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潍坊学院学报》2017,(2):36-42
本文在Nakai等基于应力张量tij和修正剑桥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的能够描述中主应力影响且适用于描述正常固结土强度和变形规律的三维本构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能够描述土体密实度的状态变量ρ提出了适用于描述超固结土强度和变形规律的新型超固结土三维本构模型。通过对粉质黏土和砂土的三轴排水压缩及三轴排水拉伸试验的结果与应用提出的新型超固结土三维本构模型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提出的超固结土三维本构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贵州残积红粘土的力学强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0多组残积红粘土的三轴剪切试验,气压固结试验等资料,探讨了残积红土壤的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认为,残积红粘土是超固结中-低压缩性土,Pc值由0.24~0.48MPa剪切过程中应力-应变曲线呈“S”型,土体的强度包络线不是一条直线而呈曲线状,所以土的强度参数C,ψ值随施加的主应力则变化,总应力和有效应力所求的C,ψ值亦有差别,总之,残积红粘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其强度特征与成土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强度密切  相似文献   

3.
欠固结土的前期团结压力对计算建筑物的沉降起着重要作用,轻亚粘土不同于砂土和粘土,它含有一定的粘粒。因此,欠团结轻亚粘土的压缩不同于砂土和粘土。本文简要介绍了确定欠固结轻亚粘土前期固结压力的方法,并探讨了它的压缩特征。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受荷时间对既有红粘土地基压密固结效应的影响,本文针对影响承载力变化的“时间”因素,利用贵州铝厂氧化铝厂中受上部荷载分别为40年、30年、20年的既有红粘土地基载荷试验与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对地基土压密的时效性进行了研究。本次试验获得了12个工点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极限荷载、变形模量、相关土工试验数据以及地基土性状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长期受上部荷载作用的既有红粘土地基表现出明显的压密固结效应,承载力提高幅度达到了6.7%到73.3%,红粘土地基承载力随受荷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以期为贵州铝厂其他车间的改建与重新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深层粘性土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及其沉降量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天津市深层粘性土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分析了深层粘性土的固结规律。通过研究孔隙结构和孔隙水运移特征,探讨了坚硬粘性土的固结变形机理。选取由固结旋回法得到的固结参数对深层粘性土引起的地面沉降量进行了计算,获得了较好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6.
以经历红土化作用的红土、东部沿海平原区的浅层硬土层及地表硬壳层等超固结土为例,论述了它们形成的地质历史;形成过程中的成土作用及垂向变化特征。结论是堆积后风化淋滤作用是造成上述超固结性土的主因,其次是上覆土层的自重压密。  相似文献   

7.
天然结构性软粘土应力历史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的天然结构性软粘土是一种具有较强结构性的土,通过传统的求取土先期固结压力的方法,是无法获得其真正先期固结压力的.所以为求得土真正先期固结压力,采用了重塑土样,用还原法确定出土在没有结构强度影响下的压缩曲线,并求得相应的先期固结压力.同时定性分析了杭州天然结构性软粘土的应力历史,与定量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所得结果是一致的.由此为求取具有较强结构性的土的先期固结压力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硬粘土的主要工程特性之一的超固结特性出发,采用有限单元法计算开挖边坡的位移,计算中采用分级开挖、线性弹性模型及以先期上覆土层厚度H_0代替通常所采用的超固结比OCR,同时也考虑到其它的变形参数:侧压力系数k_0、泊桑比μ及回弹模量E_0讨论了这些参数对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的影响及边坡的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9.
在几何非线性分析的基础上考虑软粘土的非线性本构关系,采用张量指标记号推导出物质描述的一维非线性大变形固结的控制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对非线性控制方程进行数值求解,编制了计算程序。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非线性本构关系前提下,软粘土地基的非线性大变形固结沉降始终小于非线性小变形固结沉降;且随着荷载水平的增大,大变形固结和小变形固结的沉降量的差别越来越大,几何非线性对软粘土地基沉降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相似文献   

