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财富观上,孔子和孟子认可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欲望,但否认有了物质财富人就会快乐,鼓励人们去追求以仁义道德为特征的精神财富,并主张将符合“道义”作为获得物质财富的重要标准。在财富的占有、分配和消费上,孔孟主张财富应由天下人共有、均享和依礼消费。孔孟对财富的认识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是对其合理因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为我们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富观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往往笼统地以孔孟为一体,然而细究一下可知,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仁且智",其理想人物应是周公;孟子的理想人格是"由仁义行",其最理想的人物应是舜。在理想人物从周孔到孔孟的转承中,孔孟理想人格呈现出推陈出新、互有交融的面貌。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 ,认为儒家在义利关系问题上是重义轻利 ,本文通过对孔、孟、董、朱诸子义利观的剖析 ,说明这种观点只是诠释家的结论 ,与“本文”并不符合。为了合理地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必须对此进行辨正  相似文献   

4.
义利关系与社会财富分配直接相关,在社会生产关系转型时期总是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我国学术界多认为“孔孟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这是对孔孟极大的误解。从孔孟的言论和行动看,他们“重义而不轻利”,“尚义而不排利”。儒家义利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了两次蜕变,这是孔孟义利观被误解的主要原因。为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义利观,必须区分儒家义利观的精华和糟粕,批判地继承孔孟义利观中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5.
人的本质及人的全面发展与思想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思想道德教育对人的本质及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着重论述人的本质及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涵义以及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揭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历史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理念转向,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个本体性的逻辑前提,即它得以产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根源于人的存在所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人的缺位正是由于对人生存关怀的缺失;基于人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当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7.
因材施教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然而孔子在具体运用时,有得也有失。他充分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但忽略了统一标准的重要性。孟子在继承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同时,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针对现代孩子教育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提出质疑,这世界上"只有人中人,没有人上人,也就没有人下人"。提出要教育孩子成为"人中人"。主张教育要因人施教,多一点平和,少一点功利,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自主而不放纵、自尊而不自大、自断而不独断专行、自省而不自卑的"人中人"。让孩子成为现代社会崇尚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公民,而不是成为封建社会倡导的听话、顺从和奴性的臣民。  相似文献   

9.
人的本质决定了人必须处在一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之中,社会现实对人的规定与人的身心需要之间的矛盾是由教育这个调和物来调和的。教育的本质是人的身心需要和社会现实对人的规定之间矛盾的调和物。教育满足人的身心需要是教育的本体价值,教育满足社会现实对人的规定是教育的工具价值。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完整而全面地认识教育的本质,对于完成教育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孔子和孟子都积极主张用世,各自提出了关于出仕为官的主张。孟子的出仕观既有对孔子的继承和发展,也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所改变。孟子所主张的出仕为行道、为官为保民以及道不同、不相为谋等学术观,对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仕途观有着深刻的影响,成为华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值得珍重。  相似文献   

11.
人的本质不仅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且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社会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人对社会的适应,还应包括人的主体地位。教育要促进人的社会化,必须把人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教育,作为人类一种自觉的自我发展与提升的实践活动,理应主动推进人的生存型态的发展。近一个世纪来,人类正酝酿着一场新的生存型态的变革。从当代的现实情况出发,将世界历史性个人的生长发展作为其归旨,努力促进当代人的革命,人的转型,这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和正在全球兴起的国际化教育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梁来英 《科技信息》2012,(31):364-364
在职业学校,语文这门传统的基础课程如何与时代要求的职业核心能力结合起来,使其能重新焕发旺盛的生命力,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持和服务,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以培养学生的与人交流能力为出发点,探讨语文教学如何解决学生不愿交流,不知道交流以及不懂怎么与人交流的问题,促使学生把语文课堂当成训练基地,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4.
义、利关系论是儒家伦理经济思想的一个主要论题。在儒家学者中,董仲舒最为全面和深入地论述过义利问题,但他关于义利的思想在中国当代经济思想史研究领域却是基本被否定的。文章力图通过董仲舒原著的第一手资料,揭示董仲舒义利思想的真实内涵及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指出了应试教育及功利化教育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制约,论述了教育为呼应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而实行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及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全面转型,充分肯定了素质教育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中学地理教育在中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强调了中学地理教育对人的发展功能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的观点,并对其在学生心理,特别是个性心理方面的隐蔽功能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美是人类生活及社会进步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审美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塑造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本主要从审美教育同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净化精神世界和开发创造智能的关系与作用的分析中,阐述了它的重要作用,说明在学校和学科教育中必须重视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8.
历史表明,社会、人与教育三者相伴相生、相辅相成.在其中,教育为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古代教育,为了实现农业社会"群体主体"的生成,是典型的"过去路向",具有保守性、自我满足和扬内抑外的特征.近代教育,为了实现工业社会"个体主体"的生成,是典型的"当下路向",具有激进性、妄自尊大和扬外抑内的特征.当代教育,为了实现知识社会"类主体"的生成,是典型的"未来路向",具有超越性、自我批判和内外相生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追求人的自身全面发展与现阶段社会发展之间既具有一致性和相容性,又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该而且必须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一样,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置于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完整体系之中;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将会使教育人才培养的功利特征更为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调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高等教育体制下,人自身的关怀与教育受到了专业与技能教育的挤压,它会破坏知识、思想与文化的关联性与整体性。因此,在高校开展人文通识教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思想与文化任务。通过对中外通识教育及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应强调入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系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共同作用,以克服狭窄的专业教育及其对人的限制,从而促成人格的完善与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