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将文学批评与心理学研究相结合,提出《伤逝》是鲁迅悲剧意识的投射,苦闷彷徨的情感成为他创作的动机;鲁迅的内倾型性格决定了他采用小说文体,以含蓄的方式来表现内心世界;与许广平情爱心理的凝聚,直接触发了他创作这篇其全部小说中惟一的恋爱题材作品;《伤逝》中的多元主题,又为鲁迅思想倾向的论释提供了广阔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将文学批评与心理学研究相结合,提出<伤逝>是鲁迅悲剧意识的投射,苦闷彷徨的情感成为他创作的动机;鲁迅的内倾型性格决定了他采用小说文体,以含蓄的方式来表现内心世界;与许广平情爱心理的凝聚,直接触发了他创作这篇其全部小说中惟一的恋爱题材作品;<伤逝>中的多元主题,又为鲁迅思想倾向的诠释提供了广阔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狂人日记》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又是中国现代心理小说的发端,与当时世界文坛最前卫的小说具有同步性。然而鲁迅之后的作家们却没有承继鲁迅的开拓,偏离了现代小说的方向,造成了中国现代心理小说的缺失。究其原因是鲁迅之后的社会历史条件使心理小说丧失了其发展所需要的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出发,在认同于鲁迅和“我”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基础上,对把《故乡》作为启蒙文本阅读时的闰土定位,利用文本提供的空白,对作者塑造此形象的深层创伤心理以及关于“路”的名言的分析中,探究了鲁迅在五四启蒙至上主义影响下的创伤和他对五四启蒙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鲁迅《野草》是一部爱情散文诗集,含蓄委婉地记录着鲁许之恋的历程和心理流程,从中概括出鲁迅的三种爱情心理:怕爱而不敢爱的悲观心理、对攻击者的反击与复仇心理以及要爱而坚定地爱的心理。通过文本的解读分析,不难发现悲观情绪构成了《野草》的一大主流爱情心理,渗透在鲁许之恋的各个阶段中。随着爱情的发展,悲观情绪发生积极向上的变化,寄予着希望与决心。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的心理描写,艺术地与其它诸种描写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其形式多样,可谓匠心独特。这一艺术形式起着塑造典型形象、表现作者观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胡征与鲁迅     
胡征是我国革命文艺运动中著名的诗人和学者。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挚着地学习鲁迅作品,进而研究鲁迅诗歌,无论创作还是思想,都受到鲁迅深刻的影响。学习、研究与追随鲁迅,是胡征行进在人生道路上的三步曲。  相似文献   

8.
本书是一本关于音乐物理学的大学教材,被一些美国的大学所选用。作者是一位空间物理学家,音乐物理学和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是他的爱好和副产品。本书作为导论性的教材,处理在通常意义下的“音乐”中物理系统与生物过程相互的关联和影响,详细地分析了声音的各种模式、物理性质与音乐的主观和心理感受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
近代上海社会的西崽人格是租界文化的产物。鲁迅在奴性人格的层面上展开了对西崽相的透视,他在剖析西崽的崇洋和势利性格之外,又挖掘西崽买办的“无特操”的善变性和源自中国传统的“事大”心理,以及在表面“崇华抑夷”的态度和言谈下面隐藏着的西崽相。鲁迅对西崽相的分析,是他对上海租界文化和中国社会的有力针砭,体现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0.
俄国文学在思想意蕴和艺术构思方面对鲁迅的小说《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植根于鲁迅灵魂深处的时代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使他对俄国文学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他的社会理想和坚韧个性。又使他始终不渝地呐喊、战斗;同时.他的悲剧心理和独特审美观。使他的笔端自然流露出阴冷的艺术风格.既有对俄国风格的借鉴,又有自己的再创造,具有深刻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11.
李贺是心理异化的天才,他的诗作具有白日梦的特征,是他自身现实的外射和补偿,李贺作品意象,风格的形成有其自身、社会的根源、心理异化是他创作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陀恩要耶夫斯基的不幸的婚姻给他们的个性心理都造成了严重影响。他们在以后追求爱情、婚姻的过程中都产生过自卑心埋。是精神的力量使他们最终获得了幸福。他们的艺术创作实际上就是他们婚恋心理的外化,而幸福的爱情又是创作灵感的源泉。  相似文献   

