子)的特点及其在MTSC4诱导的胸腺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利用流式细胞仪对PF18-3分子的表达进行了特性分析,发现PF18-3分子除表达于MTSC4表面外,还表达于ConA活化的胸腺细胞上,但新鲜胸腺细  相似文献   

5.
重建视网膜     
正失去视力者重获光明可能成为现实,对眼部最为复杂结构——视网膜的实验室重建在研究者的努力下或将柳暗花明。奇特结构视网膜位于眼球后部,由一薄层光敏组织组成,其复杂结构对获得视力举足轻重细胞环路视网膜中,感光细胞、双极细胞、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等5种细胞之间形成神经环路,组成了自然界最为复杂的回路之一。当光线到达视网膜,刺激感光细胞  相似文献   

6.
张彬  滕文静  钟辉  曹扣  张须龙 《科学通报》2020,65(34):3979-3983
冠状病毒,如SARS-CoV、MERS-CoV以及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流行严重威胁了人类生命健康并造成了重大社会经济损失.本文主要针对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药物的专利申请布局和临床试验成果进行分析.专利申请方面,诊断性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专利申请的比例高于治疗性单克隆抗体,治疗性单克隆抗体专利申请以产品类为主,作用靶点主要集中在S蛋白或其受体结合区;中国专利申请的比重小于国外专利申请,中国专利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要申请主体.临床研究成果方面,用于治疗MERS-CoV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通过特异靶向MERS-CoV的S蛋白来阻断病毒感染细胞;未追踪到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药物的临床研究.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受体结合区与SARS-CoV存在交叉的表位肽,通过验证抗SARS-CoV的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效果,进而布局应用于抗新型冠状病毒的单克隆抗体的用途专利申请.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受体结合区的阻断性单克隆抗体可作为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药物,相关专利申请和药物研发也将是未来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提出中心凹相邻两视锥细胞的外纤维和内段形成了强耦合区,构成光纤耦合器,我们的计算结果证实了这一点.发现红光和绿光在相邻视锥细胞交叉传输,黄光跑到相邻细胞而蓝光能量是在两细胞中接近均匀分配.根据中心凹相邻视锥细胞构成光纤耦合器的理论,我们统一了争论138年的两个重要色觉学说——三原色说和对立色学说,找到了对立色学说在视网膜光感受器水平一级的解剖学光学基础,解决了这个138年的世界性难题.同时在前人的颜色视觉三阶段学说基础上,提出了四阶段学说,发现在两相邻视锥细胞的外纤维和内段形成的强耦合区对不同波长的光进行了选择性预处理,称之为颜色预处理.根据红光和绿光在相邻视锥细胞交叉传输的现象,发现在视网膜的中心凹的外段成正像(即视网膜进行光电转换时为正像),颠覆了通常认为的眼睛成反像(即视网膜进行光电转换时为反像)的理论.最后,解释了中心凹的最中心区(蓝色盲15′视角区)无S视锥细胞的原因是提高空间分辨率.  相似文献   

8.
抗CD20嵌合Fab′片段对B淋巴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CR方法从抗CD20ScFv表达载体上扩增重链可变区(VH)、轻链可变区(VL)基因,然后将VH,VL基因重组到Fab′表达载体中,构建成抗CD20嵌合抗体Fab′片段表达载体pYZFcd20。用pYZFcd20转化大肠杆菌16C9,在16C9菌中分泌表达可溶性抗CD20Fab′片段,经分离纯化获得具有CD20抗原特异结合活性的嵌合抗CD20抗体Fab′片段。竞争性免疫荧光抑制实验表明,抗CD20Fab′片段能竞争性抑制亲本鼠源性抗CD20单克隆抗体HI47和Daudi细胞CD20结合。MTT法测定结果显示,抗CD20Fab′对Daudi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吴亭 《科学通报》1986,31(15):1192-1192
棉酚致多种酶失活,起到抗生育作用。腺苷酸环化酶(Adenyl Cyclase AC)在生殖系统中起着调节细胞信息传递的重要作用,为了探讨醋酸棉酚在酶分子水平中的抗生育机理,本文观察了雄性大鼠口服醋酸棉酚后对大鼠睾丸,副睾头、体、尾,输精管,精囊等生殖器官中AC活性的影响,以及相应的cAMP含量,睾丸酮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利用PCR方法从抗CD20ScFv表达载体上扩增重链可变区(VH)、轻链可变区(VL)基因,然后将VH,VL基因重组到Fab′表达载体中,构建成抗CD20嵌合抗体Fab′片段表达载体pYZFcd20.用pYZFcd20转化大肠杆菌16C9,在16C9菌中分泌表达可溶性抗CD20Fab′片段,经分离纯化获得具有CD20抗原特异结合活性的嵌合抗CD20抗体Fab′片段.竞争性免疫荧光抑制实验表明,抗CD20Fab′片段能竞争性抑制亲本鼠源性抗CD20单克隆抗体HI47和Daudi细胞CD20结合.MTT法测定结果显示,抗CD20Fab′对Daudi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杨雄里 《科学通报》1992,37(3):259-259
在脊椎动物视网膜中,光感受器在暗中释放L-谷氨酸(GLU),使水平细胞去极化,去极化的水平细胞释放γ-氨基丁酸(GABA),激活视锥、双极细胞,GLU也可能激活水平细胞的突触后GABA受体。在考察GLU和GABA对视网膜神经元的作用时所采用的  相似文献   