10.
劈裂灌浆改善土坝坝体应力状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东黄前水库粘土心墙土坝采用劈裂灌浆技术加固,本文根据Biot固结理论,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坝体的变形和应力状态及坝轴线附近劈裂缝的变形进行了计算分析,并与现场实测资料比较,计算中对坝体土料的应力应变关系采用椭圆-抛物双屈服而弹塑性模型,以反映坝体劈裂灌浆加荷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天津滨海典型软黏土的蠕变特性,利用英国GDS动三轴试验系统,开展了考虑围压、加荷比以及排水条件等因素下的三轴蠕变试验研究,得到了不同条件下滨海软黏土的应力.应变.时间关系曲线.试验结果表明:天津滨海软黏土具有非线性蠕变特性,其蠕变变形演化特征受结构性制约,低围压条件下,蠕变等时曲线近似为线性,无明显的屈服特性;当围压较大时,蠕变等时曲线呈现折线特性;排水条件下的蠕变等时关系曲线比不排水条件下的非线性程度明显,排水条件下其体变性状总体上表现为剪缩,蠕变变形速率和变形量均低于不排水条件;不排水条件下软黏土的初始蠕变变形速率和变形量与围压和加荷比有关,相同偏应力水平下,固结压力越大,初始蠕变速率越大,达到稳定蠕变阶段的时间越短,蠕变变形量越小;初始固结压力一致时,加荷比越大瞬时蠕变速率越大。破坏应力值越小.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水泥-玄武岩纤维对于昆明地区红黏土的动力特性的改良效果,在已有的室内试验基础上,分别对未改良红黏土和12%掺量的水泥、0.5%玄武岩纤维的改良红黏土,在一定围压和加载频率条件下进行室内动三轴试验,着重分析了围压、频率和干湿循环对动力学变形性质与动力学强度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改良前后的红黏土动力特性有所不同,改良前动应力幅值与动应变幅值符合双曲线模型,而改良后的红黏土动变形整体呈现出线弹性,符合线性回归模型与Logistic回归模型。改良后红黏土的最大动弹性模量明显增加、阻尼比会明显下降、动力破坏形式发生改变、动强度明显增大,并分析了围压、频率和干湿循环次数对改良前后红黏土的动力特性的影响,拟合并得出相关参数。  相似文献   

13.
将软黏土中桩体贯入过程看作不排水条件下圆柱孔的扩张.弹性和塑性区分别采用小应变和大应变理论,考虑传统超固结比与各项同性超固结比的不同,推导了修正剑桥模型土中单桩挤土位移的解析解;并与文献离心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理论解答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叠加原理对排桩的侧向挤土位移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沉桩数目、桩间距、预钻孔孔径以及土体超固结比对侧向挤土位移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沉桩数目的增加,挤土影响范围增大;当桩间距、预钻孔孔径增大时,挤土位移快速减小;土体超固结比增加时,侧向挤土位移略有增加,但总体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调查典型击实红粘土及膨胀土这两种特殊土用作路基填料时路面的破坏形式,研究取自江西吉安的红粘土以及南京高淳的膨胀土的基本物理性质,比较红粘土及膨胀土在干湿循环条件下的胀缩变形特性的异同,得出干湿循环作用下,红粘土的胀缩变形是以收缩为主的胀缩变形,而膨胀土的胀缩变形是以膨胀为主的胀缩变形,这两类土呈现的不同变形趋势是导致它们产生不同路基病害的主要原因;。同时进行了红粘土和膨胀土的水稳性研究,得出红粘土的水稳性明显优于膨胀土。区别对待这两类土可以更好的利用特殊土作为路基填料,使特殊土的工程危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5.
千枚岩土和红黏土均为高液限土,不宜直接作为路基填料。为充分利用两种特殊土,通过在千枚岩土中掺入0、20%、40%、60%、80%、100%红黏土配制混合土,研究混合土的液塑限、微观结构与固结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混合土的液限随掺合比的变化规律可以用三次函数表达,当掺合比为13%~52%时混合土的液限低于40%,填料为C组填料,符合该工程基床底层及以下层的应用标准。电镜试验结果表明,千枚岩土颗粒较均匀,红黏土颗粒较小且可以有效地嵌入千枚岩土空隙而改变原有的土的级配,因此混合土干密度较千枚岩土大。固结试验表明,混合土压缩系数随压实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红黏土掺合比呈二次函数减小,加入红黏土可以有效降低千枚岩土的压缩性。因此建议碾压方案为红黏土掺入50%,含水率为16%。  相似文献   