13.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茨威格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他受时代的战乱和现代主义、新兴社会主义等思潮的影响 ,在现实主义创作的基础上 ,将艺术的笔触探入人幽微复杂的内心世界。他的小说用心理描写、心理分析等手段 ,取得人物心理纵深的剖析和横向的展露 ,从而展示人物的个性和时代的面貌 ,并关注现实 ,将人物的心理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交织起来 ,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现实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4.
萧军的品格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他的民族气节,他的追求自由的精神以及豪爽、坚毅的人生态度。他这种品格的成型是多方面元素的融合,既有家族遗传、社会心理、民间文化、地域文化等历时性因素的影响,也有时代影响、个人经历等共时性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心理断乳”成因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断乳”指的是大学生入学后不久出现的一种心理波动现象。这一现象的成因比较复杂,但大学生的心理结构简单、思维模式单一、人格内容具有理想性等主体方面的因素是这一现象发生的基础,而大学生主体的心理与人格特点的形成又和他在高中阶段的生活环境与方式、学习内容与方式密切相关。实际上,“心理断乳”现象产生于高中同大学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转换之中。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最丰富最难以言说的作家,他的作品总能使人常谈常新。有些论认为《过客》表现的是情爱主题,这既不符合原作,言论也过于偏狭。《过客》是集中体现鲁迅人生哲学、精神品格、情感方式与心理个性的代表作品,提出的是生命价值、人生追求的哲理性命题,其最重要的思想内涵就是向前走。在鲁迅看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目的与结果,而在于过程与行动。他对自己的“过客”身份有清醒的认识,既不逃避历史的承担放弃行动,也不期望人人喝彩名垂青史。  相似文献   

17.
采用运算一词汇广度任务和心理理论任务——Y0ni任务,研究了大学生的心理理论特点及工作记忆对其的影响.结果发现:女生的情感的心理理论显著高于男生;工作记忆与心理理论的各个成分(一阶、二阶情感的心理理论,一阶、二阶认知的心理理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工作记忆可以显著地预测心理理论的各个成分.  相似文献   

18.
钱理群一生都在与鲁迅对话,与鲁迅不同时期的两次生命相遇,使他由理解、研究鲁迅转向感觉鲁迅,追求一种更为自由的叙述风格;对鲁迅平民化一面的关注,还原了一个普通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我国介绍法国学的先驱。他的译活动起始于雨果的随笔《哀尘》,发表于1903年,嗣后,以不同的形式向我国读介绍了雨果、凡尔纳、法朗士、腓立普、纪德等名作家作品。鲁迅的创作受到法国学影响,他的作品也很早引起法国坛注意。《阿Q正传》1926年即被翻译成法在巴黎发表。鲁迅与罗曼·罗兰的友好交往,为中法学的交流揭开新的一页。鲁迅与法国学的接触相当宽广,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立体未来派诗人、兼容并蓄。从与法国学交流中,我们看到鲁迅与世界学整体关系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希望与绝望,光明与黑暗,理想与现实,进化与轮回,有限与无限......这一组组对立矛盾的范畴,便构成了鲁迅心灵的深层结构。鲁迅这种矛盾抗争的心灵结构也渗透到他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创作中的显结构和潜结构。鲁迅心灵的深层结构在他的小说中已有所表现,而在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中得到了更充分更全面的呈现。深刻的绝望与对这种绝望的悲壮反抗,便构成了鲁迅精神追求的矛盾运动的两极,贯穿在他心灵的诗篇《野草》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