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世纪初,从19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萌动的宪政意识,迅速发展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并与当时国内的宪政运动互为表里。关于立宪思潮,清末思想界对其作了多方探讨,包括:立宪政治与中国政治发展的关系;立宪政治诸要素如国会、宪法等;实行宪政的程序步骤。立宪思潮在20世纪的中国颇有影响:立宪政治是对专制政治的否定和批判;立宪思想是近代中国在学习西方道路上的又一次跨越;立克思潮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推进着近代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各国在实施宪政过程中都曾面临过三对主要的矛盾:传统与现代、移植与改造、外来与本土,且集中反映在国家制度引进、思想认识、政策制定三个层面上.整合权威资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遵循近代化国家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利用权威实现宪政,才能使国家进入近代化的正确轨道.分析中日两国立宪运动,说明君主和统治阶层对近代化国家发展的阶段性规律的认识程度直接决定了上述矛盾是否解决以及本国近代化是否会出现反复,强调遵循近代化国家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利用权威,对后发外生型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晚清宪政与40年代国民党宪政这两次失败的宪政改革具有许多相似之处:都由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促成改革的启动;严重的民族危机成为改革的直接原因;都有国内多种利益集团向改革提出挑战。两次宪政改革都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曲折性,都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而且两次宪政改革的统治阶层都是既保守又无能。  相似文献   

4.
官制改革是清末立宪的重大基础性和首要性工作。在内外交困时刻,清末统治者初步接受西方宪政理念,运用权力分立学说,改进中央政治体制,颁布宪法大纲,建立责任内阁,成立临时议会性质的资政院和谘议局,实现制度层面的司法独立。彻底打破了传统的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格局。辛亥革命爆发,改革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还是可以开展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从法律文化的视角重估清末宪政运动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并进一步论证持续十余年之久的清末法制改革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顽固的文化抵抗意识与传统的法律价值基础所建构的宪政思想体系使得清末宪政运动诉讼法律工具主义的逻辑,而缺乏一以贯之的对法律最终价值的关怀。这种宪政思想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宪政制度设计实现从传统到现代化的创新,并长期影响着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使其滞留在政党国家而非法理国家的形式达成上。通过揭示清末宪法地位的边缘化实质和宪政挫折的秘密,我们既看到了其具有的独特价值,也更易领会其后中国宪政建设的希望和困难所在。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清末数学教科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影响:(1)同文馆使用的教科书从传统教科书、翻译到自编创新的经过;(2)外国兴办的学堂使用"学校教科书委员会"编译的教科书及一些英文原版教科书;(3)《笔算数学》的传入及其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宪政主义和民主主义两大政治理论具有共同的逻辑起点——人的尊严和自由权利。为了捍卫它,民主理论高扬人民大众的智慧和道德从而求助于多数决定规则;而宪政理论既不敢盲目信奉个人的德行,也不敢完全相信多数决定规贝Ⅱ,从而主张用基本宪政价值与事前制定的公共规则来限制政府行为。它们内在的融通性和各自的局限性,促使它们协同作战从而构建了人类迄今较理想的政制,即法治模式下的宪政民主制。  相似文献   

8.
宪政建设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与社会演进型,中国采用政府主导型的宪政建设模式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其基本特点是:动力充足性、发展赶超性和成本低廉性。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不足:可能导致宪政建设的内在基础危机和制度支撑匮乏,宪政建设的结果可能是一种高度的有限宪政制度。从这种宪政建设模式中得到的启示是:分阶段建设、渐进发展道路和过渡性。  相似文献   

9.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始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因设立科目,考试以举士,所以称为“科举”。明代与清代,科举相沿袭,均以乡试考中者为举人,举人经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殿试赐进士出身者为进士。贵州科举起于宋而兴于明,清代又胜于明代。晚清时期,贵州科举异军突起,表现出后来居上的态势,全国士林学界为之瞩目。  相似文献   

10.
清末,广西掀起一场禁绝鸦片烟毒的运动。由于鸦片烟税是广西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又因鸦片的利益与各方关系密切,在禁毒的方式与时间期限上,广西行政当局与广西立法机关因意见相左,由此而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晚清政治的急剧动荡,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晚清文化领域也经历一段前所未有的中西文化的抗争。尽管其中难免存在片面的、孤立的倾向,但整个过程仍然是一个向上的、发展的,日益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