16.
红黏土是一种特殊土,其作为路基填料时在季节性干湿循环条件下会发生变形破坏,从而导致一系列路基病害的产生。利用收缩仪和膨胀仪,对不同初始含水率下的重塑红黏土土进行了无荷条件下的干湿循环试验,研究了不同初始含水率下红黏土的反复胀缩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初始含水率及干湿循环次数对红黏土的胀缩变形均有影响。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红黏土绝对膨胀率、绝对收缩率绝对值逐渐增大;相对膨胀率、相对收缩率均越来越小;相同的干湿循环次数下,初始含水率越大,红黏土绝对膨胀率、绝对收缩率越大,对于前3次干湿循环,初始含水率越大,相对膨胀率、相对收缩率越小,而对于3次干湿循环之后,初始含水率越大,相对膨胀率、相对收缩率却越大。红黏土在干湿循环中,发生了不完全可逆的胀缩变形。  相似文献   

17.
红黏土边坡在干湿循环作用下极易产生裂隙,裂隙发育将对土体水力学特性及强度造成不利影响,从而降低边坡稳定性。以长沙红黏土为研究对象,制备具有不同裂隙数量的红黏土试样,开展了渗透试验、土水特征曲线试验和直剪试验,揭示了红黏土饱和渗透系数、土水特征曲线和抗剪强度指标随裂隙数量和干密度的演化规律,建立了相应函数表达式。结果表明:红黏土渗透系数量级为10-5~10-7 m/s,饱和渗透系数随干密度的增加而减小,随裂隙数量的增加呈指数型增长,裂隙增加5条,饱和渗透系数提高66.4倍;干密度低和裂隙数量多的试样饱和体积含水率更高,脱湿过程中体积含水率随基质吸力降低速率更快,残余含水率更低,持水能力更差;红黏土抗剪强度指标与干密度呈正比,与裂隙数量呈反比,当干密度增加0.28 g/cm3,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提高2.35倍和0.94倍,而当裂隙增加5条,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降低57.09%和49.59%。  相似文献   

18.
土体微观结构是影响其变形破坏、强度等特性的内因,为探究土中孔隙分布特点,针对柳州红黏土的原状样和重塑样进行压汞试验、氮吸附试验,通过探究发现:红黏土中发育有大小不一的团粒,由于游离氧化铁的胶结作用,团粒内部具有高的稳定性,在一般的荷载作用或扰动下不会发生破坏,且团粒内部存在大量尺寸较小的孔隙,与团粒间孔隙一起构成红粘土的孔隙空间;红黏土中孔径分布的双峰结构非常明显,团粒内的孔隙由于强胶结作用而保持稳定。不同制样方法形成的土体的团粒内孔隙是稳定的,重塑土样相对原状土样,孔隙体积更大,结构松散;压汞试验孔隙测量比较全面,含盖广,包括了大孔隙和微孔隙,整体孔隙分布和孔隙累积体积展示清晰,而氮气吸附试验更侧重于微孔隙体积的测量,且测量精确度高,故两者结合能更为详细、精确。  相似文献   

19.
利用重塑土的直剪试验,探讨-2℃条件下青藏地区3种不同土性(粉质黏土、粉砂、细砂)冻土的直剪力学特性。结果表明:高温冻土剪切特性与土性、密度、含冰量密切相关;剪切位移-剪应力曲线在相对密实条件下呈应变软化型,而在相对松散状态下呈应变硬化型;不同密实条件下粉质黏土的内摩擦角随含冰量的增加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而细砂的内摩擦角随含冰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含冰量条件下粉质黏土、细砂的内摩擦角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粉砂在不同密实条件下内摩擦角随密度的变化规律与粉质黏土类似,但在相同含冰量条件下内摩擦角随密度的变化规律与粉质黏土、细砂相反;-2℃条件下不同土性高温冻土黏聚力随密度、含冰量变化的规律不明显。高温冻土地区的工程建设应根据土性、密度、含冰量情况合理选取抗剪强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