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石河子科技》2014,(4):50-50
引起烂铃的病害有两大类:一是病菌直接侵染健康无伤的棉铃,如疫病、炭疽病、角斑病等。其中疫病病菌可直接侵入铃缝处引起烂铃病;二是病菌浸染已受害的棉铃即从伤口侵入而引起棉铃病害的发生,如红腐病、红粉病、软腐病等。一般第1果枝到第5果枝上的棉铃易发病,第5果枝以上的棉铃发病轻。这是因为病原菌生存在地表,下部果枝接近地表,雨水飞溅病菌土沾到棉铃上,造成病菌浸染引起烂铃。由于虫害近几年发生严重,造成棉铃受伤,如棉铃虫、红铃虫、棉盲蝽等为害,受害棉铃形成的孔洞遇雨会使病菌侵入、传播和繁殖,导致烂铃的发生。棉农投入氮肥施用量过多,种植密度过大田间荫蔽,管理粗放,特别是棉株疯长的棉田田间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也会造成病菌的繁殖侵入,烂铃发生偏重。防治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2.
1973年7月我们就棉花铃柄病害、烂铃、僵铃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现将资料分别整理如下:(一)铃柄病害观察1973年在我站观察圃及群丰一队,各定株五十株进行观察。我们初步定为,凡铃柄萎缩和棉铃苞叶枯焦均为“铃柄病”,在铃柄上长出一点霉菌和小的斑点等都不作铃柄病害。据观察,铃柄病害最早出现于9月1日,最迟9月27日,以9月18~21日为最多(占61%),初期铃柄、茎叶有斑点出现到铃柄萎缩苞叶枯焦,平均7.4天。患铃柄病害的棉铃,大都是8月1日到8日开花所结的棉铃。在群丰一队观察50株棉花,8月1~5日开花176朵,结铃91个,其中  相似文献   

3.
城市效区大棚栽培的作物经常发生烂瓜、烂果、烂花、落果,甚至出现生长点或根系萎缩、糜烂.这种烂花、烂果初期很少出现病斑,可见,此种病害不是由病菌或病毒引发,而有可能是大棚特殊气候环境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西红柿烂果是由于不同病害引起的,因此,应根据不同病害分别施治:(1)软癌病引起的烂果该病一般发生在青果上,发病后果肉迅速腐烂并散发出臭味,容易脱落,病果干后形成白色但果。防治时,每亩用50%的代森铵150克加水100公斤喷雾,或每亩喷洒200-400PPM的农用氯霉素药液75公斤,防治效果好。(2)绵疫病引起的烂果绵疫病在气温高的夏天及暴雨过后容易发生,发病后使快成熟的青果出现褐色的同心轮纹,形如牛眼,后期使整个果实变成黑褐色腐烂、脱落。防治绵疫病,每亩用50%可湿性代森锌150克,加水75公斤稀释后喷雾,喷药要细致,不…  相似文献   

5.
从徐州工程学院周围多点取土样,筛选得到一株对多种细菌、真菌(尤其是引起棉花病害的真菌,如棉花立枯病菌、棉花枯萎病菌、棉铃红腐病菌)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的放线菌菌株,命名为SC-4.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实验以及菌株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其为淡紫灰链霉菌类群中的灰褐链霉菌.通过硫酸铵沉淀获得样品,再经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获得4个组分,其中组分2对棉花致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该研究对于新型生物农药的开发以及棉花病害生物防治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发生于文山地区的三七疫病发病部位进行观察和症状描述,并对文山县的追栗街、小街腰店、老回龙,马关县的八寨、雾路者、马白镇下寨、浪桥乡等不同海拔地区的三七疫病病样进行病菌分离、病菌的形态学特征观察以及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明确了病菌在文山地区不但能侵染三七植株的地上部位,还能引起地下部分的种腐和根腐,是目前三七生产中一个重要病害,病原菌为恶疫霉Phytophthora cactorum(Leb.etCohn)Schr et。  相似文献   

7.
对采用注射法导入外源基因的棉铃,在激素种类、不同生态条件、结铃部位、结铃性、整枝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导入棉铃落铃机理和提高导入棉铃成铃率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8.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14个省份,油茶炭疽病的大量发生与流行对云南省油茶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研究通过鉴定云南省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以及探究其病害发生发展规律,以期为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文中采用形态学特征结合分子系统学方法对云南主要油茶产区的炭疽病菌进行种类鉴定,并验证其致病性,同时对油茶炭疽病的传播途径、侵入途径等发生发展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三地区油茶炭疽病菌主要为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C.gloeosporioides和C.karstii;越冬试验表明,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的形式越冬,病果和病叶残留的分生孢子每果达115 100个,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在室内干燥条件下,分生孢子可存活14个月;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低于10℃或高于35℃均不能萌发;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宜空气相对湿度为100%,低于75%则不能萌发;病菌可直接侵入或从伤口侵入;在22~29℃并保湿的条件下,潜育期为88~99 h.分析各试验结果发现,引起云南省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并不是...  相似文献   

9.
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的白叶枯病,是由于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侵入水稻叶或茎的维管束系,在导管内增殖而引起的,逦常沿着叶缘产生黄色的波状病斑,不久其组织就逐渐白枯,因此而得名。白叶枯病在日本,尤其是在东南亚各国的稻作上,是常常带来重大损失的病害。作者以在生物化学水平上查明白叶枯病菌侵入、感染组织时,在两者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相互作用为目的,利用由水稻芽生诱导的水稻愈合组织和 X.oryzae 系,进行了种种离体研究。结果观察到在水稻愈合组织的细胞中存在着对 X.oryzae 有抗菌性的物质,在水稻植株体内也存在着同样的物质。把水稻愈合组织置于含有 X.oryzae 及添加酪朊水解物和蛋白胨的无  相似文献   

