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面对长长的濒危物种名单,在当前我们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有限的情况下,实在令人难以抉择。体型庞大或长相可爱的动物往往更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新的科学理念……在所有的濒危物种中,优先保护哪些物种——这是每一个动物保护组织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人们往往会把优先的权利给那些可爱的、颜色绚丽的以及让我们情不自禁喜欢上的物种。以濒危哺乳动物为例,  相似文献   

2.
人工饲养能够拯救野生动物逃脱灭绝的命运吗?人们呼吁将利用动物园作为解决物种灭绝的方案,引进、捕获并饲养野生动物的项目来拯救全世界的濒危物种。物种灭绝在劫难逃吗?人们真能力挽狂澜吗?让我们听听专家的高见吧。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探索》2004,(12):76
生物学家最近警告说.目前全世界的濒危物种很可能远比人们先前想象的要多。最新研究发现.一些物种的灭绝会导致以这些物种为食、或被这些物种庇护、或借助这些物种传播花粉,以及由这些物种提供其他帮助的另外一些物种的灭绝。比如.疣猴的灭绝就导致了三种只以疣猴为宿主的虱子的灭绝。科学家运用电脑模型来估计宿主物种在全球食物链中的地位.结果发现除了全球公认的12200种濒危物种之外.还存在另外至少  相似文献   

4.
由于现在各种基因组都可以快速地得到测序(解码),科学家们正在讨论接下来选择何种物种进行测序。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优先从生物学意义上考虑选择新的测序物种。  相似文献   

5.
最近,一种稀有的巴塔哥尼亚栉鼠(南美产啮齿动物,在地下掘洞栖息)吸引了科学家的注意力,因为该物种似乎具有挑战恶劣环境的特殊能力。但科学家研究后发现,这种濒危物种几乎没有遗传多样性。因此,从理论上而言,它们应该在很久以前就因气候变化或疾病等原因而从地球上消失。然而,  相似文献   

6.
当今大量文章在论述人类必须保护所有动植物物种,因为这些物种及其基因可能会在某时有用、或适宜生存于我们周围、或数量甚微正面临灭顶之灾。我们列出了濒危物种表,告诉人们应采取怎样的保护措施,并颁布各类保护法。但与保护相对的运动——消灭某些物种,亦在同时进行。两种运动相互并存、各行其是,但彼此都该了解现实正发生的一切。我们似乎也应面对现实,将保护与绝灭统一起来,制定一项可行的、合乎逻辑的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7.
李勇 《世界科学》2010,(7):37-39
在过去的十年里,科学取得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成就,现在很难想象无线宽带广泛应用之前的我们的生活模样。人类对火星探索的深入也让我们难以置信,包括从人类基因组草图测序完成至今的十年里,科学家们已经破译了几十种物种的基因组。今后科学将会走向何方?今后十年还有多少科学发现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以及这些科学发现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呢?最近,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对一些著名的天文学、卫生健康、环境技术和智能技术等研究者进行了访问,共同关注未来,并预测2020年我们的世界会有些什么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正究竟什么是科学?最虔诚的答案应该是:科学是面对疑惑的好奇心;是对待实验结果的公正客观;是不断积累的新数据;是科学实验用的精密仪器。我们注视,科学家看见;我们呆望,科学家凝视;我们猜测,科学家知道。但是,仍然有修正派的学者质疑科学家作为魔术师的角色。思考一下我们对科学多么信以为真,即便是对非专业人士眼中的科学奇迹。原始人(在化石记录中发现的类人猿、半猿人等,正如达尔文预测的)的进化取决于对几块发黑的塞伦盖蒂下颚  相似文献   

9.
在这个变幻莫测的、由人类所主宰的世界,"天然的"这一概念已有些不切实际。半个世纪以前,为了保护自然环境,挽救濒危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曾经编制了一部《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这是关于世界动植物保护现状的最全面而科学的详细名录。毫无疑问,这份红色名录使得濒危物种的境况为更多的公众所关注。但是,它并  相似文献   

10.
<正>查岛鸲鹟的故事曾被奉为动物保护的传奇案例——人们通过仅剩的1只可育雌鸟将种群从5只恢复至200只。但是现在科学家发现,人为干涉的繁育很可能破坏了自然选择淘汰,致使某种缺陷基因差一点就摧毁了这个物种。假如我们希望向濒危物种伸出援手的话,就应该关注这则警示故事——"老蓝"的故事"老蓝"是一只雌鸟的名字。它是拯救自身物种"查岛鸲鹟"免于灭绝的传奇鸟,是野生动物保护史上的"女英雄"。这只戴着蓝色脚环的调皮小鸟俘获了数  相似文献   

