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记录了岩石沉积时的重要地质信息,是研究沉积古环境、源区构造背景及源岩属性的有效手段.采用X衍射荧光光谱(XRF)、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CMS350A型岩心扫描仪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塔然高勒地区中侏罗统直罗组地层岩心样品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黏土矿物含量进行测试分析,综合研究塔然高勒地区直罗组地层的沉积古气候特征、古水体氧化还原条件、古水体盐度及物源特征.研究表明:Sr/Cu、Rb/Sr、FeO/MnO、Mg/Ca及Al2 O3/MgO、化学蚀变指数(CIA)以及黏土矿物组合特征等指标综合指示出,研究区中侏罗世直罗早期为干旱气候,到直罗中期气候逐渐湿润,而后到直罗晚期气候再次变得干旱.古水体环境整体为富氧的淡水-半咸水环境.结合常量、微量、稀土元素各种构造背景判别方法,认为研究区直罗组地层源区构造背景主要是与大陆岛弧相关的活动大陆边缘,源岩可能为盆地北部阴山造山带内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和大青山-乌拉山-集宁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岩.  相似文献   

2.
以辽河盆地东部凸起下二叠统山西组-上石炭统太原组暗色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ICP-MS方法研究页岩稀土元素REE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泥页岩样品中∑REE、∑LREE、∑HREE都相对北美页岩(NASC)、澳大利亚后太古宙页岩(PAAS)和全球平均大陆上地壳成分(UCC)富集。化学参数及REE配分曲线表明样品富集轻稀土元素,具有一定程度的Eu负异常、弱Ce异常和极明显的Tm负异常,配分曲线平行表明各岩样物源基本一致。Ce异常值及Eu异常值表明研究区泥岩沉积时气候湿润,水体呈氧化还原过渡环境。(La/Yb)N比值与配分模式曲线表明样品整体沉积速率较慢,距物源区较远,沉积速率从下至上逐渐升高。据物源和构造背景图解,山西-太原组泥岩物源为沉积岩与玄武岩的混合成因,源岩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切割的岩浆岩。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直罗组沉积相及其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直罗组沉积相类型、平面展布及其演化特征.方法 以露头和钻井资料为基础,进行相标志识别,垂向序列、测井相、古生物化石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结合地层厚度、砂岩厚度、砂岩层数及砂岩百分含量等区域制图进行研究.结果 直罗组下段以辫状河、曲流河沉积为主,东北部发育三角洲沉积.上段以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为主.结论 直罗组沉积早期盆地周缘地貌高差较大,物源供给充分,气候较温暖湿润.晚期沉积时,周缘地貌高差减小,气候干旱,物源供给不足,聚煤条件完全丧失.直罗组缺乏边缘相,沉积中心残存不全,表明原始盆地边界尚远.直罗组下段辫状河道砂岩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连通性和成层性,是砂岩型铀矿和石油的良好储层.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体系的分布格局与沉积环境。方法对该区及盆地周缘古陆的岩石样品进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研究。结果研究区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呈"V"字型的"右倾斜"曲线;L/H平均值3.82,轻、重稀土分馏明显,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铈(Ce)微正异常,铕(Eu)呈"谷"状,显示负异常,与盆地北东(阴山)及南部(北秦岭)岩石样品的稀土元素特征相对比具有亲源性。结论研究区沉积物来源于盆地北东及南部;研究区延长组沉积期属于缺氧的还原环境,是良好的生油环境。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野外露头和钻井等资料,刻画了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直罗组(J2z)铀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典型成因标志的分析,对研究区直罗组铀储层进行了沉积体系域重建。研究发现,研究区直罗组可分为下段(J2z1)和上段(J2z2),下段以粗碎屑沉积为特色,明显区别于上段的细碎屑沉积,其中下段大套厚层的砂体构成了研究区潜在铀储层。区内铀储层主要是以辫状分流河道成因为主。这将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铀矿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6.
