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十几年中,古典文学研究者解放了思想,对400年来一直列入“禁毁”书目榜首的《金瓶梅》进行重新评价,气氛热烈,研究不断深入。先后召开了六次国内学术研讨会、两次国际性学术研讨冷。出版了一批专著、数百篇学术论文。研究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其在文学、美学、语言、民俗、宗教、政治、经济、历史、性文化等方面的价值与意义。其中基础性的研究成果更为突出,整理出版主要版本、编辑搜集研究资料、注释词语、编纂词典。这些基础性研究成果,提供资料版本,有力地推动了“金学”研究的开展。得到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批准,齐鲁书社于1987年1月出版《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校点本(1988年修订重印);齐导书社于1989年6月出版7《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简称崇祯本)会校足本;吉林大学出版社于1994年10月出版了《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校注本。早在1985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金瓶梅词话》校点本。1995年8月,岳麓书社出版了《金瓶梅词话》校注本。在新时期的十几年中,《金瓶梅》的主要版本都经过整理出版,基本上满足了学术研究的需求。根据有关出版政策规定,这些整理校注的本于限数印制,专业对口控制发行。因此.能够读到这些本子的读者是有限的。为了帮助广大读者与学者了解《金瓶梅》版本嬗变情况、整理校注工作的艰辛,也是为了回顾新时期《金瓶梅》研究与出版的业绩,本刊选取王汝梅教授为《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校点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会校本撰写的两篇前言刊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与《三国》、《水浒》相关之资料,存世颇多,而同为名著的《金瓶梅》之资料,见诸于记载稀少。因而导致《金瓶梅》研究之艰难。学界曾发下宏愿,遍检明延至清代群籍,不会不有蛛丝马迹。然一、二人,所及有限,不能穷尽典籍无遗。我们只能将阅读前人笔记中只言片语,勾稽出来,作为资料。其难度确如“披沙淘金”,所淘之金指《金瓶梅》耳。如果学界群起,当可觅得《金瓶梅》所履之真迹,是为小引。一、《金瓶梅》“书影”“书影”不取固有义,这里指书的影子,从前人笔记中,并未明指,而只是暗指,只有模糊的影子,或情节、或人物、或器物…  相似文献   

3.
明代后期,山东诸城有一个影响深远的说书艺人瞽者李杲,他以说唱《水浒传》为主,精于塑造市井女性形象。李杲与《新刻金瓶梅词话》及其续书《玉娇李》原稿的收藏者丘志充关系密切。丘志充所藏可能就是对李杲演说武松杀嫂“关子书”(“扣子书”)的记录、整理。李杲与丘志充,还影响了丁耀亢《续金瓶梅》的创作。  相似文献   

4.
西方叙事理论把叙事作品分为两种基本模式:叙述和摹仿。所谓叙述是指作者公开以自己的名义叙述;摹仿则指作者竭力造成不是他本人在说话,而是某一个人物在说话的假象。借用这种理论来看中国古代小说,则可看出,在宋元说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话小说,是典型的“叙述”体文学。作者从不隐瞒自己的真实身分,不断以“看官听说”的形式介入作品,进行公斤的理性说教或对人物、情节阐释、评论、说明,故事中的一切都是经过作者之口转述,而非自动的展现。《三国》、《水浒》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这种叙述体小说的基本特征。《金瓶梅》虽然并未完全…  相似文献   

