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三峡——华东直流输电工程的投入运行,直流高压输电正在成为我国今后长距离、跨区域输电的主要方式.本文简要介绍了输电技术的发展概况,重点讨论了直流高压输电系统的结构、直流输电的优点及其发展前景等。  相似文献   

2.
郎华 《科技资讯》2013,(4):154-154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力事业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高压输电网络的建设与应用,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与此同时,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相关问题也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系统的稳定性,其不仅直接影响着高压输电系统的运行效率,同时对于工业生产用电以及实际的用电工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就主要针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稳定性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王志宏  段亚楠 《科技信息》2012,(18):128-130
本文介绍了直流输电技术在电力系统联网应用中的必要性,直流输电系统的结构,直流控制保护技术以及直流输电的特点和应用发展方向;同时认为直流输电技术是新能源发电并网的最佳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4.
直流输电接地极特性理论分析及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分析了高压直流输电接地极的特性,在基本电磁场的理论观点及其假设的基础上,阐述直流接地极的模型建立和电流场分析,并进行了接地电阻,电位分布和温度分布等计算。  相似文献   

5.
朱秀锦 《工程与建设》2022,(6):1581-1583
当前,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在电力工程实际生产运行中仍存在着无法实现对输出电压的稳态控制、抗干扰能力低等不足。为解决此方面不足,以某电力工程项目为例,设计针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继电保护技术。阐述此项工作在实施中面临的挑战,提出建立继电保护机制、保护设备选型优化、保护设备布置方式等措施。通过此种方式,设计一种全新的继电保护技术,并通过对比实验证明,新的继电保护技术能够将输电线路的电压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并且保护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能够确保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与整个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6.
崔艳敏 《科技信息》2012,(34):445-446
直流输电工程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优势,是实现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综合效益。同时直流输电工程技术先进、投资大,是电网设计的高端市场。电力勘测设计企业要想在直流设计市场中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就必须重视并提高项目设计管理的水平。本文作者依据自身在多个直流输电设计项目中的管理经验,谈谈对直流输电设计项目管理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基于复转矩系数法与特征根法,对交直流(AC/DC)并联系统的次同步振荡(SSO)阻尼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逆变侧交流系统的强度以及逆变站控制方式对SSO阻尼有显著的影响.运用H∞鲁棒控制理论设计了直流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SSDC),把逆变侧交流短路阻抗变化、逆变站控制方式的改变以及系统运行条件变化所引起的系统模型幅频特性的差异,看作系统模型的不确定性,把控制器的设计归结为H∞鲁棒控制理论中混合灵敏度问题的求解.特征根分析与仿真表明,SSDC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8.
高压直流输电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目前研究交、直流混合电网交直流系统相互作用时在直流建模上存在的模型过度简化及模型选用不恰当的问题;分析了稳定性研究中直流建模的一般方法,指出了简单模型、响应模型和详细模型的基本特征,分析了3种模型的优缺点和适应性.从换相失败的基本机理出发,探讨了引起换相失败的各个因素与换相失败之间的关系.最后在Matlab的Simulink环境中,以一个典型的双桥12脉冲直流系统为例,对交、直流侧发生故障及清除过程进行仿真,得到了详细模型的动态响应曲线.  相似文献   

9.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现状及发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VDC(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HVDC的特点及其发展应用情况,我国HVDC工程建设的国产化情况,HVDC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做出了概述。  相似文献   

10.
应用结构矩阵法建立了双桥换流站学的数学模型,为提高计算精度,提出以余弦外推公式预报换相电压,以抛物线拟合阀电流以判断阀的截止时刻,采取变步长与定步长相结合的方法来简化处理因阀通断造成的间断点,还讨论了交直流电网的接口问题,算例表明本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为了满足汽车生产的需要,用一块通用的集成控制芯片SG2525作为DC-DC变换器基本电路中功率MOS开关管的驱动电路,研制出了电路简单、性能卓越且便于集成在一块半导体芯片上的直流马达驱动器。这种驱动器不但具有功率密度高、效率高、结构简易、价廉等优点,还具有很高的电压、转速稳定度,同时还有对过流和过压快速响应的保护功能,能有效防止过流或过压对直流以马克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通过隔离双向直流-直流(direct current-direct current,DC-DC)换流器互联多直流微电网,不仅能实现子微网间有效电气隔离及故障隔离,还可灵活控制互联功率.为提升基于隔离双向DC-DC换流器互联直流微电网集群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一种一致性协调式控制策略,使得整个集群形成一有机整体.无论哪...  相似文献   

