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阎志德 《科学通报》1983,28(22):1408-1408
从地震观测资料出发,分析了几次晚期强余震前后小震活动的震中分布。给出1966年3月8日邢台地震和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之后三次晚期强余震前后小震活动分布特征。表明在晚期强余震之前的小震分布沿着一定的方向线,这些较小前震被称为“次级前震”,晚期强余震就发生在这些次级前震分布的方向线的一端。在空间上这些次级前震靠近强余震发生的部位,那里可能是构造的闭锁  相似文献   

2.
高密度的地震观测台阵对地震监测和结构成像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分布式光纤地震传感技术结合现有通讯光缆可以快速构建高密度地震监测网. 2022年门源MS6.9地震发生后,利用震中区20.8 km通讯光缆构建了间距10 m的高密度地震台阵,记录到了丰富的余震信号.发展了地震自动检测算法,并在3天观测中检测到了166个余震,与固定台网目录形成互补.在高密度地震波场记录中识别出多个断层相关信号,推测其为断层散射波,由此发现了门源盆地内部的多个断层.研究表明,分布式光纤地震传感技术结合地震自动检测算法和波场分析技术可以为发震趋势判断及隐伏断层探测提供可靠参考的数据,在高原重要基础设施沿线的地震灾害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采用基于三维速度模型的定位方法,测定了九寨沟M_s7.0级地震的主震位置,震中为103.806°E,33.201°N,震源深度为20.4 km.使用最近一个强震台(51JZB)的S-P到时差,估算了主震初始破裂点的深度不浅于14.3 km.利用流动观测获得定位精度较高的余震,对早期余震位置进行校正,并采用双差方法对震后一个月的余震进行了重定位,获得了3030个地震的位置.余震呈北西西向的条带状分布,长约42 km,余震北临塔藏断裂,南接虎牙断裂北端.主震位于余震带的中央,其两侧各有长约20 km的余震带,西北侧有一长约5 km的余震稀疏段.西北段余震深度较浅,余震带宽度约6 km;东南段余震深度较深,余震带较窄,约4 km.余震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范围在4~20 km之间.发震断层倾角较陡,平均值约为84°.断层倾向和倾角沿走向方向有明显变化,断层在浅部向西南倾斜,深部略向北东倾斜.主震初始破裂点深度大于矩心深度和余震平均深度,地震破裂由深向浅传播.余震沿断层走向有明显的时空扩展特征,震源区可能存在余滑.  相似文献   

4.
叶进  赵俊猛  刘红兵  张衡  徐强  陈树泽 《科学通报》2020,(15):1496-1505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18日06时34分,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发生了Ms6.9级地震.为监测余震活动,震后围绕震中架设了28套宽频带地震台站获取了180 d观测数据.利用hypoDD双差地震定位法和LOTOS-12算法对余震事件进行精定位.结果表明,余震以主震为中心NW-SE向展布长约50 km、宽约30 km,根据余震分布推测存在3条与西兴拉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的,倾角自西北端向东南端逐渐变陡的活动断裂.结合LOTOS-12算法同时获得地壳浅层约20 km深度以上的P波和S波速度扰动分布结果.主震处于波速高低异常转换带,余震主要发生在地震波P波和S波速度负异常区,反映震源区地层破碎、断裂分布集中的特点.整体上,以南迦巴瓦峰为界, P波和S波大致呈北部高速异常,南部低速异常特点.该现象可能与北侧拉萨地体相对完整且岩性古老刚冷,而南侧及南迦巴瓦变质体相对破碎且岩石生成年代较新岩性软热有关.此外,紧邻南迦巴瓦峰西北侧区域的体波高速异常现象可能与该区域石榴子石矿物富集有关.  相似文献   

5.
刁法启  熊熊  倪四道  郑勇  葛粲 《科学通报》2011,56(24):1999-2005
基于GPS 观测的Mw 9.0 日本仙台地震同震形变及震后8 h 的地表形变, 考虑分层介质模型的影响, 反演了主震及震后8 h 的断层的位错分布. 结果显示, 主震位错对应的矩震级为Mw 8.98, 最大同震位错量可达23.3 m, 在震中区显示出纯逆冲特性, 震中两侧断层错动显示出一定的走滑分量. 另外, 约90%的地震能量发生在40 km 深度以上. 而由震后8 h 的地表形变反演的结果显示, 这一期间释放能量约相当于一个Mw 8.13 的地震, 位错主要分布在主震破裂的西南区域, 最大位错量约1.5 m, 破裂峰值区与Mw 7.9 强余震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暗示震后8 h的断层错动主要是由Mw 7.9 强余震引起的. 另外, 主震破裂的深部延伸面在震后0.2~0.4 m 的滑动可能主要是无震余滑.  相似文献   

