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苗木立枯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苗木立枯病的症状特点,本文对发病因子及发生规律、综合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指出采取化学防治手段的弊端及利用土壤真菌间的拮抗作用寻找高效抑制苗木立枯病的生物防治菌株的生物防治措施是亟待解决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3.
4.
金佛山方竹种子萌发后,接种5个不同丛枝菌根(AM)真菌菌株,测定方竹苗的菌根侵染率、生物量和部分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接种不同菌株,根系菌根侵染率不同,A.cBEG-141≥Sc.c≥F. mBEG-193;接种处理方竹苗的生物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可溶性糖含量、硝酸还原酶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不接种处理,不同菌株菌根效应存在显著差异,A.c、BEG-141、Sc.c是生产金佛山方竹菌根苗的适宜真菌菌株。  相似文献   

5.
6.
立枯病在短期内能造成苗木大量死亡,以针叶树苗最易感病,尤其是红松苗木受害最重。对此进行防治技术上的研究具有相对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童森峰 《科技信息》2007,(26):26-26
本文通过兴安落叶松大棚育苗立枯病防治试验,从四种杀菌剂中找到了最佳杀菌剂,并确定了最佳使用浓度。  相似文献   

8.
樟子松苗立枯病发生较为普遍,以防除技术不甚得利,化学防除对环境污染较大。为此,在长水河农苗圃对樟子松幼苗进行了三年生态的防除技术试验,试验结果证明樟子松幼苗立枯病采用生态防除效果十分满意,是行之有效的技术,此项成果在生产广泛应用之后将会收到显著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马存世  刘正祥 《甘肃科技》2006,22(9):221-222,235
本文结合舟曲林区针叶苗木立枯病发生的情况,分析了针叶苗木立枯病的病原种类、发生症状和发生特点,提出了针叶苗木立枯病综合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提高育苗经营管理水平,将综合防治技术贯穿到育苗生产各个环节中。同时,进一步从播种、田间管理、化学防治等方面总结出了防治针叶苗木立枯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0.
11.
棉苗立枯病拮抗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7株拮抗细菌对棉苗立枯丝核菌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通过拮抗菌拌种催芽、温室盆栽测试、小区拌种测定及大田拌种测定其防治棉苗烂根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拮抗菌S37和S44具有较好的促生和防病效果。在小区试验中,S37和S44对棉苗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7.8%和57%,与化学种衣剂福多甲的效果相当。在新疆兵团143团和148团的大田试验中,S37对棉苗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均为37.5%,也与福多甲的防治效果相当。通过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和16S rDNA分析,对防病和促生效果最好的2株拮抗菌S37和S44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这2株拮抗菌均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12.
水稻旱育秧育成功与否与秧床是否发生立枯病有直接关系,水稻立枯病号称水稻旱育秧的“绝症”,所以防治水稻立枯病是我市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不可忽视的重要技术环节,本文就旱育秧立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对水稻的发病原因,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做了以下总结。  相似文献   

14.
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测定了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TW-3菌株对幼苗期绿豆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的生防效果,结果发现TW-3菌株可以有效防治绿豆立枯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7%~94%和81%~94%,优于多菌灵拌种的防治效果.利用平板法初步研究TW-3对绿豆立枯病菌的作用机制,发现TW-3菌株通过菌丝间缠绕,抑制绿豆立枯病菌的生长,表明重寄生作用在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北疆棉花根际微生物对棉花立枯病拮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石河子地区棉花根际土壤中采集土样36份,经室内分离,纯化后获得生长数量占优势的菌株各108个共计324个,对棉花立枯病的病原菌进行平板双培养法拮抗测定,共筛选出100个有拮抗活性的菌株,对之进行筛选,比较后,选出拮抗活性较强的9个菌株进行盆栽试验,最后确定了7个拮抗菌株。  相似文献   

16.
摘要:利用平板对峙实验及小区试验,筛选高效防治西洋参立枯病的木霉菌株,并采用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分析与形态学特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木霉菌株在PDA平板上对立枯丝核菌(R. solani)均有抑制作用,菌株HB20111效果最好,抑制率达99.33%;菌株HB20111对西洋参立枯病的小区效果显著,与其他处理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第1年拌种处理对西洋参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单株参增重率及总参增重率分别达71.81%、33.54%和92.75%;第2年蘸根处理对西洋参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单株参增重率及总参增重率分别达91.04%、158.06%和1 369.34%;菌株HB20111的分生孢子梗为典型的单侧分枝,其他形态学特征同深绿木霉(T. atroviride)一致,ITS序列与T. atroviride同源性达100.0%,将菌株HB20111鉴定为T. atroviride。HB20111生长速度快,产孢能力强,生防效果高,有望替代化学杀菌剂应用于西洋参种植中。  相似文献   

17.
生防菌株G7的鉴定及对黄瓜立枯病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实验测定了细菌G7对黄瓜立枯病的生物防治,结果表明:G7对黄瓜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生防防效为82%~96%.对G7进行形态、生理生化分析和16srRNA序列鉴定,结果显示,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菌株可以产生壳聚糖酶、蛋白酶、葡聚糖酶.在对峙培养时,G7菌株可明显抑制立枯丝核菌菌丝的延伸.  相似文献   

18.
<正>1、试验目的 为探索土菌消在甜菜、棉花拌种应用最佳用量和效果,为大面积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 B44和Bacillus subtilis S37在棉花上的定殖能力与防病效果的关系,为更合理的施用芽孢杆菌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通过Spizizen法将质粒PGF4412分别转化到2株芽孢杆菌中进行绿色荧光标记,研究不同浓度的抗性筛选平板对转化率的影响,将标记的菌株施用到棉苗根部观察其在根上的定殖量,同时将不同浓度的菌株接种到棉苗上,测定其对棉苗立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当氨苄青霉素终浓度为15μg/mL时芽孢杆菌B.atrophaeus B44转化率最高,且假阳性较低,而B.subtilis S37的终浓度为20μg/mL。施用GFP标记的芽孢杆菌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这2株菌仅在棉苗根表定殖,不能定殖于棉苗根内部。且初始接菌量越高,2株菌在土壤中及棉苗根表的定殖量越高。其中B44在最大初始接菌量时对棉苗立枯病的防效最好,S37在初始接菌量为1×10~8 CFU/g时,对棉苗立枯病的防效达到51.7%。B.atrophaeus B44和B.subtilis S37可在棉苗根表定殖,且定殖量与棉苗立枯病的防效密切相关,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