13.
史琳芸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9):4786-4789,4796
针对外置式大功率AC/DC电源的待机功耗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全新的单端反激式功率叠加DC/DC变换器的设计方案。详细介绍了单端反激式功率叠加DC/D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对其主要的器件进行设计和参数的计算,并给出了电路和相关波形。应用结果表明,该变换器可用于大功率场所,功率密度高、稳定性好、变换效率高,维护方便。  相似文献   

14.
直流微电网是未来智能配用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节能减排和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DC-DC变换器是解决直流微网、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等接入主电网的重要技术基础.分析了储能型非隔离双向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和数学模型,总结了5种DC-DC变换器的技术特点以及在直流微网中的应用,最后对直流微网的发展趋势和技术难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针对有非最小相位特性的二阶DC/DC(直流/直流)变换器平均值模型的特性,以Buck-Boost变换器为典型例子,提出了一个非线性反馈做内环控制器,控制其电感电流;用RBF(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作为自适应机构,提出了一个神经网络鲁棒控制器作为电压外环控制器,控制其输出电压.证明了系统跟踪误差和神经网络权值的有界性.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控制器对于系统参数的不确定性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并具有很好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16.
高频PWM DC/DC 转换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设计了一种基于2.5μm 40V双极工艺的高频低功耗的PWM升压型DC/DC转换芯片.采用了恒定频率、电流模式的控制结构以提供优秀的电源和负载稳压.同时内部的电流监视电路可以保护功率开关以及连接到芯片上的外部元件.通过对开关脉冲宽度的调节,加快了升压速度,减小了稳压状态的输出纹波,提高了转换效率.仿真结果表明,在2.7~12.0V的输入电压范围内,芯片的开关频率为1.2MHz,开关电流限制值为1.2A,转换效率可达85%以上.使用很小体积的外围元件就可获得满意的输出纹波,在很小的电路板面积上产生大电流输出,降低了电路尺寸和成本.  相似文献   

17.
隔离型双向DC/DC变换器是电力电子变压器(PET)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好坏将显著影响整个PET的功能.大功率隔离型双向DC/DC变换器多采用模块化串并联的方式实现.设计过程中存在控制复杂、研发周期长、测试困难等问题.本文基于RT-LAB搭建了包含模块化隔离型双向DC/DC变换器实际物理装置的半实物仿真平台,利用RT-LAB的控制功能及在线参数调试等特点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实现了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型DC/DC变换器均压均流控制策略.结果表明:该半实物仿真平台是研究模块化DC/DC变换器系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电源管理模块.该模块可以针对锂电池的宽电压输入进行DC/DC转换,采用同步降压一升压转换结构,实现额定电压输出.分析节点不同模块的工作特性,采用不同的微功耗同步降压-升压DC/DC转换器进行设计,并给出了具体的元器件选型方案.经实验测试和实际应用,该模块的转换效率可达85%以上,有效地提高电池的使用效率和节点能量利用率.特别是该模块符合便携式设备的需要,利于该模块与其他产品的结合,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扩展性.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软开关直流变换器原理的基础上,采用混合式模糊PID控制方法对直流变换器的输出电压进行闭环控制。通过实验对经典积分分离PI和混合式模糊PID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证明,混合式模糊PID控制具有较好的动静态性能。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启动逆变器供电蓄电池电压较低的问题,采用DC/DC反极性斩波电路来实现升压,不仅利于电压的调节,还有效减少了蓄电池的数量.在此基础上,再采用空间矢量脉冲宽度(SVPWM)控制策略来实现逆变,减少了谐波并且提高了能量转化的效率;把空间矢量分解到α、β轴平面直角坐标系,利用矩阵计算出各矢量的作用时间,简化了其求解问题;采用1Ms320LF2407作为控制CPU保证了系统实时性,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