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资料认为HCV(丙型肝炎病毒)是输血后肝炎的重要病因,输血是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输血后肝炎中60~90%为丙型肝炎。为了防止肝炎的血源性传播,减少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生,有必要对献血员供血前、后两次筛检抗-HCV。我们采用ELISA法对献血员供血前、后两次筛检抗-HCV达3365人次,发现第二次复检仍有抗-HCV阳性者,也支持二次筛检这一观点。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研究江苏地区无偿献血人群的HCV感染情况及其流行特征.对2013年-2014年度江苏省血液中心157,119名健康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抗-HCV ELISA双试剂检测和HIV、HBV和HCV6-混样核酸检测,对HCV RNA阳性标本用定量PCR方法检测病毒滴度情况;对HCV RNA阳性标本进行巢式PCR扩增核心区片段,根据测序结果分析基因型,分析HCV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共检出347例抗-HCV反应性标本,阳性率为0.22%.经核酸检测,在抗-HCV阴性和单试剂阳性标本中均未检出HCV RNA阳性标本;125例抗-HCV双试剂阳性标本中HCV RNA阳性标本46例,病毒血症阳性率为36.8%.巢式PCR扩增HCV RNA阳性标本并成功测序和分型36例.基因型分型为1a(2.6%)、1b(74.4%)、2a(10.2%)、3b(5.1%)、6a(5.1%)和6n(2.8%)4种基因型和6种基因亚型,未发现4型和5型.1型和2型在男性组中比例明显高于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型与2型患者平均年龄小于3型和6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江苏地区无偿献血人群抗-HCV阳性率呈现下降趋势,HCV的感染与性别和职业受教育程度没有相关性,但与年龄和职业具有相关性,感染的HCV基因型以1b为主,不同基因型在不同年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正>丙型肝炎是一种血清型肝炎,国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自愿供血者的抗体-HCV阳性率为0.25%-1.2%,丙型肝炎约占70%-95%。心脏手术病人感染丙肝者占2%-51%,国内的报道:北京地区献血者抗-HCV阳性率为2.95%;上海1004例健康人丙型肝炎率为0.2%。由输血或其它血制品引起的肝炎比率为2.4-27.3%,其中接受职业供血者血  相似文献   

4.
探讨丙型肝炎患者体内HCV-RNA、HCV-Ab、ALT和TP间的相互关系。采用ELISA检测708例HCV-Ab阳性的丙型肝炎疑似患者,以RT-PCR检测血清HCV-RNA载量,全自动生化仪定量检测ALT和TP。HCV-Ab表达水平与HCV-RNA载量有关,HCVRNA载量与ALT异常率呈正相关性,但HCV-RNA载量与ALT含量无相关性,与TP含量亦无相关性。708例HCV-Ab阳性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岁以上患者比例多于40岁以下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V-RNA与HCV-Ab、ALT具有一定相关性,丙型肝炎以40岁以上男性患者多见,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吉安市近几年无偿献血血液检测情况,以进一步提高血液质量.方法对本站2002~2005年接待的35059名无偿献血者,参照<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采血前,进行咨询和身体检查;采血后对血型、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试验进行二次检测.结果在35059人次中,总不合格数为1522人次,占总数的4.33%.其中ALT异常占不合格数的44.74%,而且男性和女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HBsAg占35.54%;抗-HCV占5.12%;梅毒占13.93%;抗-HIV占0.79%,共12人次初筛阳性,只有1例为确证阳性.结论采供血单位应加强无偿献血者采血前的咨询和快速检测工作,减少ALT异常和HBsAg阳性血的报废,应选用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检测试剂,严把血液检测质量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吉安市近几年无偿献血血液检测情况,以进一步提高血液质量.方法对本站2002~2005年接待的35059名无偿献血者,参照<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采血前,进行咨询和身体检查;采血后对血型、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试验进行二次检测.结果在35059人次中,总不合格数为1522人次,占总数的4.33%.其中ALT异常占不合格数的44.74%,而且男性和女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HBsAg占35.54%;抗-HCV占5.12%;梅毒占13.93%;抗-HIV占0.79%,共12人次初筛阳性,只有1例为确证阳性.结论采供血单位应加强无偿献血者采血前的咨询和快速检测工作,减少ALT异常和HBsAg阳性血的报废,应选用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检测试剂,严把血液检测质量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吉安市近几年无偿献血血液检测情况,以进一步提高血液质量。方法 对本站2002-2005年接待的35059名无偿献血者,参照《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采血前,进行咨询和身体检查;采血后对血型、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试验进行二次检测。结果 在35059人次中,总不合格数为1522人次,占总数的4.33%。其中ALT异常占不合格数的44.74%,而且男性和女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HBsAg占35.54%;抗-HCV占5.12%;梅毒占13.93%;抗-HIV占0.79%,共12人次初筛阳性,只有1例为确证阳性。结论采供血单位应加强无偿献血者采血前的咨询和快速检测工作,减少ALT异常和HBsAg阳性血的报废,应选用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检测试剂,严把血液检测质量关。  相似文献   

