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科学家推出“光帆”新计划 美国行星学会一直致力于研发太阳光帆,它是一种被太阳光子推动的新型太空船。2009年11月,美国行星学会宣布说,他们将于2010年底之前发射一艘名为“光帆一号”(LightSail—1)的实验型太阳光帆太空船。根据行星学会的描述,“光帆一号”是一艘实验型的小型“太阳光帆”,也是他们计划发射的三艘系列“太阳光帆”的开篇之作。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也许很不同,人类探测到引力波、好奇号依旧在火星坚守、新视野号飞掠冥王星、朱诺号即将登陆木星,还有即将付诸实施的美国NASA载人登陆火星计划、欧空局外空火星任务以及中国的天琴计划……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已经到达了一个全所未有的高度,但再好的风景,没有生灵的点缀,也就失去了灵性。没有生命,宇宙一  相似文献   

3.
在太阳系的行星间航行了5年多,访问了地球的几个邻居后,伽利略号宇宙飞船已经到达目的地——木星。有关木星的探测资料不断从宇宙飞船发回地面,人们不仅对太阳系中这颗最大的行星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了解太阳系诞生的过程。美国太空实验室著名科学家,领导这次伽利略号宇宙飞船探测任务的约翰·劳伦斯指出:飞船的整个过程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探测任务。发射过程几经波折以前科学家将宇宙飞船送到其它行星所用的方法是在宇宙飞行过程中,适当调整飞船接近某一行星的行进轨道,便可利用该行星的重力场,以弧形  相似文献   

4.
1988年6月9日由遮掩恒星的行星蚀观测了冥王星,结果表明,冥王星也存在大气。这个行星蚀是在太平洋上观测和预报的,因此,美国马萨诸塞工科大学的J·L·埃利奥特博士和E·W·达拉姆博士乘坐称为“开依巴”空中天文台的飞  相似文献   

5.
<正>在离开地球9年后,"新地平线号"飞行器预计在2015年7月抵达冥王星,并将飞到更远处。这是冥王星首次得到飞行器探测,因而意义非凡。2015年7月14日,美国东部时间晚9时左右,一个无线电遥测信号预计将完成超过48亿千米的远征,到达美国宇航局"深空网络"的一座巨型碟形天线,随后来到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一个指挥中心——行星科学家阿伦·斯特恩将在此恭候。一旦信号如期抵达,他就将知道自己25年来孜孜以求的冥王星勘测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6.
苏联科学家在访问约翰逊空间中心时披露的苏联拟定的新的大型的行星任务,将影响美国的飞行计划,并且表明苏联已经制定了一个新的豪迈的探索月球、火星及其它深空天体的计划。苏联人士在约翰逊空间中心谈得非常坦率,白宫和美国空间官员都认为,这为在期望召开的里根  相似文献   

7.
辰序 《科学之友》2005,(2):20-20
近期,美国宇航局(NASA)公布了一项新的太空探索计划:准备用红外光束扫描整个天空,搜寻近地的白矮星、行星带和在宇宙中最亮的星系。 这个计划被称为 “广域红外探测器”,已经被批准实施,并且作为 NASA下一个探索计划的一部分进入了初步的设计阶段。这个计划的主旨是低成本、高  相似文献   

8.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银河系中央的小型黑洞能够超速“喷射”行星。1988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物理学者杰克.希尔斯预言,银河系中央的特大质量黑洞能破坏双子行星平衡,束缚一颗行星,并以超高速将另一颗行星喷射出银河系。自2004年以来,天文学家共发现9颗被特大质量黑洞高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行星探测器“旅行者2号”于1989年8月25日接近了太阳系最边缘的行星——海王星,向地面发来了大量的有关海王星的最新信息,其探测成果举世瞩目。不久,“旅行者2号”将远离海王星飞向太阳系之外。“旅行者2号”是于1977年与“旅行者1号”相继由地球出发的。1980年,它们共同完成了对木星、土星  相似文献   

10.
天体物理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为人们提供了对已观测到的宇宙的认识。天体物理学早已问世,并随时代而发展,在20世纪达到了全盛时期。虽然天体物理学可能是最古老的定量科学,但是在1900年以前,它几乎是唯一涉及行星和恒星方位和运动的科学。就动力学目的而言,行星和恒星可以被看作书物体"而进行处理。只是在20世纪,我nl才开始认真地去探索这些"点星体"的内部结构、起源和演化。马丁·ffi瓦兹柴尔德(MartinSchwarzschild)于1997年4月10日去世。生前他处于这个科学变革的中心,出生在战前的德国并在那里求学。1937年取道挪威到达美国…  相似文献   

11.
正7月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朱诺"号探测器到达其五年旅途的终点,开始环绕木星飞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有一个惯例——将高风险控制操作安排在美国独立日。1997年7月4日中午时分,火星探路者计划将第一部火星探测车"索杰纳"号(Sojourner)成功降落在火星上。11年前的同一天,"深度撞击"号(Deep Impact)探测器与坦普尔1号彗星成功相撞,该成就被天文学家伊  相似文献   