6.
阎志德 《科学通报》1982,27(13):801-801
地震震级是描述一个地震重要的参数之一,其精度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对于本次地震及其有关方面的研究,尤其对于一次巨大地震来说,震级的精确测定,更为重要。 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我国唐山的7.8级巨大地震,是本世纪以来世界著名地震之一,为各国所瞩目,对于这次地震的震级,至今一直被人们所谈及。本文从中国地震台网记录的动力学读数对7.8级主震和7.1级最大余震的震级测定给予论述。  相似文献   

7.
利用布设在南迦巴瓦构造结及其周边地区流动地震台的观测数据,测定了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6.9级地震的主震位置,主震震中位于29.87°N,95.05°E,震源深度12 km.采用Geiger法和双差定位法对余震序列进行了地震定位.定位结果表明余震沿着主震的北西和南东向两侧扩展分布,其展布长度约40 km,宽度约10 km.米林地震发生在西兴拉断裂带最南侧的一条次级断裂上,震源深度剖面和主震震源机制研究结果揭示发震断层以高角度、北东倾向为主要特征,米林地震触发了靠近主震发震断层北东侧一条近平行断层的地震活动.米林地震表明,南迦巴瓦构造结顶部目前仍处于较高的构造挤压状态,南迦巴瓦变质体持续向北东方向推进,导致构造结内部块体缩短变形,其东西两侧的墨脱断裂和米林断裂存在未来发生大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9.0级地震序列的时空演化特征及该次地震前日本海沟附近地震活动特点:①本次特大地震为前震-主震-余震型,前震序列具有空间分布集中、低b值、震源机制一致的特点;②主震后0.5h先后发生最大余震7.9级和次大余震7.7级,其后强度迅速衰减,主震后半个月和1个月左右余震出现起伏增强活动.本次地震为双侧破裂,主震后5h,余震区展布在长500km、宽300km范围内;3月12日后余震区长轴略有扩展,约600km;③9.0级地震震前9a,震源区附近出现了中强以上地震的显著增强活动,增强区范围大体与余震区相当.  相似文献   

9.
刘芳  蒋一然  宁杰远  张建中  赵艳红 《科学通报》2020,65(11):1016-1026
深度学习的突破性发展及其在地震学领域的初步应用,为有效处理和利用地震资料提供了可能.震相拾取是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已经提出了很多基于深度学习的震相拾取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为了满足地震学研究中处理连续地震记录的需要,尚需对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进.本研究针对性地设计了结合台阵策略,单独识别P波和S波的长时窗震相拾取深度学习模型PP(phase picker)及其训练方式,提出了具有实用性的震相拾取方法APP(array-assisted phase picker).利用阿里余震AI捕捉大赛和Hi-net数据进行测试的结果表明,模型能够有效地在连续波形上拾取体波震相并具有很好的泛化能力.通过比较该模型与其他模型(较短时窗的模型和同时识别P波、S波的模型)的拾取效果,验证了模型设计的合理性.具体的测试样例显示,该方法能够正确地处理地震密集的波形数据并能避免典型噪声的影响.将该方法运用到内蒙古地区台网的观测数据中,检测到了人工目录中98.1%的地震,地震拾取总数为人工目录数的30倍,进一步表明本研究方法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发生在喜马拉雅地震带上,为低角度逆冲型单侧破裂.余震区呈WNW-ESE展布,长轴约170 km,短轴约60 km.余震空间分布不均匀,主震和强余震分布在余震区两端,中部余震稀疏,这与8.1级地震矩释放主体区一致.7.5级地震发生在8.1级地震余震区的东部边缘,8.1级地震对其具有显著的触发作用.8.1级和7.5级地震发生在尼泊尔1505年和1934年两次大震之间的8级地震破裂空段上,1870年以来至本次地震前该破裂空段内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存在6级地震背景空区.这次地震前13年,形成长约590 km的5级地震空区,震前19个月空区被打破.8.1级地震序列发生在5级地震空区的中部,其东、西两侧仍有较大范围没有发生地震,库伦应力计算表明8.1级地震对其东西两侧断层具有明显的触发作用.考虑到历史地震的离逝时间与复发周期,认为1934年地震破裂区再次发生大震的危险性较小,而1505年地震破裂区发生大震的危险性增大.2005年巴基斯坦M_w7.6和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的发生,表明喜马拉雅地震带已经进入了一个7级以上地震相对活跃的时段.  相似文献   

11.
高建国 《科学通报》1987,32(15):1199-1199
郭增建、秦保燕发现某些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比如强余震存在九天韵律,称之为“倍九法”。其实,时间间隔只具有极值信息,并不涉及极值之间的过程。当降低采样地震的震级,并结合地震发生地点,这类地震的迁移便具备过程信息。  相似文献   

