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水悬浮法制备玻璃纤维/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水悬浮法制备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主要优点,着重研究了用水悬浮法制备玻璃纤维增强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工艺技术和工艺配方以及用该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性能.并研究了水悬浮法制备GF/PVC复合材料的界面层设计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多层喷射共沉积法制备了6061铝合金/10%SiC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对其显微组织和拉伸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坯组织为细小、均匀的等轴晶,增强相颗粒分布均匀,基体与增强相颗粒间没有发生界面反应.增强相颗粒加速了沉淀相析出并明显缩短峰时效时间,沉积坯热挤压后经5h时效即可达到峰时效状态,此时力学性能为:σb439MPa,σ0.2409MPa,δ10.4%,E120GPa.  相似文献   

3.
通过热力学和俄歇剖面分析,对用半固态溶液搅拌法制备的SiCp/Al-Cu复合材料的界面行为及其对湿润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表明在SiCp/Al界面上发生了界面反应,界面反应的产物是MgO和MgAl2O4.  相似文献   

4.
工艺因素对SiCp/Mg复合材料中颗粒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机械搅拌法制备SiC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工艺过程进行了探索,着重研究了搅拌温度、搅拌头位置,搅拌速率以及搅拌时间等工艺因素对复合材料中SiC颗粒分散性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制备微细SiC颗粒增强Mg-3Al基复合材料的工艺方法,并获得相应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5.
研讨了铝基陶瓷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采用7075铝合金为金属基,并加入体积为20%,粒度为F-1000或F-600的SiC颗粒增强。通过塑性和断裂韧性测量以及试样断口的TEM、SEM显微观察,分析断裂显微结构的细节。研究表明,当基体从时效状态到过时效状态时,断裂模式从SiC颗粒断裂转变为SiC颗粒和基体之间出现窝状断裂。由TEM观察证实,在过时效条件下基体和SiC界面上沉淀析出新相,  相似文献   

6.
K2O·6TiO2(w)/ZA-27合金复合材料高温磨损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Squeeze-Casting工艺高制备了钛酸钾晶须增强锌铝合金复合材料,分析了K2O.6TiO2(w)ZA-27合金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特性,研究该复合材料及其体合金室温及高温磨擦摩损性能。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用电弧喷涂粉芯丝材制备硬质相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MMC)涂层的原理及发展现状,探讨了电弧喷涂MMC涂层的设计原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对高速电弧喷涂、燃烧电弧喷涂和复合超音速电弧喷涂技术制备MMC涂层作了简介。  相似文献   

8.
铸造WC/钢铁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国内外用铸造法制备的WC颗粒增强钢铁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了WC颗粒的选择,制备方法和工艺。重点分析了复合材料中增强相和基体相间的相互作用和界面问题,并讨论了优化制备工艺和提高材料性能的途径。文章指出,铸造WC钢铁基复合材料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复合材料,在工艺性和性价比上都有很大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9.
在铸造法制备 Si Cp/ Al 复合材料过程中, Si C 颗粒不可避免地在高温下与熔融铝接触,发生界面反应,其反应产物直接影响复合材料的性能。本文从界面反应的机理出发,探讨了复合材料制备工艺中的主要参数:温度与时间对界面反应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淬火和回火温度对6Cr18Mo和9Cr18Mo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最后确定了性能可满足泵阀服役条件要求的热处理工艺。上述工作为用9Cr18Mo和6Cr18Mo代替GCr15和20CrMo制造抽油泵泵阀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高强度超声处理使SiC颗粒均匀分散于铝液中,获得了组织结构良好的SiC/Al-Mg颗粒增强复合材料.讨论了超声对改善SiC颗粒与铝液之间的润湿性和实现颗粒在铝液中均匀分散的作用.结果表明,超声处理是制取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利用搅拌铸造法,将废弃玻璃颗粒加入到熔融的铝液中,制备出废弃玻璃/铝基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玻璃颗粒较均匀地分布于基体中,界面结合良好;与基体合金相比,复合材料摩损性能优于基体合金,硬度得到提高.由于玻璃颗粒存在加工裂纹,形状较尖锐,有碍于大幅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  相似文献   