12.
<正>据英国《每日邮报》称,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目前计划对美国宇航局(NASA)拨款185亿美元资金预算,包括支持其2022年对木卫二进行地外生命探索。如果预算通过,2016年9月NASA将获得这笔打包资金。令人振奋的是,NASA未来将加大探索太阳系内部和外部潜在的生命形式,以及多样化太空任务(2013年,NASA行星科学预算曾被严重削减)。美国《休斯顿纪事报》科学记者埃里克·伯杰认为,对于行星科学和地外生命探索项目而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对此,NASA局长查尔斯·伯尔登  相似文献   

13.
动态点击     
美国拟于2016年发射探测器测查火星内核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于近日宣布,计划在2016年发射名为"洞察号"的火星探测器,探索火星内核状况。 根据计划,"洞察号"将耗时6个月抵达火星,然后用一整个火星年,即大约680天时间收集目标数据。与"好奇号"精心装备不同,"洞察号"仪器相对简单。据路透社报道,"洞察号"将使用太阳能电池,  相似文献   

14.
1996年11月6日,美国宇航局的“火星环球勘测者”号探测器驾着一枚巨大的“德尔塔”Ⅱ型火箭飞向空间,开始了奔向火星的长途跋涉,从而拉开了新一轮火星考察计划的序幕。 3年前,美国发射的“火星观察者”号探测器在到达火星之前3天突然失去了踪影,“火星环球勘测者”就是作为它的后继者而发射的,它要继续执行“火星观察者”的使命,对这个红色星球进行考察。“火星环球勘测者”是美国和俄罗斯1996年计划向火星送去的3个探测装置中的第一个、也是未来10年里人类将要向火星发射的10个探测器中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5.
<正>有这样一种旅行,目的地——火星,人数——2男2女,回归期限——无。你没看错,这就是在国际上声名大噪的火星一号计划,它将在全球20多万报名人选中挑选4名志愿者去探索火星,并终其一生不得返回地球。这趟史无前例的单程旅行,你敢挑战吗?在太阳系中,没有哪颗行星能像火星那样让地球人着迷。火星是距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也是与地球最相似的一颗行星。火星的半径比地球的一半略多一点(3397千米),其自转轴倾角和自转周期(24小让地球人着迷的火星  相似文献   

16.
美国癌症协会(ALS)在今后六年中,将对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与环境进行研究,试图了解疾病的发病率与其变化的关系,尤其是癌症的发病率。本次研究于去年九月一日开始,将持续到1988年,期间将有一百万以上的美国人参加。一年前在这一计划首次公布时,当时估计至少得化费一千万美  相似文献   

17.
<正>“十年调查”计划建议,展开一项成本为42亿美元的旗舰任务,目的是探索天王星这颗冰态巨行星。数十年来,天王星一直不像其他行星那样引人注目。然而,根据一个行星科学小组的报告,天王星接下来将会成为美国宇航局的探索重点。这份报告出自民众期待已久的“十年调查”计划,美国宇航局正是通过这一预先设定的计划向国会申请资助。如果科学家们如愿以偿,宇航局将在21世纪30年代初向天王星发射总价为42亿美元的轨道飞行器和大气探测器,目的是探索这颗冰巨星的组成结构和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8.
美国航空航天局举世瞩目的木星探索计划正在如期推进。继《伽利略号》空间探测器向木星大气层释放一枚探测器完成木星大气层成分和风速测试后,现在正沿木星轨道环绕运行并按预定计划对其云雾笼罩中的17颗卫星进行近地观测。近期空间探测器先后传回一组太阳系最大行星木星毗邻的木卫1,2,3号卫星地形照片.这些空间照片揭示了有关这些卫星地质构造活动一些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线索。1996年8月中旬美国航空航天局向新闻界公开了这组照片,它们是《伽利略号》空间探测器为期5年对木星及其卫星科学探索计划期间拍摄和传回地球的首批照片。3颗…  相似文献   

19.
1989年8月,在太阳系最外侧的行星——海王星通过距地球最近位置时,日本文部省科学研究所将利用美国的行星探测器“航海者2号”,在长野县臼田町用日本最大的抛物线天线(直径64米)接收从“航海者2号”上发出的微弱电波信号。日美合作探测行星尚属首次。这次探测的目的是,调查海王星的大气组成和是否形成环状气体,并为解明类似地球的原始大气  相似文献   

20.
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曾经有过一颗行星--"第5号行星",但它遭受不明天体撞击破碎,形成了现在的小行星带.这是真的吗? 提丢斯-波得定则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将小行星带列入其中.但是,当人们把这个定则应用到实际的太阳系行星上时,就出现了问题:为什么火星与木星之间没有行星?为此,天文学家对这个区域展开调查,结果在那里发现了小行星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