12.
格值模型论的Morley定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云付 《科学通报》1987,32(16):1211-1211
本文在文献[1—5]的基础上引进了格值模型论的Skolem函数、不可辨元集、饱和模型、原子模型和α-稳定理论等概念,证明了在值格有限时的格值模型论的Morley定理。 本文所用符号取自文献[1—5]。要求值格适合(F_1)、(F_2)和强特征式及紧致性定理。  相似文献   

13.
王寿斌 《科学之友》2001,(12):38-38
WPS2000新增加了目录提取功能,这一功能为我们在撰写论文、编著书稿时编写目录提供极大的方便. 根据样式提取目录 根据样式提取目录并插入目录的方法是:文稿写完后,如果各级标题的样式都已经定义好,从主菜单中选"插入/目录"命令,屏幕出现插入目录对话框.其中有"插入位置"、"自动插入分页符"、"包括页号"等选项,一般选用默认选项.如果选择"根据样式提取目录",目录就会被自动提取并插入在文章的最前面.而在屏幕左边则会出现一个目录书签窗口,帮助你查看目录.  相似文献   

14.
2010年以来,海地、琉球、智利、青海玉树先后发生7级以上地震,特别是2月27日的智利8.8级地震后.3月4日我国台湾高雄发生6.7级,4月14日青海玉树又发生7.1级等地震.地震现象随之再次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网上出现了“关于地震预言”的各种帖子,多个地区出现地震谣言,更有甚者,还将本年度地震活动与电影《2012》所述的科幻情景挂钩,大有“世界末日到来恐慌症”蔓延之势。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的连续GPS观测资料为基础, 结合其他全球GPS观测资料, 计算了2004年12月和2005年3月发生在苏门达腊岛9.3和8.7级巨大地震的同震位移场. 2004年地震的同震永久位移的影响范围达6000~7000 km, 并呈现波状起伏的特征. 2005年地震的同震位移主要局限在震中区附近, 可能只是2004年地震诱发的强余震.  相似文献   

16.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M w7.8级大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表明该地震为低角度逆冲型.迄今发生百余次余震,其中包括M s7.0级以上强余震,并触发正断层型小震群.此次地震发生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中段,位于1934年比哈-尼泊尔M w~8.1级和1505年木斯塘M w~8.2级地震之间的地震空区内,是自1950年察隅M w~8.4级地震以来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上发生的最大震级地震.为更好地理解这次地震,本文综述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构造背景、断裂组合构成和几何形态、历史强震分布和破裂范围、现代小地震活动性特征、强震孕育的基本模式、震间加载和同震位移的空间互补性.在简单介绍同震破裂的断面初始解基本特征基础上,初步讨论了这次尼泊尔地震与喜马拉雅带特征型地震的关系,与2008年汶川地震的比较,以及低角度逆冲地震破裂的地表出露和对区域地震危险趋势的指示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科学之友》2004,(9):44
并不是所有列入世界遗产名单的遗产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由于种种原因,有一些遗产正在遭到破坏,而这些遗产有必要得到特殊的关注与保护。世界濒危遗产目录的性质就是想把全世界的注意力和需要保护的紧迫性放在那些已经包括在世界遗产目录中的、且其价值受到威胁的景观上。现在已有35处遗产被列入世界濒危遗产目录。  相似文献   

18.
河南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水稻硅酸体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陈报章 《科学通报》1995,40(4):339-339
本文分析了取自贾湖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层的9块样品,皆发现了大量水稻硅酸体.通过其形态特征研究,可判断出以栽培稻粳亚种为主.  相似文献   

19.
在一篇文章中往往有各式标题,标题是纲,纲举目张。WORD为标题准备了专门的样式,并为标题准备了各类编号,并通过标题编号自动制作目录。巧妙地应用标题与目录的编辑方法,可以使得文档编辑的效率大大提高。 下面以一个实例说明使用标题与目录样式的方法及技巧: 确定标题样式 第一步:先输入标题内容(注意要做标题的正文应与  相似文献   

20.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都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间隔时间不到五年,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芦山地震是否为汶川地震的余震,汶川地震是否诱导了芦山地震,未来龙门山构造带还有哪里会发生类似的地震等,这些问题都亟待研究解答。五年之内,四川龙门山区域发生两次强地震。地震带来的不只是巨大的创伤,更有对民众心理的冲击、对科学家公信力的质疑,以及对政府应急能力的考验。汶川地震以来的五年,对抗震救灾有许多总结,对地震本身有许多研究,但对灾害何以如此严重,对如此大的地震为什么没能预见到等问题,却很少有深刻的反思。"多难兴邦","难"本身不能兴邦,但"难"可以为我们提供反思与进步的机遇,能从中吸取足够的经验和教训。地震是一个自然现象,但地震带来的不只是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