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正>思维与物质之间是什么关系?数千年来,这一问题始终未找到令人普遍满意的回答。意识是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为何我的意识在这里,你的意识却在那里?为何对每个人而言,宇宙似乎都一分为二,一半是自己这个主体,另一半则是无穷无尽的客体?为何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意识的中心,同时接受着来自外界的信息?为何有些东西明显有自己的意识,其他的则不然?老鼠有意识吗?昆虫有意识吗?细菌呢?  相似文献   

2.
知觉在哲学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心灵与世界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或者说知觉经验是否有命题内容?这是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的问题。戴维森主张知觉经验不是命题态度,不具有命题内容,因此知觉经验不能为信念提供理由。而麦克道尔等人认为知觉有确定的命题内容,能够为信念提供理由。在分析二者理论的基础上,似乎我们还有第三条道路可选,即从功能上来解决知觉经验与信念之间的争议,那这第三条道路是否行得通呢?  相似文献   

3.
写下这个题目,缘于读到的以下文字:生物种群之间有原始合作、寄生、附生、共生、共栖、捕食、竞争等关系。如鲫鱼与鲨鱼,一般都认为是寄生或附生关系,但鲫鱼有时也为宿主做些清洁工作,这时即为共栖了。乍一看,没问题。细一琢磨,问题就来了。什么问题?常识问题。问题出在哪里?鲫  相似文献   

4.
文化、文化资本与休闲--对休闲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当今,"文化"是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什么是文化?文化赖以什么得到传承?什么是文化资本?文化何以成为资本?什么是体闲?休闲如何延续文化?休闲如何构筑文化资本?本文从休闲研究的视阈探讨文化、文化资本与休闲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使休闲和文化走出概念的圈子--一是获得文化的真谛;二是升华我们的休闲生活;三是为经济注入文化资本.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本108页的小册子,但却对人们就科学能够提出的最重大的问题给予了富有启发意义的回答。诸如:科学的本性是什么?科学发现能够预先计划吗?科学增长是自我限制的吗?我们从哪里来?什么是生活的目的?我们的命运是什么?上帝存在吗? 作者力求证明,科学为什么并且如何能够处理上述问题的某几个而不能处理另外几个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个奖项 ,都是旨在激励 ,这不会有什么歧义 ,但激励什么 ,似乎并没有一致的看法。我们纪念诺贝尔奖 10 0年 ,除了因为这个奖有数以百计的获得者遍布世界上几十个国家 ,偏偏与中国本土无缘 ,便产生了某种复杂的情绪和议论外 (这基本上属于“外史”的范畴 ) ,恐怕更值得关注的还应该是“内史”吧 ,即科技奖励 (广义地包括各个层次、各种名堂的奖掖 )究竟意欲何为 ?本人不揣冒昧 ,引申出去“提”三个似是而非的“问”(本来不应该是问题 ,但提出来就成了问题 ) :一问奖“量” ,还是奖“质” ?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小儿科的问题 ,我们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科学大观园》2014,(22):1-1
渐,世间有许多事情在"渐"中发生着变化。时间其实是最公正、最公平的,在我们感觉"晦气"的日子里,我们期盼"晦气"的日子早日远离,期望时光迅速的流转;在我们感觉美好的日子,我们期盼时光放慢脚步,让我们尽情地享受这美好的一切,慢慢地消磨那美好的时光。我们无法留住时光的脚步,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时间的光芒,不让年华虚度,不让时光白白地流逝。  相似文献   

8.
正音乐可以出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仿佛永远伴随着我们,在我们开心时、失落时、兴奋时、迷惘时……音乐是什么?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在艺术类型中,音乐是比较抽象的艺术,在音乐史上分为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音乐让人赏心悦目,并为大家带来听觉的享受。音乐能提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05,(21):49
恶性争吵会伤害夫妻之间的感情,而坦诚开放的争吵则是一种很健康的沟通方式。它可以使我们彼此协调,更加了解相互间的差异。争吵对于爱情、婚姻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有些夫妻经过争吵后,彼此的爱恋会更浓厚,问题是应该怎么吵?  相似文献   

10.
快活林     
打赌布什与鲍威尔在一间酒吧里聊天。一个年轻人看见了,走上前说:“噢,见到你们真的是我的荣幸。但你们在这里干什么呢?”布什说:“我们在讨论一些重要的事情。”年轻人好奇地问:“有什么大事要发生吗?”  相似文献   