8.
探究传染相关指标在受血者输血前检查中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对象选取为高台县人民医院2016年3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516例,进行输血操作前对患者输血史进行初步了解,然后进行输血前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查、丙肝病毒抗体(HCV抗体)检查、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抗体)检查和梅毒TRUST试验检查,记录并分析各项检查阳性率。516例患者传染指标检查结果中,82例患者为HBsAg阳性,54例患者为HCV抗体阳性,6例患者HIV抗体阳性,梅毒TRUST试验未存在阳性者,阳性率分别为15.89%、10.47%、1.16%、0.00%。其中,82例HBsAg阳性患者中63例(76.83%)患者存在过往输血史,54例HCV抗体阳性患者全部有过往输血史(100.00%),6例HIV抗体阳性患者中4例存在过往输血史(66.67%)。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一部分在输血前传染相关指标已经显示为阳性,若其输血后发生感染,则不一定是由输血操作导致。因此在输血前应及时对患者进行检查,减少医疗纠纷的产生,同时应加强对输血操作及血液来源的监控,尽量减少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受血者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的意义。方法 :对11682名受血者输血前标本进行HBsAg、抗 -HCV、抗 -HIV和梅毒抗体4项指标进行检测 ,统计并分析。结果 :输血前受血者4项指标总阳性率为7 44 %。其中HIV和梅毒螺旋体感染呈上升之势 ,50岁以上人群梅毒螺旋体感染率较高 ,上升尤为显著(P<0 01)。结论 :受血者输血前有必要检测血液传染性指标 ,并将其列入患者输血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比较盐水法、木瓜酶法、凝聚胺法、试管间接抗人球蛋白法、全自动微柱凝胶间接抗人球蛋白法检测受血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的敏感性、特异性。选取解放军总医院门诊及住院输血患者5000例,分别采用盐水法、木瓜酶法、凝聚胺法、试管间接抗人球蛋白法、全自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对其输血前标本进行抗体筛选,对阳性结果进行抗体鉴定。盐水法未能检出阳性结果;木瓜酶法检出其中的15例,特异率86.7%;试管间接抗人球蛋白法检出了其中的19例,特异率为89.5%;凝聚胺法检出阳性结果18例,特异率100%;全自动微柱凝胶间接抗人球蛋白法检出阳性标本22例,特异率90.9%。说明盐水法不适合不规则抗体检测;木瓜酶法检出率低,具有一定局限性;试管间接抗人球蛋白法需要反复洗涤红细胞,费时较多,不便于开展大规模筛查;凝聚胺法简便、快速,但手工操作,不易标准化;全自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易于标准化,适于临床输血前大批量抗体筛选。  相似文献   

11.
研究白银地区2013~2019年丙型肝炎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并与2011~2012年分型情况进行对比,为临床根据变化趋势制定合理的抗病毒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收集白银地区ELISA抗体阳性丙肝患者217例,采用PCR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基因型。204例HCV-RNA阳性标本中,1b亚型122例(66.7%),1a亚型2例(3.4%),2a亚型49例(24.1%);3a亚型12例(5.8%)。白银地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1b型为主,其次是2a型,没有检出在我国常见的1b/2a混合感染的患者。但在白银地区发现了中国其它地区少有发现的2c、3a型的感染。区域特异性HCV-RNA基因分型结果为制定白银地区丙型肝炎的治疗和预防个体化方案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丙肝病毒感染者外周血NKT细胞含量与HCV感染状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cR Vα24/Vβ11双阳性NKT细胞.结果 抗-HCV阳性且HCV RNA也阳性的病例NKT细胞数量明显低于抗-HCV阳性而HCV RNA阴性的病例(P<0.01),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由于NKT细胞数量减少或活化受阻,造成HCV的持续感染,不利于病毒的清除;另一方面,由于肝内有HCV的存在,NKT细胞大量向肝内趋化,导致外周血的数量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各种病毒性肝炎中庚型肝炎(HGV)感染状况及其致病性.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111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血清中抗-HGV、抗~HAVIGM、HBV—M、抗-HCV、抗-HEV检测.结果:庚型肝炎病毒多以重叠感染为主.结论:HGV可持续存在,重叠感染不加重病情,反而减轻.  相似文献   