10.
新陆早7号棉花已大面积推广,为更好地掌握其棉铃生长特性和影响铃重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是新陆早7号幼铃生长发育快,棉铃体积膨大快,幼铃体内含水量高。四因素对铃重的影响顺序是:日平均气温>果枝台位>开花期>开花距浇水期的天数。  相似文献   

11.
以病菌根系侵入、系统性潜伏侵染为主要环节的病害循环;寄主—病菌接触识别;潜伏侵染和致病或发病状态转变中的寄主—病菌互作;互作的阶段性和专化性等,是近10年来对大白菜软腐病重新研究和认识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对探讨和实施病害控制的新途径已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三大病害之首,遍及全国各油菜产区且有日益严重之势,已成为油菜夺高产的重大障碍。1花期搞叶防病的机理油菜苗核病在油菜整个生育期如遇到适宜的环境,均可侵染为害,但以开花期最易发生。这是由于开花期,油菜正处于营养生长。生殖旺盛时期,叶面积大,株间荫蔽通风透光不良,加上气温回升,降雨偏多,越冬菌核的病菌子囊抱子释放和开花期吻合时间长。这些子囊泡子释放后,首先侵入花器,随后带亩花瓣谢落在叶片上引起发病;病叶萎蔫沾附在茎秆上,又引起茎杆发病,从而输导组织受损而造成减产。如果摘除油菜植株1.2米…  相似文献   

13.
陕北苹果常见真菌病害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组织分离法从陕北苹果的6种常见真菌病害的病组织中分离出了9种病原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和病原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分别为苹果黑腐皮壳菌、壳囊孢菌、苹果干腐病菌;早期落叶病菌4种:分别有褐斑病由苹果盘二孢菌引起,斑点落叶病由苹果链格孢菌引起,灰斑病和圆斑病分别由梨叶点霉菌和孤生叶点霉菌所致。另外还有引起苹果果实病害的苹果轮纹病:梨生囊孢壳菌和苹果炭疽病:围小丛壳菌。  相似文献   

14.
云南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是由鞭毛菌亚门芸苔根肿病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侵染引致的一种土壤传播病害.在云南10个地州市49个县(区)均有发生.全年均可发病,并有夏秋病重,冬春病轻的危害特点.大白菜、甘蓝全生育期均可感病,尤以苗期为烈.二叶期以前是病菌最早的侵入时期.因此,幼苗期是防治重点,培育无病壮苗是防病保苗保产的关键措施.大白菜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通过田间筛选,白菜王、星星、俄罗斯大白菜等品种较抗病;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是防治根肿病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15.
引言棉花的落蕾落铃极为普遍,随品种和环境的不同,脱落率为30~60%;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甚至可达90%以上,严重地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可见,防止和减少棉花的落蕾落铃是棉花增产的关键问题之一.棉铃的脱落,在形态、解剖上是由于果柄基部与果枝交接处离层细胞衰老、溶解和分离的缘故.影响棉铃脱落的因素很多:例如授粉受精的受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比例的失  相似文献   

16.
 在云南开远6根发病的甘蔗茎上分离到甘蔗黑腐病病原菌,鉴定了该病害的病原菌,以期为防治和控制该病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基于致病性测定,ITSI-5.8S-ITS2 rDNA序列的系统发病分析和形态学观察结果,甘蔗黑腐病是由多脂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adiposa(Butl.)Moreau)引起的,该病菌导致甘蔗黑腐病在中国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7.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细条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Xooc)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是我国南方稻区的主要病害.为了探明水稻对细条病的应答机制,我们应用双向电泳联用质谱技术,研究了水稻品种明恢63在水稻细条病病菌侵染后不同时期的全蛋白变化,并对差异蛋白进行了鉴定以及分析归类.共鉴定出17种表达上调的蛋白和10种表达下调的蛋白,这些蛋白参与了水稻对细条病侵染的信号识别及防卫应答,其中包括信号转导类蛋白、防卫相关蛋白、代谢相关蛋白和参与蛋白质合成的蛋白等.  相似文献   

18.
杨树烂皮病又名杨柳腐烂病。是杨、柳树的重要枝干病害,在我旗往往形成病害的流行造成大面积死亡,对杨、柳树种的发展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9.
一、病害的症状:病菌大多自叶片的水孔或伤口侵入,产生慢性型和急性型的典型病斑,早为人们所熟知。在易感品种上,还常常看到有中脉型病斑。近来,还发现有与螟害枯心苗相似的枯心型病株,以及病斑自叶鞘向叶片蔓延的向上型病斑,据陕西、湖南的研究证明是由病菌系统侵染为害造成,这与东南亚急性凋萎病相仿。据报道,在热带还看到一种称为失绿黄化型的病症,即当老叶还是正常绿色时,新抽出的幼叶却表现黄化失绿,或有宽的黄绿色条斑,在叶  相似文献   

20.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细条病菌物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Xooc)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是我国南方稻区的主要病害.为了探明水稻对细条病的应答机制,我们应用双向电泳联用质谱技术,研究了水稻品种明恢63在水稻细条病病菌侵染后不同时期的全蛋白变化,并对差异蛋白进行了鉴定以及分析归类.共鉴定出17种表达上调的蛋白和10种表达下调的蛋白,这些蛋白参与了水稻对细条病侵染的信号识别及防卫应答,其中包括信号转导类蛋白、防卫相关蛋白、代谢相关蛋白和参与蛋白质合成的蛋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