采集了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斜坡地区东南部寒武—奥陶系砂岩、泥岩及泥灰岩等沉积岩样品,对其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样品稀土含量总体表现正常.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轻稀土段曲线明显"右倾",重稀土段则较为"平坦",总体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型,且受成岩作用影响不明显.根据稀土元素组合及其比值特征,结合研究区构造运动的影响,综合分析了孔雀河斜坡东南部寒武—奥陶系沉积岩源岩,源岩以北部沉积岩为主,少部分来自构造活动导致的花岗岩侵入体.与不同构造环境杂砂岩的稀土元素特征的对比结果及δCe的特征表明,孔雀河斜坡地区东南部寒武—奥陶系源区属性为大陆边缘背景.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三叠世东缘的沉积范围,对其东部的沁水盆地榆社地区中晚三叠世沉积地层进行实测,运用沉积学原理判断沉积环境,划分沉积旋回,同时运用LA-ICP-MS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方法,探讨地层物质来源。研究结果表明,沁水盆地榆社地区中晚三叠世地层以长石砂岩和泥岩沉积为主,砂岩粒度较粗,颜色变化较大,泥岩以紫红色为主,地层厚度较薄,上部剥蚀,保存不全,沉积相以三角洲相为主,展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水进水退旋回,并与鄂尔多斯盆地本部为连续沉积。碎屑锆石年龄范围为220~2 600 Ma,大致可分为3个年龄段(2 300~2 600,1 600~2 100,220~400 Ma)。与周缘地体年龄数据进行对比认为,其物源主要来自华北板块北缘阴山—大青山—乌拉山一带出露的变质结晶基底、孔兹岩带与海西—印支期花岗岩,也可能有华北克拉通沉积盖层再旋回物源,与现今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三叠系延长组碎屑物源一致,因此推测中晚三叠世沁水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可能属于同一沉积盆地。  相似文献   

8.
为了查明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9—长8油层组沉积体系的分布格局,利用砂岩岩石学特征,轻、重矿物组合特征,砂分散体系制图,沉积构造特征等对研究区物源方向、母岩类型及沉积微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体受到东北物源的影响,但长8段研究区西部小范围受到西北物源影响,2个方向的物源在王盘山以东地区发生了交汇.其母岩为盆地北部阴山、大青山的变质岩、花岗岩以及阿拉善古陆的变质岩.胡尖山地区长9—长8油层组发育曲流河三角洲相沉积,北部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向南过渡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可以识别出北东-南西向安边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北西向盐池-定边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9.
综合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发育背景、地层展布及岩性特征和沉积-构造格局,认为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格局主要受控于北缘兴蒙海槽演化,逐渐由东—西向转变为北东—南西向.结合前人对盆地北部晚古生代物源的研究成果,根据现今盆地北部构造特征,利用钻井和野外露头资料,对研究区晚古生代物源分布情况作了进一步探讨,初步建立起物源演化关系模式.研究表明:晚石炭世本溪期—早二叠世太原期,伊盟古隆起作为盆地北部物源而遭受剥蚀且具有一定的阻隔作用,使得阴山古陆可能并未向盆地北部提供物源;早二叠世山西期—晚二叠世石千峰期,伴随着伊盟古隆起地区开始接受沉积,阴山古陆成为盆地北部和北缘大青山地区的共同物源.  相似文献   

10.
东昆仑造山带下中三叠统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昆仑造山带具有软磁撞、多旋回的特点,造山带内的沉积盆地具有多物源和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下、中三叠统沉积岩的常量元素组成特征表明,母岩大多数为杂砂岩,部分为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表明该沉积盆地是一个多物源的浊积岩复理石盆地,陆源碎屑来自与其吡邻的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和火山岛弧,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和特征值表明该沉积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具有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的特征,更接近于活动大陆边缘,说明该盆地是一个发育于大陆壳这上的复理石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11.