13.
实验制备了纳米SiC颗粒强化AA6061基材料,并考察了其微观组织、硬度及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在20 N载荷下,强化试样的磨损率及摩擦系数均低于AA6061基体,其中0.6%SiC/AA6061复合材料的磨损率较基体降低50%.这主要是由于SiC颗粒自身良好的载荷承载能力,加之增强颗粒/基体间界面良好的结合,使SiC颗粒的添加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磨损抗力.同时,促进了富铁机械转移层的形成,降低了摩擦系数和磨损率.AA6061基体和强化材料在20 N载荷下的磨损机制均为磨粒磨损.  相似文献   

14.
6063Al/Al2O3·SiO2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阻尼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搅拌铸造法,在6063变形铝合金中添加电厂飞灰颗料,制备了飞灰含量分别为5%、10%、15%、20%的铝基飞灰复合材料.采用多功能内耗仪,利用低频扭摆法和声频衰减法对材料的低高频内耗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在测试的温度、频率范围内,较之铝基体,复合材料的阻尼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在同一频率、不同温度下,随着飞灰含量的增加和飞灰颗粒直径的减小,复合材料的内耗值有增加的趋势.另外还发现复合材料的低频内耗值要远大于其高频内耗值.在此基础上还对复合材料的内耗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该复合材料的内耗机制主要有本征内耗、位错内耗的界面内耗,而在较高温度下主要是界面内耗机制.  相似文献   

15.
石墨(碳)纤维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界面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石墨(碳)纤维镁基复合材料(Gr(C)/Mg)的发展情况,以典型的Gr(C)/Mg复合材料(ZM5镁合金)为例,对影响Gr(C)/Mg复合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界面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进一步探究增强相和镁基体的界面反应、界面状态和界面的结合过程,将是镁基复合材料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6.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结合非晶晶化法制备了不同体积分数的TiC/TiB2颗粒增强的超细晶钛基复合材料.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万能材料试验机等实验手段,对合成的超细晶钛基复合材料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外加TiC/TiB2颗粒的增加,钛基复合材料试样的致密度逐渐降低.TiC颗粒与基体不发生反应,而TiB2颗粒的加入改变了TiB2颗粒与基体界面的组织形貌,但对远离界面处的基体组织形貌没有影响,其组织均由-Ti(Nb)相和(Cu,Ni)-Ti2相组成,且-Ti(Nb)相连续分布.同时,TiC颗粒的增强效果优于TiB2颗粒,35vol.%(体积分数)TiC颗粒增强的复合材料试样的断裂强度最高,达2209MPa.  相似文献   

17.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弹性模量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SiCp/6066A1复合材料为例,计算和分析了界面性能参数(界面/基体模量比、界面泊松比和界面体积含量)及细观结构参数(颗粒形状、排列方式和尺寸变化方式)对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弹性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分性能与界面性能对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影响显著,细观结构的影响不明显,在工程应用中可以忽略细观结构的影响.在保证复合材料延伸率的前提下,最有效增加复合材料弹性模量的途径是改善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情况.当界面模量为基体模量的20%~30%时即可获得满意的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18.
采用熔铸法制备了石墨-铝硅复合材料。金相显微镜测试结果表明,用这种方法能将裸体石墨均匀地分布到铝-硅合金中;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石墨-铝硅复合材料的常温抗拉强度略低于铝硅合金基材,但高温抗拉强度高于基材;热膨胀系数、磨损量都小于基体材料。通过研究还发现,GMC-3复合材料在300℃时的强度高于在200℃时的强度,并具有较高的延伸率,是制造内燃机活塞的较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9.
Electron microscopy, including bright field imaging, dark field imaging, high resolution imaging, (SAD) and (EDX),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facial microstructure of silicon carbide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 It is found that SiC / SiC has well-defined interface layer between fibers and matrix, consisting primary of graphite crystallites. The interface of SiC / Pyrex displays a very poor bonding. For SiC / JG6 it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the interface region from fiber and matrix in TEM im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