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和生活态度实质上是一种人性的觉醒,这种人性的觉醒与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有许多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当下女性小说已成为一道醒目的文学景观,大多都有自成一家的故事模式,不管作家本人是否首肯,这已经成为一种文学事实。种种模式又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女性小说不是不谈爱情,而是爱情缺席;她们也未见得乐于对镜独坐,而是无人欣赏与喝彩。这不约而同的指向意味着一种群体规模的觉醒和群体觉醒的规模。尽管在启蒙意义上仍然未能指点迷津,毕竟,这是女性主体意识的立场和姿态,基于此的所有吁求与探求都使女性意识在文学表现中获具了更为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希腊罗马神话作为独特的文化载体,传承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意识。它以天与地、神与人的划分为起点,证明了人的个体意识的产生;从神话中神和英雄的人化形象,使人得到“神即人”的结论,突出人的主体意识;通过对神的自我情感和人性欲望的表述,使人的个体本位意识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韩非的“人性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人性自利论。在韩非看来,“自利”是人的本性,但在他的“人性论”中,“自利”的主体并非抽象意义的所有“人”,而是由具体的不同社会阶层构成。“自利”的主体可分为三个部分,即:民众、臣子和君主,三者的“自利”在地位和表现上各不相同,但同时它们又相互联系。从这一角度入手,并对这三个部分的层次关系作进一步的分析,将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韩非的人性理论并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法治有三个要素:主体、契约和所有权。主体是法治中最关键的要素,只有人才能成为主体,人从可能的主体走向现实的主体需要漫长的过程,也是法律主体走向法治主体的过程。法治和主体在本质上是契合的,都是以自由为最高祈求和永恒目标;同时法治和主体又统一于“法治主体”,即独立个人。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于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由父母以及未成年子女组成核心家庭;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家庭结构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等。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的变态艺术人格与性爱描写的艺术选择中文系921班骆晓荣五四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开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以反对封建道德礼教为己任,喊出了“追求自由,要求人性解放”的口号。在这个“人”的觉醒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最先把“性爱”作为文学的突破口,性爱文学遂...  相似文献   

8.
福斯特是吉普林之后涉及印题材作家中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印度之行》中因大量存在殖民和反殖民意识,成为后殖民文学研究的经典之作。本论文将通过两个方面来探讨《印度之行》的殖民意识和反殖民意识。一方面是根植于西方人内心深处的霸权意识,即他们的殖民性,另一方面是印度人民逐渐觉醒的反抗意识,即他们的反殖民性。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的角度看文学与从美学的角度看文学有明显的不同:在美学的观照下,文学是一个封闭自足的完整体系,文学的历史就是自身继承、嬗变、发展、创新的历史;从审美认识论角度,文学的反映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从审美心理学上,文学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与创造。在文化学的观照下,文学只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构成因子,是社会识别和文化识别的标记,是社会信息的记忆方式和交流媒介,  相似文献   

10.
词风至苏轼有了新变,他以词表现充沛激荡的主体精神、激昂热切的社会责任感和宏大超达的哲人思想,把词的主体意识格调与境界引入新高。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来对苏词主体意识的强化作一番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课程与教师的主体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要成为主体是以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为前提的。以此为前提,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追求真、善、美和自由的一种存在方式、生活方式和把握外界与自身的方式。当教育内化了“交互主体性”的基本理念.教育就在社会中确立起主体地位.进而人也在教育、在课程中确立了平等、独立的主体地位.即在教育、课程中的“人”——教师、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确证其主体性。本文着重探讨了教师在课程决策、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中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关山月 《科技信息》2011,(12):I0141-I0141
《简·爱》是女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并且对不同时期的女性都有着激励意义。本文通过简在三个时期的生活中,与舅妈里德太太的对比,与海伦的对比,与伯莎的对比反映出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对来自社会,宗教,男人的束缚与压迫所表现出来的强烈不满,同时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新知识女性的觉醒意识,即追求独立,平等,自由,爱情与幸福的强烈愿望和勇气。  相似文献   

13.
凯特·肖邦的《一双丝袜》和玛丽·E·维尔金斯的《母亲的反叛》这两篇小说创作于女性主义运动萌发的19世纪末期的美国。它们的主人公表现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觉醒的过程也是女性主体意识建构的过程。本文从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的视角来关注以两位主人公为代表的女性主体意识建构及其在出发点、方向、环境和结局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化运动促使女性自我意识、主体意识觉醒,20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政治革命与民族解放斗争为女性主体意识注入阶级、政治、民族等新的内涵,八九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为中国女性自由独立、两性和谐的主体意识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女性创作实现了新的主体精神超越.女性主体性的生长伴随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现代社会文化政治变革的实践以代际累积的方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人学视角审视中国古代诗、词对人的本质和情感的认识与表现,从主导倾向看,文人诗歌更重视人的社会性,其思想情感内涵带有伦理化倾向;词更重视人的自然性情,其思想情感内涵带有世俗化倾向。古代诗、词的文体嬗变显示出文学对人的认识和表现的不断深化和由雅到俗、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文学创作历程中,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姿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追求主流文化认可,民族作家努力成为"民族生活代言人",表现了与汉族生活迥然相异的少数民族生活情景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现象;新时期以来,民族身份意识的觉醒促使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作家深入思考文学的民族性,促使民族作家在文化层面将追求民族性与体现世界性结合起来,努力尝试作为"人类灵魂的承担者",其创作体现了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受先秦原始儒、道的影响,其思维方式既有着形而上的思辨特征,同时也保持了诗性的特征;而这种思维方式绵延于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中,以至于成为中国文学区别于西方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古典诗词创作时的运思方式,具体而言,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即整体观照、生命意识、物我同一。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文学创作历程中,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姿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追求主流文化认可,民族作家努力成为民族生活代言人,表现了与汉族生活迥然相异的少数民族生活情景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现象;新时期以来,民族身份意识的觉醒促使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作家深入思考文学的民族性,促使民族作家在文化层面将追求民族性与体现世界性结合起来,努力尝试作为人类灵魂的承担者,其创作体现了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相比,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物”叙述的缺席,更多强调文学的教化和教育功能。上海女性作家弥补了该丈学叙述的空白,她们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直截了当书写着对“物”的崇敬、迷恋和渴求,这不但是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且是人性的合理复苏。  相似文献   

20.
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余华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启迪实现了时间意识的觉醒,开始了在时间艺术上一系列的探索。他通过对时间的割裂、扭曲,建造了自己的语言迷宫;用“宿命时间”组织小说,创造了新奇的形式感;通过词语的堆积,阻滞时间的流逝,创造了仿梦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