 锆石U-Pb定年与微量元素同时测定的原位微区分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地质测年方法之一,对锆石形貌学、内部结构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是正确理解、解释锆石原位微区分析测年结果的关键。通过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CL)、背散射电子图像(BSE),结合锆石的Th/U比值及稀土配分模式曲线特征,可判别不同锆石的成因类型;通过锆石的微量元素分析,可判别锆石寄主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形成环境;利用Ti温度计可限定岩体的岩浆源区深度范围,结合锆石寄主岩石类型及寄主岩石中深源包裹体的研究,可进一步推断锆石母岩浆的起源。锆石U-Pb定年与微量元素分析相结合的地质测年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最大沉积地层时代限定、碎屑岩物源分析以及古洋盆演化过程约束等方面,且具有强有力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山西组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山西组沉积微相及其时空展布特征,为天然气勘探寻找有利储层.方法 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相分析,以及稀土元素配分模式(REE)分析等手段,辅之以优势相编图法进行研究.结果 划分出1个相(辨状河三角洲)、1个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3个微相(分流河道、泛滥平原、沼泽沉积微相),并确定物源区主要是活动性特征的再旋回造山物源区.结论 山西组内部各小层沉积相平面展布有很好的继承性,河道砂体总体都呈南北向展布,有利储层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研究区主要受到北东方向物源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延长组长6段的物源问题,引入聚类分析方法.通过研究长6段砂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和聚类分析,确定了该区的物源方向.稀土元素特征表明:配分曲线与上地壳稀土元素的分布形态几乎完全一致,与下地壳和洋壳的特征相差甚远,说明其陆源碎屑物质应来源于上地壳.聚类分析结果认为该区主要物源有北东方向,北东东方向和正北方向三个物源,与鄂尔多斯盆地古地理背景一致.  相似文献   

14.
库车坳陷侏罗系砂岩组分和重矿物组合特征及其源区属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库车盆地侏罗系的岩石学特征、重矿物组合与构造演化具有一致性,构造演化是控制盆地充填过程的主要因素.受盆地两侧物源区的控制,母岩为沉积岩、高级变质以及酸性岩浆岩,重矿物组合以锆石、石榴石和磁铁矿含量最高.据不同的重矿物指数可以把侏罗系划分为三个重矿物韵律层,下部层序含有丰富的重矿物,岩屑含量较高,物源区以再旋回造山带为主,"锆石-石榴石-磁铁矿"组合,表明盆地早期演化阶段沉积区离盆地物源区相对较近;中部层序重矿物组合和母岩性质有所不同,以石榴石含量最高,为"石榴石-锆石"组合,主要母岩为盆地东北缘的高级变质岩、酸性岩浆岩和热液岩脉;中上部碎屑物源仍以盆地北部边缘再旋回造山带为主,但 南缘隆起提供物源已比较明显.重矿物组合、重矿物指数发生明显转折的层段与二级层序界面有较好的吻合,反映了盆地北缘造山带的剥蚀历史和盆地的充填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以南羌塘坳陷早侏罗系曲色组下部的泥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地球化学的研究。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曲色组泥岩沉积有较多的陆源物质,且Cr/Zr、Th/Sc、Th/U、Rb/Sr的值反映了泥岩物源区具有浅源、长英质、风化较严重的特点。稀土元素特征表明泥岩重稀土较轻稀土元素富集,具有轻微的Ce与Eu的负异常。通过Ceanom、V/(Ni+V)与CIA的值判断泥岩沉积时处于缺氧的沉积环境,且当时处于温暖潮湿的气候。通过La-Th-Sc和Th-Co-Zr/10物源区构造判别图,再结合La/Th的值与Hf的含量,判断曲色组泥岩的物源区构造背景以大陆岛弧为主,且兼具大陆边缘构造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探讨川西拗陷中段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物源问题。采用地球化学示踪方法,通过岩石薄片、痕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等综合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蓬莱镇组源区背景属性和物源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蓬莱镇组砂岩碎屑组分以石英为主,其次是长石及各种岩屑;REE配分模式与大陆上地壳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基本一致,轻稀土元素富集,Eu负异常较为明显。其源区的构造环境是从海相过渡到陆相,最后演化成复杂的源区。川西拗陷中段蓬莱镇组有龙门山、大巴山-米仓山多个物源区,北部的主要物源区为大巴山-米仓山,南部的物源区为龙门山,中部则为混源区。  相似文献   

17.