14.
用酶免疫分析法(EIA)研究了人血清非特异性IgG 在抗-HCV抗体检测中的干扰作用.结果显示:随着正常健康人血清标本(阴性血清)中I gG量的增加,其OD值随之增高,当标本中的IgG含量增加至一定值时即产生假阳性结果.此结果表明非特异性IgG与支持材料(酶标板)非特异性结合可造成对EIA实验结果的干扰作用.这就解释了一些学者报导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高血清免疫球蛋白血症等患者用EIA法检测抗-HCV时易出现假阳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吉安市近几年无偿献血血液检测情况,以进一步提高血液质量。方法对本站2002~2005年接待的35059名无偿献血者,参照《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采血前,进行咨询和身体检查;采血后对血型、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试验进行二次检测。结果在35059人次中,总不合格数为1522人次,占总数的4.33%。其中ALT异常占不合格数的44.74%,而且男性和女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HBsAg占35.54%;抗- HCV占5.12%;梅毒占13.93%抗-HIV占0.79%,共12人次初筛阳性,只有1例为确证阳性。结论采供血单位应加强无偿献血者采血前的咨询和快速检测工作,减少ALT异常和HBsng阳性血的报废,应选用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检测试剂,严把血液检测质量关。  相似文献   

16.
王春霞 《甘肃科技》2007,23(8):218-219
目的探讨我地区乙型肝炎患者不同人群间阳性率及血清学标志的差异,为防治乙肝传染流行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搜集符合要求资料8843例,采用ELISA法进行检测,以学生、在职企事业人员、离退休人员进行分组,以1、2、3、4、5、分别代表乙肝二对半的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的阳性结果代码。结果阳性率以学生为最高,为68.68%。"2"模式的阳性率也以学生组最高占该组阳性的92。47%。非"2"阳性模式学生组阳性中以"145"和"135"为主,在职人员以"145"和"25"为主,离退休人员以"15""25""5"为主。结论HBV血清免疫学标记的模式较为复杂,不同人群阳性率有所差别,且血清学常见模式亦不同。但这些模式的出现对临床分析和判断患者病程和传染性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将抗原片段用点膜仪固相在硝酸纤维素膜上,依次加入标本、生物素标记的IgG、链霉亲和素-碱性磷酸酶,最后加底物显色,建立一种快速、敏感、实用的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整个检测过程仅需15~25 min,操作简便,已通过"第3代ELISA抗-HCV诊断试剂国家参考品".该方法简便、快速,结果易判断,既有ELISA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又有金标记法的检测速度;既适合输血筛查实验,又适合临床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在基层医院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武威市凉州医院2015年3月~2015年12月住院患者需要输血的病人461例,先用凝聚胺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然后用微柱凝胶法进行复核,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两种交叉配血方法从461例标本中筛查出阳性及可疑标本9例,经鉴定3例为阳性,6例为假阳性;凝聚胺法检出假阳性4例,假阳性率44.44%,微柱凝胶法检出假阳性6例,假阳性率66.67%;3例阳性中凝聚胺法阳性例数2例,微柱凝胶法阳性例数3例.结论:在基层医院的临床输血中应首选微柱凝胶法,对急诊的配发血可选择凝聚胺法,但当时间允许应尽可能选用微柱凝胶法,此法灵敏度高、安全性好,实用性强,适合批量操作;凝聚胺法对鉴别假阳性结果更直接快速,不适合批量操作.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原因,应用免疫荧光显微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1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母亲和对照组28例母亲进行了自身抗体检测。发现在14位患儿母体血清中,抗核抗体阳性8例,抗双链DNA抗体阳性6例;但在对照组28位母亲血清中未查见以上两类抗体。两组比较差异性非常显著(P <0.01)。结果提示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可能与患儿母亲的自身免疫性相关。  相似文献   

20.
风湿性疾病贫血免疫学发病机制初探--附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风湿性疾病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对53例风湿性疾病贫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抗核抗体(ANA)阳性30例,占56.6%,血沉增快27例,占50.9%,类风湿因子阳性20例,占37.7%,IgG增高19例,占35.8%,抗双链DNA阳性14例,占26.4%。结论:免疫介导使得自身抗体或炎性因子高表达,对造血功能产生抑制,引起机体贫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