5.
6.
《金瓶梅》地理环境“淮上”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金瓶梅》问世虽已40O多年,然而有关此书的作者问题,迄今仍是文学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围绕此书的诸多问题已聚松多年,其中有两点基本上已达共识:正.假托宋代,实写明事。该书借用《水浒传》某些人物、情节为故事线索,演绎出洋洋百回巨篇。书中行政区划、职官、服饰、词曲、经卷等,无不打着鲜明的明代烙印。2.《金瓶梅》成书于明万历中期,吴晗、郑振锋先生率先提出此说,经过6O多年的争论,目前仍难以动摇。以上两点,虽是探讨《金瓶梅》作者的重要途径,但研究《金瓶梅》所展示的环境背景,无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两个…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问世以来,便惹得世人沸沸扬扬,如今《金瓶梅》研究又走出国界成为显学。可是,如此一部旷世奇书出自何人之手?作者“兰陵笑笑生”究为何人?长期以来虽有几多说法,但都不能令人心悦诚服。近年来,我校中文系李芳元同志经过认真的研究,提出《金瓶梅》的作者为明代河北内邱训导山东峄县人贾梦龙(贾三近之父),并从考察方言入手,结合贾梦龙的身世经历、思想、创作等充分论证,不失为独到的一家之言。为此,本刊在新设“《金瓶梅》研究”专栏编发此文,以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本专栏将继续开设,欢迎来稿。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小说到了《金瓶梅》才逐渐重视女性社会的存在,对于平民百姓的生活细节有极为详尽的描写,尤其是女性的服饰,描写得更为淋漓尽致,每一位女性出场时正如同一场场服饰展览会一般,本文拟以西门庆为中心,将《金瓶梅》中的女性分为妻、妾、婢、妓四大类,试图找出这几类女性的服饰特征,并观察时代女性的生活脉络。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红楼梦》,是我国著名的古典现实主义小说,产生在十五世纪至十八世纪的四百年间。在欧洲,作为浪漫主义狂潮的反动,十八世纪产生了像巴尔扎克、狄更斯、斯汤达尔等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尽管中国的“四大奇书”的出现比欧洲早。而且两地悬隔,声气不通,但两者还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是我国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长篇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兰陵笑笑生不仅开拓了小说的题材领域,而且改变了以往作家的审美定势和观察社会人生的方式。他公然把描绘人的欲望作为艺术构思的核心,对人的金钱欲、权势欲和性色欲作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和张扬。《金瓶梅》所描绘的人欲横流的艺术画卷,向人们作出了这样的昭示:传统的价值尺度已经开始失落和裂变,作者正在运用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去观察社会人生,因而星现出迥异于前人的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这是兰陵笑关生对小说美学的新贡献,也是《金瓶梅》这部奇书的成就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龅延毅教授的新著《金瓶梅语词溯源》(华夏出版社,1997,以下简称《溯源》)一书出版了。该书对《金瓶梅》中出现的部分费解字词进行了大量考证,指出了它们的出处及演变轨迹。这对于更加深入理解作品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研究《金瓶梅》的内驱力,是为《金》进行辩护,对其小说美学的研究,是我研究《金》的正式开始,以历史的美学的观点先后写了多篇为《金》一辩的文章,而《说不尽的<金瓶梅>》则是一次小总结。主持《<金瓶梅>小百科丛书》,重新校注《金瓶梅词话》。我选择了回归文本的研究方法,将考据和理论都纳入到历史和方法的体系之中加以科学的审视。  相似文献   

13.
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今人称作明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在这部书里.作者记入了当时市民生活的诸多事象,其中有关于巫的占有相当的篇幅。有关于巫术的记载,和巫觋、巫风的描写,对于明代民俗的研究(特别是对民俗信仰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部分文学的真正价值并不完全在于此.作者别有匠心。从这方面看《金瓶梅》,对于全面、立体研究《金瓶梅》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15.
《金瓶梅》成书时限一直是不解之谜,本文以有力证据证明《金瓶梅》成书上限可定于万历元年。其主要证据为:一、第68回的“新河一带”“毁闸折坝”,“南河南徒,淤沙无水”、“疲弊之极”、“贼盗梗阻”等史实均发生于隆庆元年之后;二、第77、78回提到的济州管屯产生于嘉靖二十五年重修济宁卫之后,计亩征收银两,“秋税”、“夏税”均不征收实物,发生于万丙八年之后;三、书中所提到的三大丧和生辰八字按万年历推算均排在隆庆五、六年,梅节先生有证。总之,《金瓶梅》成书时间为万历元年至万历二十年。这是《金瓶梅》研究的一项新的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16.
良知的限度与选择的两难:重读肖洛霍夫《新垦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垦地》曾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但其中又有种种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合拍之处。肖洛霍大写这部作品的初衷,是要歌颂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但他作为一个任何时候都坚守生活的真实的作家,又不能不正视这场运动的并不美满方面,这正构成了作家的两难。小说充满了一种对话性,不同声音间争辩。而小说的悲剧的结尾。正是作家所面临的内在矛盾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作者借用《水浒传》中某些人物、情节、并巧妙利用地名之巧合,精心营造了一个全新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经考证,《金瓶梅》中所描述的地理环境多与淮上有关。  相似文献   

18.
19.
笔者认为《金瓶梅》末回月娘一梦极富象征意味,是整部小说文化思考的一大总结。本文运用精神分析学说的析梦理论,对月娘一梦作初浅的梦理解析和文化象征意蕴阐释。通过梦理解析,笔者发现月娘并非如通行观点所认为的,是“贤德”的封建卫道者的形象,而是一个人格离异、对封建遭粕性伦理道德有一定抵触的形象。文化象征意蕴的阐释,发现作者对封建的文化糟粕部分地作了否定。处在文化断带和重新抉择时代,作者选择了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孝”与佛文化的“空”的结合,作为文化抉择的取向。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学和精神分析学,较全面地探讨了《金瓶梅》各类性变态的形成。;认为封建礼教文化的双重性道德标准、及其对人性的压抑机制,对小说中各类性变态的形成有着文化上的病原性影响,和不可推卸的历史罪责。从这点看来,毫无审美价值的各类性病态描写,则有批判性的深刻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