12.
杨雄里 《科学通报》1987,32(10):778-778
在鲤科鱼的视网膜中,中间水平细胞仅与杆细胞发生突触联系,它们对任何波长的光刺激均呈超极化反应。最近,我们发现,当用使中间水平细胞的超极化达到饱和的中等亮度闪光刺激时,紧随初始的超极化反应之后,膜电位呈现振荡性变化。本文报道这种振荡性反应的某些特性。  相似文献   

13.
控制麻疹病毒血凝集性的重要功能位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MA.SMD是经B95a细胞系培养纯化的2株麻疹病毒,其血凝集性呈阴性。将其在Vero细胞系中培养数代后其血凝集性转变为阳性。对在2种细胞中培养获得的病毒进行序列分析发现:以上2株病毒H蛋白的第546位均由Ser(HAD阴性)突变为Gly(HAD阴性)。利用位点专一性诱变并在COS细胞中对2种H蛋白进行表达证实:该突变导致血凝集性的改变;进一步利用抗CD46的单克隆抗体证实:该突变同时导致H蛋白  相似文献   

14.
王建一 《科学通报》1988,33(7):560-560
本文报道一株用新的联合免疫方案制备得到的抗人乳腺癌单克隆抗体BG_6(简称单抗BG_6)及其初步鉴定结果。用乳腺癌患者转移淋巴结单细胞悬液对BALB/c小鼠进行初次免疫,3周后改用人乳腺癌细胞系MCF-  相似文献   

15.
T细胞受体是T细胞表达于细胞膜的抗原受体(图1)。因为提取困难(膜型,量少),T细胞受体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抗体。其实体为何物,曾经长期不明。1982年后,才有了突破。首先,制成抗T细胞受体的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沉淀法第一次取得了T细胞受体。继而分子遗传学家利用削减法(subtraction method)得到编码T细胞受体的cDNA,又从cDNA的核苷酸序列译出T细胞受体的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发现,终日生活在昏暗中的深水鱼之所以能保持一定的视觉,这得益于其独特的视网膜结构。动物大脑感受视觉的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有光源直射或物体反射的光线作用于眼球的视网膜。普通鱼类的视网膜中含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适于感受正常强度的可见光和分辨颜色,视杆细胞对弱  相似文献   

17.
日前,美国科学家在哺乳动物的视网膜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神经细胞,并将其命名为"钟形细胞",因为它的形状类似于手铃.钟形细胞传递来自视网膜内感光棒和感光锥的视觉信号,但这种神经细胞的确切用途还不明确.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家发现,终日生活在昏暗中的深水鱼之所以能保持一定的视觉,这得益于其独特的视网膜结构。动物大脑感受视觉的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有光源直射或物体反射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普通鱼类的视网膜中含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适于感受正常强度的可见光和分辨颜色,视杆细胞对弱光反应敏感。科学家对深水鱼进行长期考察后发现,生活在不同深度水域的鱼类,其视网  相似文献   

19.
周逸峰 《科学通报》1992,37(22):2093-2093
视皮层一些细胞具有方向选择性早已为人熟知。Barlow等在兔视网膜中发现了具方向选择性的神经节细胞。Stone等亦发现在猫视网膜上一些W类神经节细胞具明显方向选择性。Clelend和Levickts记录了猫视网膜960个神经节细胞,发现其中73个不能用同心圆式的中心一周边组织结构来解释。这些细胞可分为五类,其中一类是方向选择性细胞。最近的工作表明,正常猫和视觉剥夺猫(dark reared cat)外膝体的部分细胞亦具方向选择性。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研究猫外膝体A层X、Y细胞的方向选择性,并试图给出该方向选择性的模型。  相似文献   

20.
魏继业  杨雄里 《科学通报》1996,41(16):1505-1508
低氧引起神经元功能、形态、代谢等多方面的变化。在视网膜,缺氧影响自光感受器至水平细胞的突触传递,导致后者对光反应的压抑。在本工作中,我们在完整的在位眼杯标本研究了急性低氧对视杆性和视锥性水平细胞对光反应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