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休谟问题与因果关系的逻辑关联,因果关系与概然性的内在交织,使得概然性与休谟问题、因果关系三者息息相关,这是休谟的概然性思想与洛克的概然性思想的最大区别,也是休谟论概然性的独特致思路径。在休谟哲学中,由休谟问题与因果关系所析出的概然性理论,是概率理论的原初状态,它实现了因果关系与概率的第一次联姻,也开辟了一条用概率来描述因果关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对蒯因与卡尔纳普关于分析性的争论作出评析,指出卡尔纳普基本上同意蒯因用于驳斥分析性的那些论点而否认它们会对分析性带来不利的影响,然后表明其实蒯因所抨击的分析性与卡尔纳普所支持的分析性是两类不同的语言学概念——用蒯因的术语说——作为超越的概念的分析性与作为内在的概念的分析性。最后指出,蒯因后来也接纳了分析性,而且按照他的观点,其分析性也是一个内在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科学理论的简单性原则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科学理论的简单性原则,科学理论以自然简单性为客观基础,在建构过程中遵循逻辑简单性,最终的表现形式也必须遵循语言简单性。  相似文献   

4.
表征主义认为经验的现象性特征可以由其表征内容得到说明。布洛克援引心理学中卡拉斯科等人关于隐性注意会改变经验现象性的实验结果对表征主义提出了独断性论证。文章将考察两种有代表性的对该论证给予回应的理论:注意—指示理论以及不确定解释理论;通过分析指出这两种理论都不能实现对表征主义的辩护,同时也指出布洛克的独断性论证本身也并非一个很强的论证。  相似文献   

5.
随附性是个意蕴丰富的哲学概念,金在权依据不同的模态强度区分了强随附性和弱随附性。但是,金在权对随附性的双条件句描述犯有错误,而且他的必然性没有一致地给出弱随附性和强随附性的跨世界解释。区分强、弱随附性的关键是认识随附性的依赖与决定关系的不对称性,从这一角度可以对强、弱随附性中出现的"必然"给出合理说明,也能够以此修正强、弱随附性的划分。  相似文献   

6.
简单性作为科学家的信念,引起了不少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关注。爱因斯坦的逻辑简单性思想不仅是他的科学信念,而且也是科学认识的指导原则和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准则,并且体现在他创立相对论的过程中。本文首先对爱因斯坦之前的简单性思想进行了梳理,为理解爱因斯坦逻辑简单性思想独创性奠定基础;其次,探讨了爱因斯坦逻辑简单性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对他创立相对论的影响,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最后,分析了爱因斯坦逻辑简单性思想的来源,特别是斯宾诺莎哲学的影响,为人们理解哲学与科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具体的案例。  相似文献   

7.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1):122-128
虽然虚构角色不存在,但虚构谈论确是关于虚构角色的。为了使这一关涉可能,克兰提出了一种表征主义解释,但这一解释会受到强版本和弱版本两类反驳。这些反驳表明关涉性既具有表征性特征,也具有关系性特征。针对虚构谈论的关涉性,新的替代性策略将立足于表征之间的关系、而非表征的内在特征,从而虚构谈论关涉到的是相互关联的表征所共同聚焦的对象。新策略同时满足了表征性特征和关系性特征,因而避免了针对克兰解释的反驳。最后,一种内置遵从性用法的因果链条被用来解释表征之间的关系,补足了新策略的最后一环。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10,(1):20-21
“中国性文化,根在河南!”河南省性健康教育促进会副会长何峰说,河南性文化历史最为悠久,传说中的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故墟分别在河南的淮阳与西华.那里至今留存了很多性文化的印迹:中华民族的真实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也在河南的新郑,  相似文献   

9.
乔治·索罗斯反身性理论的解释学处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金融投资家乔治·索罗斯在抽象和实践的两个层面上提出了反身性的历史理论。反身性意指人的思考主动影响人们参与其中并对之思考的事件(或处境)。解释学的处境同样表明:人们并不处于其活动处境的对面,因而也就无从对处境有任何可对象化的客观性认识。基于反身性和解释学处境概念的共同性比较,人们对一些基本概念(历史实在、不完备性理解、可错性、偏见和真理)有了新的理解视域。  相似文献   

10.
传承性法律词(素)是法律词汇系统中的基本词汇,有较强的稳固性、能产性和传承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同一传承性法律词(素)在不同的时代,也往往会发生一些变化。或者词形保留,词义也得以保留;或者词形保留,词义发生部分变化;或者仅保留词形,词义完全发生转移。细致分析这批传承性法律词(素)的词形状况及其法律意义之间的历时演变状况,有助于为今后立法技术中法律语言的准确使用以及新法律术语的构词命名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性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等部门开展的中国男性性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超过40岁的男子中已经有9.7%的人出现性功能显著减退,性生活次数也明显减少。有人将45岁以上男性性生活的频率低于每月一次的现象称为“性待业”,而55岁以上的男性,有些人一年平均一次性生活都不到,这种现象被男人们无奈地称为“性下岗”。是否每一个男性到了四五十岁,性功能就不行了呢?有没有好的方法延缓性能力的下降呢?要想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让我们来了解男性性生理的演变过程。男性的性能力和性行为肯定受疾病、身体衰退、社会环境改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男性也有…  相似文献   