11.
《科学大观园》2015,(3):44-45
<正>每次只针对一件事情,然后拆分成一些细小的步骤,这样很容易达到,而且会让你充满成就感。事实上,从今天起,你就可以从一些虽然小但重要的事情着手,尝试一下轻生活的快乐。1、罗列一份清单拿出一张纸,折成3×5英寸大小,或者找到一个索引卡。接着列出你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四到五件事。你需要问自己,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你最看重什么?在你生命中你最想做的四到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来分析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呢?对此,西方著名科学社会学家P.魏因加特(Peter Weingart)认为,科学与社会之间是否显示出一种全新的关系这个问题,可借助于对两个过程的分析来加以探讨。这两个过程就是社会(社会价值与社会建制)的科学化和科学的政策化,也即科学的非建制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观园》2001,(12):54-55
手机除了可以完成基本拨打和接听电话的功能外,还能够为我们做什么事情呢?  相似文献   

14.
一、功能主义的基本思想精神状态和过程的本质是什么?它们产生于什么样的媒介中?它们如何与物理世界相联系?我们的意识在与我们的肉身相离后还会继续存在吗?或者,当脑机能丧失后,意识就会消失吗?总之,心灵(the mind)源白于何处?其本质何在?这一系列问题就是近代哲学中著名的“心—身”关系问题,它在当代以“心—脑”关系的形式突现出来。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始,由于人工智能的兴起,这一问题便以“计算机能思维吗?”的形式引起了广泛争论。具体地说就是:构造像计算机这样的纯物理系统,使它们具有真正有意识的智能,这是可能的吗?本文的讨论就是在此背景下层开的。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观园》2012,(21):13-13
抗衰老、抗氧化可谓是女人一生的事业。尽管人总是不能抵抗时间的流逝,从25岁开始就面对衰老的挑战。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轻轻松松地抗衰那岂不是很美妙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体验自己的生活,记下我们一直在追寻什么?我们的人生得到了什么?又正在失去什么?生活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面对紧张的工作,面对微妙的人际关系,我们除了觉得太累以外,更多的感慨就是,这社会、这生活、这人与人之间实在是过于复杂。每个人的人生都不相同,我们的感悟也各不相同。但人的经历就是人生的矿石,  相似文献   

17.
正40年来,很多事情都让人始料未及,高考,倒爷,留学,下海,移动互联,创新创业……每一次潮水涌来,都是命运轨迹的一次改写。潮水中,当年的年轻人、中年人,成为现在的中年人、老年人。未来的40年会发生什么?我们无从知道。但我们唯一确定的是,迎着潮水的方向,总有人不甘沉浮,搏击潮头,让时代变得生动,让自己变得不凡。  相似文献   

18.
科学哲学在中国发展到今天,有必要谈谈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的关系问题。在我国无论对于分析哲学,还是对于科学哲学以及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都存在一些误解,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分析哲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认识科学哲学应该研究什么和如何研究,以克服我们科学哲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弊病,进一步推进我们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宇宙三禁律     
著名的天文学家和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曾提出一个极为深刻的问题:物理学定律容许无限发达的文明做些什么?又严禁他们做什么?卡尔·萨根推测,在遥远的将来,无限发达的文明将可能实现一些今天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奇迹(甚至实现像"暴胀论"创始人艾伦·H·古斯提出的用9千克物质再造一个宇宙的这类疯狂梦想).但仍有些事情,人们一直梦寐以求,不断有人绞尽脑汁论证它的可行性,但却永远是一个神话.用物理学家的话说,"宇宙禁止这种事情发生".时间机器、空间捷径以及超光速运动可能就是这种事情,或称之为宇宙三禁律.  相似文献   

20.
比较科学史中的共时分析与历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席文将他的中国科学史研究计划解释为,要把中国关于自然的知识归并到更大的认识框架之中。席文论证说,对中国科学史的研究既是中国文化研究的一部分,也是世界科学史研究的一部分,所研究的问题有:在不同的文化中,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人们怎样设想自然? 怎样设想在自然界和人类之间的关系? 在这样的思维建构中反映出什么样的实在和价值? 这些思维产物怎样转变成具体的实践? 关于外部世界的经验怎样分化成各种专门化的知识领域? 以及这些专门化的知识领域和它们所提供的更为广泛的看法是怎样变化的?对于具有历史学而不是科学的背景进入科学史领域的历史学家来说,这样一种研究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