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盼 《科技信息》2011,(34):79-79
本文就建设生态宜居园林城市,把辽阳市建设成生态宜居园林城市的基本目标,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现代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持续发展、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现代化城市的园林建设,提出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2.
金勤英  刘建鑫 《科技信息》2011,(10):I0367-I0367
本文就建设生态宜居园林城市,针对建设盖州市生态宜居园林城市的基本目标,本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现代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新盖州市的园林建设的原则,提出几点看法,与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郭明友  赵薇琦 《科技信息》2012,(10):419-419
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同时,人们普遍的关注如何建设生态宜居园林城市。本文分析了沈阳市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园林植物种类较少,缺乏园林植物资源;规划设计理念跟不上生态宜居园林城市的要求,景观单调,造型粗放,缺少大型绿地、河滩湿地;苗木质量偏低,来源复杂,病虫害检疫失控;重种植,轻养护管理,生长态势衰弱,病虫害严重,城区土壤垃圾化严重,园林植物难以生存,尤其是除雪剂对路边绿化带侵蚀严重,无有效的管理办法,另外不宜过分强调植物常绿。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郭忠臣  白景慧 《科技信息》2010,(8):I0348-I0348
城市园林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普遍的关注怎样建设生态宜居园林城市。本文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园林植物种类较少,缺乏园林植物资源,规划设计理念跟不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景观单调,缺少大型绿地、河滩湿地,苗木质量偏低,来源复杂,病虫害检疫失控,重种徝,轻养护管理,生长态势衰弱,病虫害严重,城区土壤垃圾化严重,园林植物难以生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2010年。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为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重庆。“十二五”期间,沈阳将以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生态宜居之都为目标.填补中国区域规划中东北地区没有国家中心城市的空白。把沈阳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是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和必然。  相似文献   

6.
陶涛  赵盼 《科技信息》2011,(10):I0364-I0364
目前,人们普遍地关注生态宜居园林城市的建设。本文分析了葫芦岛市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园林植物种类较少,缺乏园林植物资源;规划设计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植物资源,景观设计单调,缺少大型绿地、海滩及河滩湿地;苗木质量差,来源复杂,病虫害较多;重种植,轻养护管理,生长态势衰弱,城区土壤垃圾化严重,盐碱地偏多,园林植物难以生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7.
王强 《科技资讯》2008,(15):122-122
山水园林城市是"山水城市"和"园林城市"的有机融合,是山、水、城、林的科学结合,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城市形象的高度优化,它是当今世界"生态城市"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随着时代与经济发展加快,各地掀起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高潮。2007年11月,"晋升省级园林城市"的喜讯传遍本溪,从昔日污染严重城市变成省级园林城市,本溪市民亲历和见证了整个过程。本文以本溪市为例,对建设山水园林城市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建设可持续的生态宜居城市,是当前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进行生态宜居城市评价,对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方向与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引导作用。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民生方面,构建城市生态宜居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物元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对贵州省贵阳市2005~2015年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进行评价。研究表明:2005~2015年,贵阳市生态宜居水平大幅提升,实现从"不宜居"到"理想宜居"的发展转变,但2015年"理想宜居"等级不稳定;制约贵阳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是城市道路面积不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较低,对生态环境的改造与保护投入不足。物元模型不仅能够得到研究对象的综合质量信息,还可以揭示单项指标的分异信息,适用于生态宜居城市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打造生态宜居城是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它表征了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协同发展的城市理念,更体现了并重自然价值、人文价值、生态系统价值的深刻伦理关怀。坐落在太湖南岸的湖州从生态城迈向生态宜居城建设的探索,彰显了其深刻的自然价值和人文价值。生态宜居城市伦理建构须以可持续发展为首要原则、以公正为根本原则、以整体性为最高原则;生态宜居城伦理实践需通过树立生态宜居理念、确立生态宜居制度、养成生态宜居行为三方面来把握。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节点城市的发展状况,按照聚类分析原理,运用聚类分析法、相关系数法、极大不相关法和征询专家意见法,选取自然生态相与人文生态相中的27个因子,构建生态宜居评价体系。引用熵值理论,采用物元分析法,联系模糊集与欧氏贴近度,建立熵权模糊物元评价模型,对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整体水平为中等偏好,提升空间很大;群域内各节点城市发展不均衡,生态宜居水平差别较大,其中,郑州最好,济源、新乡、漯河、许昌次之,焦作、洛阳、开封、平顶山较差。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今年的市委扩大会议提出:实施“园林城市”工程,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这是市委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的一项富有远见的战略决策。建设园林城市,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从而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对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生态宜居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城市生态宜居进行科学评价有利于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基于湖南省14个地级市(州)2008年、2013年和2018年的面板数据,从经济支撑、环境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活便利水平等4方面选取24个评价指标,运用熵权-AHP模型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并得出生态宜居度评价值,使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  相似文献   

13.
运用城市发展生态理论,分析了建设城市水绿生态体系的基本原则,同时结合沈阳中心城区的水绿现状,分析其优劣势,在此基础上构建沈阳城市水绿生态体系,并对生态体系建成后可能产生的生态效益作出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4.
建设合肥大园林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合肥市是我国首批授予的3个“园林城市”之一。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合肥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具有自己的特色。文章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对合肥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在剖析合肥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提出建设合肥大园林,实现绿色、生态城市的几点构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4年5月31日,辽宁省科技厅召开辽宁与东欧农业科技合作座谈会,邀请沈阳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的领导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研究探讨我省与匈牙利、波兰、捷克等东欧国家在农业新品种引进与扩繁、人工气候室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开展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可行性及项目。  相似文献   

16.
浅谈城市园林绿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城市绿化的根本原因及目的、城市绿化发挥的作用、创建园林城市的措施几个方面阐述了当前建设园林城市的必要性,分析了建设园林城市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论证了城市园林绿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提出了建设园林城市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问题日益严重,宜居成为近年来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促进了生态宜居城市的研究。以安徽省地级市为例,根据生态宜居城市内涵构建生态宜居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选取的22个指标进行数据收集和计算,得出安徽省地级市的生态宜居度综合评价值。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计算的结果,分析区域差异和原因。  相似文献   

18.
维护城市生态景观良性发展过程及其建设格局的连续性是保证城市人居环境健康与安全的重要因素。以合肥市为例,分析其由“园林城市”向“生态、景观城市”合理过渡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而新型的城镇化实质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集约节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新型城镇一定是智慧的、绿色的、低碳的、生态的、宜居的。在河南省,济源市正在将智慧、绿色、低碳、生态、宜居新型城市建设的梦想一步一步变成现实。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曾是夏王朝的都城,中华民族许多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如愚公移山、黄帝祭天、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均产生在这里。  相似文献   

20.
通过构建生态宜居与宜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求和及相对发展度模型分别测算2009—2018年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宜居与宜业综合发展指数及两系统相对发展状况,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京津冀生态宜居与宜业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演化及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①2009—2018年京津冀生态宜居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空间上呈以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