11.
<正>保护濒危物种使其免于灭绝,生态圈人士应该获取政府机构的支持。——亚伦·M·艾利森科学家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2016年8月大象种群数量统计结果出炉,表明非洲的大象数量急剧下降,研究者再次呼吁进行更多的调查统计,获取更加准确的数据结果。这种观点认为:只有真正掌  相似文献   

12.
海岛浩劫     
《大自然探索》2007,(2):18-20
在五次物种大灭绝之后,现在地球面对另一次灾难,也可能引起物种灭绝.2006年1月出版的<自然>杂志和3月出版的<科学>杂志先后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因为它们都触及了一个敏感的话题--我们可能正在经历第六次大绝灭.科学家在对地球6个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后做出结论:由于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在未来50年中,地球陆地上1/4的动植物将遭遇灭顶之灾.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这将是地球自恐龙在6500万年前消失以来规模最大的灭绝事件,有人称之为"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而且,与前几次不同,这一次完全是由人类造成的,是地球上首次上演的由一个物种灭绝其他物种的悲剧.但是,"第六次大灭绝说"有一个疑点:灭绝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也许,一些遥远海岛上的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可以让我们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3.
编读交友     
本期杂志刊登了题为《回归,路有多长》的一组文章,旨在介绍“野放”,这一种重要的拯救濒危野生动物的方法和手段。拯救濒危野生物种是政府和专业工作者的事,但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那么,保护动物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专家郭耕建议:让我们一起聆听一下野兽的呼声并从下面的20件事做起吧!  相似文献   

14.
《科学之友》2004,(9):51
什么是自然遗产《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给自然遗产的定义是符合下列规定之一者:⑴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⑵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  相似文献   

15.
人们也许会说我们正处在以科学为基础的农业革命的浪头上。但是,将来会怎么样?现行的技术能把这种生产的冲击波持续多久?为了满足增加了的世界食物需求,需要发展什么样的新技术?当我们提出开发新技术时,科学家们会面临哪些挑战?而对这些挑战我们应抱什么样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资讯     
《知识就是力量》2004,(2):70-73
气候变暧严重威胁地球物种科学家最近发现,全球气候变暖正在无情地淘汰地球上那些濒危物种。同时,美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一项对啄木鸟的研究也发现,那些被孤立隔离或近亲繁殖的物种以及其他有类似状况的动物,也可能面临着同样的威胁。虽然这些变化反映的只是个别物种的变化,而不是物种中大规模的进化性变化,但有关专家仍然认为,那些近亲繁殖的物种,可能会做出与那些有着更广阔的基因库的物种有所不同的反应。为了证实这一点,他们分析了近20年来,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有关红冠啄木鸟的全部资料。他们发现,从总体来说,在过去的20年内,这种鸟类产的卵…  相似文献   

17.
正近几年来,信息的畅通使得不同地方的重大疫情牵动着全球每个角落的人们: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埃博拉病毒(Ebola)、禽流感,还有一些人们已经熟悉的艾滋病(HIV)、乙肝病毒(HBV)等.人类社会怎么了,会变得更好吗?我们应该怎么面对这些疫情?1目前的形势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及另外两名来自日本、瑞典的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防治重大疾病——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中的突出贡献.诺贝尔奖的颁布体现了科  相似文献   

18.
##正##如今,科学界流行着这样一种比赛:让青年科学家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观众讲解自己所做的研究,其目的是希望科学能在大众之间流行起来。比如,发端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3分钟论文演说"大赛,又如,2005年英国举办的第一届"科学好声音"赛事,以及目前正在筹办举行的"第一届香榭丽舍科学演说(化学)"大赛……2007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艾伦·劳森(Alan Lawson)琢磨着如何将商界经典的  相似文献   

19.
科学探索中的美与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戴吾三 《自然杂志》2006,28(4):239-242
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美与真两个概念常常紧密联系在一起,许多科学家认为,虽然真的不一定是美的,然而美的却常常是真的。许多著名科学家都相信:他们的审美感觉(或偏好)能引导他们达到真理。何以会形成这样一种信念,青年科学工作者是否应该培养审美感?这些问题引起人们的兴趣,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正科学家最近在非洲发现了一种新的蝙蝠物种,其身体和翅膀上的皮毛都呈橙色。这种蝙蝠属于鼠耳蝠属,因在与世隔绝的宁巴山被发现,所以被命名为"宁巴鼠耳蝠"。早在2018年,科学家就在西非几内亚的濒危蝙蝠栖息地发现了这种蝙蝠,但科学家花了两年多时间才确认它是一种新蝙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