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狭义国家学说”是以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的国家范畴、国家制度和国家思想为研究对象的国家学说,与广义的国家学说对称。“狭义国家学说”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就开始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进行探讨,19世纪80年代末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标志着“狭义国家学说”臻于科学化、系统化。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自身也是一个动态的存在,是一个“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精髓。马克思在揭示国家阶级属性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国家与社会矛盾对立的一般属性。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实质上是逐步消除国家与社会的对立和矛盾、协调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由其特殊矛盾决定的,国家作为一种政治上层建筑,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而民主社会主义却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发生的某些非本质的变化出发,肆意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本质观,宣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过时了,其实质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使大学生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的时间是从1840年至1919年,此时中国还没有进行"三个选择"。因此,如何进行"三个选择"的教学成为一个难点问题。为此,必须围绕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探索失败的原因,分析阶级局限性、探索方向的错误和指导思想的缺陷等方面来讲授,为"三个选择"的教学作铺垫。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近一个半世纪了。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由一个在欧洲徘徊的“幽灵”变成磅礴于全世界的伟大力量;马克思主义武装的政党,也由一个流亡者的小组织变为许多国家的执政党;科学社会主义已从美好的理想变为亿万人民的斗争实践。可以说,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象马克思主义一样,始终保持它的勃勃生机,发挥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海尔布隆纳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提供了一  相似文献   

6.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整个学说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关于幸福思想的崇高理想。《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确立。科学社会主义视域内马克思幸福思想研究的合理性探析,必须对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前提依据进行理论说明。依据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三大板块"的独特创解,阐述马克思主义学说之间的关系,旨在阐明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新视界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中,马克思幸福思想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这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引导意义,以期形成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幸福教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中国化。毛泽东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得到极大巩固和发展,与时俱进地以新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史无先例的科学的创造,它展现了一种崭新的政治哲学为。第一,它从政治的角度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二,它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新情况,研究新情况,寻找新办法,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第三,它以全人类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突破传统的片面的“阶级”原则局限,遵循超意识形态的人类利益原则,从而恢复了马克思主义人类利益原则的本来意义。  相似文献   

9.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恩格斯,生于1820年11月28日,病逝于1895年8月5日。他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又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这位伟人离开我们至今已整整一百年了,他一生的主要功绩在于:和马克思一起共同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学说;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而是能够争取自身最终解放的阶级;从理论与实践的高度,阐明了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必要性;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进一步发展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他同马克思积极参加了国际工人运动的领导工作,与各种机会主…  相似文献   

10.
人民日报《学好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的社论,传达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最近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号召我们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无产阶级克敌制胜的法宝。列宁曾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不仅对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是必要的,而且,对介于资本主义和‘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之间的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必要的,只有了解这一点的人,才算领会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毛主席根据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和发展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毛主席早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  相似文献   

11.
针对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思想在社会上引起的争议,提出了应从时代的角度去把握"以德治国"的深刻内涵,"以德治国"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德治",其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中国民主政治改革的必须.为了贯彻"以德治国"思想,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文化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2.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本质要求,十八大再次重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一战略任务。中国早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就开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产生了诸如阐述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与工农阶级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实际问题的好经验;也有大众化的传播主体比较局限、理论具有不完整性、渠道单一的不足。这给予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重视并创新大众传播方式、促进理论内容的大众化、用通俗的形式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阶级问题特别是阶级的存在及消灭,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而且也是一切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大实践课题。从马克思的一段论述说起,结合我国实例,认为我国的阶级变化不仅与马克思关于阶级存在的公式不一致,也与其关于阶级消灭的路线图不一致。对于这一不一致,具体分析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最后得出应该精心呵护人民民主专政的结论。正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把我国带进了无阶级的美好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分析性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就是丢弃正统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包袱,保留马克思理论独特的核心观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美国左派运动之父赖特·米尔斯,在他力图描绘出一副"阶级结构图"的努力中,他发现中产阶级地位的续谱排列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最大挑战。赖特的分析计划主要是将由这种更为复杂的阶级体系产生的机制分离出来。赖特提出"中产阶级"理论是要表明,资产阶级害怕的对手并不是只受剥削的无产者,而是既受他人剥削同时又剥削他人的拥有组织财产或技能财产的"中产阶级"。  相似文献   

15.
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马克思、恩格斯对巴黎公社民主制度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内容。自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来,学习、研究、丰富和发展巴黎公社民主制度的经验,继承和发扬公社的民主原则和民主精神,已经成为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认真吸取巴黎公社民主制度的历史经验,对于我国当前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也无疑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富有科学性和生命力的学说,它的科学性就在于它以客观现实为基础,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十分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的党,中国共产党近一个世纪艰苦奋斗和艰难探索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论     
新中国“法治”走过一段曲折之路,依法治国是党对新中国成立后治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五四运动不仅使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而且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获得了解放.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红船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土壤、阶级基础和文化养分.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思想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我们党和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20.
执政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执政的理论前提。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执政思想的基础上,其执政理念经历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发展历程。这些执政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