沉积盆地中砂岩的地球化学成分主要受物源区控制,因此通过对砂岩化学成分的分析可以揭示盆地沉积物的源区构造背景及物源属性。为了深入探讨川西坳陷中侏罗统沙溪庙组的物源及其源区属性,对研究区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应用稀土元素La/Yb-∑REE、微量元素La/Th-Hf和La/Sc-Co/Th源岩属性判断图解以及微量元素构造背景判别图解,对研究区物源及其源区属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结果表明:根据研究区上、下沙溪庙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上、下沙溪庙组具有相同的物源;通过对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特征值及比值的分析,认为该地区属于构造背景主要为大陆岛弧向活动大陆边缘转换的构造背景;沉积物物源的原始物质应主要来自上地壳,部分来自混合长英质/基性源;结合研究区周缘山系的属性分析,认为研究区在中侏罗世沙溪庙期同时受到了米仓山-大巴山及龙门山的物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东北部晚石炭世盆山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球化学、碎屑锆石测试资料和大地构造学理论,对石灰沟剖面克鲁克组碎屑岩物源区性质及构造属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东北部地区晚石炭世盆地类型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物源区岩石组合以中酸性岩浆岩为主,缺少基性物质的加入,也不存在明显的沉积再旋回;克鲁克组碎屑岩物源区主要由古老基底组成,但包含一定加里东期物质,柴北缘构造带依旧是碎屑物质来源之一;晚石炭世海侵及盆地沉降受北侧宗务隆晚古生代裂陷海槽控制,碎屑物质来源于南侧柴北缘加里东造山带,呈"南山-北海"的盆山格局,盆地内部充填海相沉积建造;柴北缘古生代造山带剥蚀开始于约430 Ma前,存在时间下限不晚于晚石炭世,早期主要发生岛弧岩浆岩的剥蚀,晚期则主要发生古老基底的剥蚀。  相似文献   

19.
通过沉积相特征识别、砂体宏观特征观察、古流向分析、砂岩镜下骨架颗粒统计,并结合沉积速率法、镜质组反射率法、Dickinson图解等方法探讨宁武—静乐盆地物源区的位置、母岩组合及其构造背景。研究结果表明:宁武—静乐盆地侏罗系砂岩类型主要为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砂岩骨架颗粒类型及其量比关系表明其物源区主要为大面积的花岗质侵入岩(细粒花岗岩、闪长花岗岩等)广泛出露,并有一定量的变质岩(云母片岩、千枚岩、石英岩等)和沉积岩(砂岩、富含燧石结核或条带的碳酸盐)分布;砂体中古流向数据均值介于158°~204°,反映了物源区是位于该盆地以北的阴山—燕山一带;Dickinson三角图解结果表明物源区总体上处于华北板块北缘陆内隆升的构造背景,且中侏罗世晚期可能伴随有火山作用;天池河组地层原始沉积厚度为269.4~308.0 m,155 Ma左右,区域地层抬升遭受剥蚀,其剥蚀厚度为148.1~207.0 m,剥蚀速率为1.8~2.1 m/Ma,结合镜质组反射率法,侏罗系地层最大埋深时该地区古地温梯度明显偏高,反映了宁武—静乐一带受到燕山运动构造热事件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产出盘县动物群化石的贵州羊件剖面岩石样品中稀土元素含量(质量分数)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剖面大部分沉积时间是处于弱还原的沉积环境;样品中稀土元素含量的异常波动主要受当时的火山作用影响,其沉积物物源有2大类4亚类,分别来自拉斑玄武岩和沉积岩;沉积岩样品的轻稀土、中稀土、重稀土配分极为相似,表现为稳定的演化特征,指示出当时剖面所处位置的构造环境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