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明恒中篇小说《郝“政府”的故事》以一组普通的“故事”与朴实手法在实践着他对文学的真实与理想的追求,让人感觉到作家内心深处的一种倔强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2.
自然中自觉的人生选择──路翎的文学道路刘挺生有一句话就说:“风格的形成是一个作家创作上成熟的重要标志”(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P416).同时,还有一句话说,“社会化是人对现实环境的适应性的必然现象,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  相似文献   

3.
提到“2.0”,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几年前耶个让无数人疯狂,也让无数人伤心落泪的Web2.0。2.0是数字时代带来的新一波浪潮。而按照目前普遍认可的观点,TV2.0也应该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突破1.0时代电视节目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障碍,实现“随时、随地、随心所欲”收看电视节目的完美体验,进而开创以“互动参与”为核心理念的TV2.0时代。所以,无论是广电系统的“双向改造”还是电信的“IPTV”,又或者是被赋以“3G时代杀手应用”重望的手机电视,本质上都是围绕这一理念的发展与延伸。  相似文献   

4.
岁末年初.总是让人想得很多,尤其是在当下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当国内的经济发展正处于从高速到减速的变速过程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的定调让很多人心里踏实了很多.可以说“稳”不仅”稳“在经济发展.更“稳”在社会.民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5.
泰安作家刘黎莹孜孜不倦地耕耘在小小说的园地里,并已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作者怀着“能让每个人活得好一些”这样朴素的创作理想来拥抱生活,回馈社会;同时自己的人生观念也鲜明地投射到小小说的创作中,使得文本呈现出一定意义的儒家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6.
从创作伊始,王安忆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其语言风格和创作特色。语言是每一位作家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作为表现内容和组织结构的载体——语言,对任何一位作家都具有挑战性。而王安忆娴熟的驾驭,让人时时刘刘都感受到“王安忆语调”的存在。其语言或清丽或奇崛或朴实,让人感受到汉语的精妙与魅力!就其创作而言,她虽无意于站在浪尖风口却时时处于浪尖风口,而她的每一次转变,都能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这不仅仅体现了作者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而且还显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7.
19世纪40年代,在牛津大学,托尔金以人类所能想出的最无聊的方式讲授最无聊的课程——盎格鲁-撒克逊语言学和文学。他的学生之一,后来的英国作家金斯利·艾米斯对托尔金的评价是“语无伦次而且让人听不清楚”,艾米斯说托尔金上课的时候总是在黑板上写一长串单词,身体挡着板书,  相似文献   

8.
善取人之短     
不急于学人之长,而精于“取”人之短,乍一听匪夷所思,看起来有点“马后炮”的味道,细想却不无道理,让人“吃一堑,长一智”,一味地学人之长。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只能永远跟在别人身后;巧妙地“取”人之短,却能出人意料.拽到自身问题不足。人类正是从无数的失误和挫折中吸取教训才变得聪明起来的。  相似文献   

9.
照明和色彩是当前室内装饰设计关键之所在.这两方面的设计应能很好地体现现代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追求简洁、方便、和谐、有情趣、有个性,让人赏心悦目,有艺术美感,益于健康,符合现代“轻装修重装饰”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0.
1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能等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它的突出特点是让受教育者都能在主动地学习中得到生动活泼、全面协调的发展.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2.1教育的目的和对象不同.“应试教育”的主导思想是挑选人,教育对象是那些有望升学的“尖子生”,其局限性是造成相当多学生成为被淘汰对象.而素质教育着眼于发展人,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全面发展,不歧视更不抛弃任何一个学生.2.2教育内容上是片面与全面的区别.“应试教育’积…  相似文献   

11.
作家借用通常情况下应该嫉妒的人的目光,心平气和的观察生活、描绘事物,从而体现新小说派所谓“客观的真实”。“嫉妒”是当代西方世界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的畸形社会关系和心理状态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决定论认为万物皆有前因,但人对这种“前因”并非无能为力,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以充满哲理的写作风格而著称的维多利亚女作家乔治·爱略特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人类道德责任的决定论思想。她的决定论思想包括三方面.在小说人物塑造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作家论的突出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结果。历史性反思作家论则是解构主义者理论上宣布作家之死和实践中信息社会的新的创作形态所引发。古典时期,作家都被看作是话语权力的拥有者,乃是神的代言人、王权的服务者、道德之师;近古时期,则不再是政权的同仁。从一般“教导师”发展到“天才”,作家论就是天才论。十九世纪中后作家才从环境的现实产物到集体的代言工具再到话语系统的奴隶.一步步从权力神话和天才迷思的神性中泯然于众,甚至最后被隐喻性的宣布“死了”。让位给兼具自由、自主和自反等特性的符号的狂欢。  相似文献   

14.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长篇小说Invisible Man在国内出现了三种译法:“无形人”、“隐形人”和“看不见的人”。这三种译法都一语道破美国黑人被忽视的生存状态。“失明”和“追求自我”是这部小说的两个重要的主题成分。结合这两个主题来探讨,在三种译法中,“看不见的人”既反映了黑人的生存境遇,又凸显了“自我追寻”和“失明”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致力于探寻人的生存本相的先锋作家余华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进一步将这种精神持续下去。和他初期那些偏执、尖锐、极端的叙述相比,这部作品显得平静、深沉。它采用回忆的方式结构全文,让人置身于过去和现在的双重的时间中。“在细雨中呼喊”这一意象,揭示出了人的孤独、无助的真实生存景象,人的成长过程其实是一次孤独的行程,  相似文献   

16.
刘翔让世界领教了中国人的风驰电掣.而在超级计算机领域内“超日赶美”的态势.更让世界为“中国速度”震惊。在解决了有无问题之后.中国的超级计算机必须达到新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7.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对特定的社会人生和历史文化反思的艺术结晶”、“在这部书中.作为一个著名的学者和作家,他成功地超越了中西方文化的制约,站在历史文化的制高点上,以其渊博的学识.设计精巧的比喻、杰出的讽刺才能,笔酣墨畅地挪输和嘲弄了“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但由正如作者所说:“写这类人物,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的动物的基本根性。角色当然是虚构的(符号为笔者注),但是有考据烧的人也当然不肯错过索德的机会,放弃附会的权利的。”显然、书中建造的“围城”是作者“虚构”的…  相似文献   

18.
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一代仿人型残疾人假手系统及理论的研究”近日通过结题验收。最新研制的“五指仿人型残疾人假手”样机具有力度和位置的感知功能,各手指能够独立驱动.可以让残疾人实现敲键盘的动作。  相似文献   

19.
V.S.奈保尔自1950年离开西印度群岛,始终将英国当成自己的家园。在受到西方批评界追捧的同时,奈保尔遭遇第三世界学者的抨击:认为作家竭力试图离开殖民地,到达宗主国。笔者通过梳理奈保尔的作品,发现作家移居海外之后,却在文学上“到达”了西印度群岛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20.
台阶     
“噹、噹、噹……”随着一阵粗犷的铃声,牵引着五、六节人车的电机车缓缓启动了。“哐噹——哐噹——”让人想起好多年以前的老式火车。时光似乎一下就倒退到了从前.很久很久以前的从前。“列车”很快就钻入矿井,一条长长的黑黝黝的隧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