12.
正术语定名应遵循的原则有:科学性、系统性、单义性、专业性、约定俗成性、国际性、理据性、稳定性、简明性、民族性、能产性等,符合定名原则的术语能够精练地表达概念,易于推广,促进科技交流与进步。这些原则从不同角度确定,既相辅相成,也存在制约和矛盾。比如,科学性与约定俗成性之间、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系统性与单义性之间,有时难以兼得。即便是依据同一个原则定名时,不同的学者考虑问题的侧重点也会有差异。给外文术语确定中文名应符合外文原意。术语定名并非易事,在具体的术语定名进程  相似文献   

13.
摘要:传承性法律词(素)是法律词汇系统中的基本词汇,有较强的稳固性、能产性和传承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同一传承性法律词(素)在不同的时代,也往往会发生一些变化。或者词形保留,词义也得以保留;或者词形保留,词义发生部分变化;或者仅保留词形,词义完全发生转移。细致分析这批传承性法律词(素)的词形状况及其法律意义之间的历时演变状况,有助于为今后立法技术中法律语言的准确使用以及新法律术语的构词命名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时间之矢与科技风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时间之矢的遗忘使人们相信科学会给定我们一个美好的确定的未来,使我们不再反思科技或缺乏反思科技的能力,从而带来科技风险意识的严重失落,普利高津将之矢纳入对自然科学的描述之中,揭示了科学规律的概率性本质,从而也就揭示了科技风险的不可避免性,亦即按科学规律办事也存在风险。  相似文献   

15.
知识论析取主义是当代知识论的新思潮。该理论汲取了知识论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元素,并且以此为基础尝试解决知识论的一些核心问题。新恶魔论题是外在主义理论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因此该论题也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知识论析取主义要面对的问题。基于行动哲学中对行动理由的讨论,在知识论领域也可区分出辩护性认知理由、动机性认知理由和解释性认知理由。在此基础上,知识论析取主义者获得了回应新恶魔论题的一种方法。在回应怀疑论攻击的过程中,认知行为与认知结果之间的规范性关系也得到了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认知计算主义的反对者常常构造以下论证: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意味着心智不是一台计算机。哥德尔、卢卡斯和彭罗斯都坚持这样的论证。不过计算主义者也作出了回应,这包括心智的一致性,系统的复杂性和自反的可理解性等论证。  相似文献   

17.
繁殖的奥秘     
性是动物的本能之一,是我们不大愿意多谈、与我们祖先相关的一种联系。但是,别说对天真烂漫的学童,就是对生物学家来说,性也是自然界最神秘的谜题。性几乎无所不在。科学家们搞不懂为什么大家都离不开它。在以下的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来对性进行探索,并研究试图解释这一问题的各种理论。有性繁殖的奥秘性是必要的吗?我们为什么需要性?似乎完全是为了得到基因的多样性。但是,把父母的基因混在一起并不是故事的全部。在产生性细胞时,父母各自的基因已经通过重新组合而被改变了。有两种性细胞即雄性性细胞(通常是体形小的、活动的精子或花…  相似文献   

18.
不可或缺性论证是数学实在论者用来支持数学实体存在的一个重要论证,数学非实在论者通常也把不可或缺性论证作为反驳数学实在论者的一个重点。本文站在数学非实在论者的立场对数学实在论者的观点进行回应,通过论证物理理论和数学理论在科学理论中发挥了不同的解释作用来说明不可或缺性论证是不成功的。因此,本篇文章最终说明了不可或缺性论证无法按照数学实在论者认为的那样得出数学实体存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新归纳之谜是古德曼对休谟归纳问题的确证式划归。它的内涵是似律性假说和偶似假说的区分问题。伽登佛斯的概念空间方案试图以凸性规则为可投射性的标准,进而达到区分似律性假说和偶似假说的目的。但本文表明,凸性规则既不是可投射性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它的必要条件,因而概念空间方案并未解决新归纳之谜。  相似文献   

20.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运用科学来探究未知并解释一切,蔚然成风。物理主义被认为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物理主义者们普遍相信科学知识或物理知识是完备的(完备性),但是直觉上,我们觉得心灵是主观的(主观性),而科学手段只适用于研究客观的对象,因而心灵无法获得科学解释。如果科学无法解释心灵,那么科学知识就是不完备的,物理主义因而也就是错误的。对此,两类常见的物理主义回应是:激进主义方案(主观性与完备性的非兼容论)和保守主义方案(主观性与完备性的兼容论)。当然,物理主义者也可以通过放弃完备性来为自身立场辩护,但这是一种过于冒险的做法,因为很可能直接导致物理主义的失败。本文建议一个更为稳妥的做法:在坚持完备性的前提下,澄清有关主观性的一个误解,从而继续为保守主义做辩护。我将论证,一旦澄清了这个误解,那么就不但可以继续推进保守主义方案,而且有望为我们开启一个理解心灵的新视角:心灵既不是主观的(subjective),又不是客观的(objective),也不是主体间的(intersubjective),而是非主观的(non-subjec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