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道德建设的作用,这种道德建设的作用即德治是法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德治对法治文明,突出了它的精神上的功能.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来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德治和法治,作为两种最基本最通用的治国方略。要从理论上考察二者的互动,必须深入剖析德治-法治互动的历史经验及其机理,必须在历史与现实的深入思考中对道德和法律的互动达成共识。本文通过考察中国古代和西方德治与法治互动的思想,提出必须密切关注德治与法治的差异和冲突,并高度重视德治和法治的重叠和融合,积极促进德治与法治的互动。  相似文献   

3.
周宁宁 《科技信息》2006,(12):242-243
保护环境既需要法治,又需要德治。积极推进环境法治,才能切实保障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深入贯彻环境德治的重要思想,才能加强环境建设。环境法治与环境德治并举,全面、充分、深入地认识和领会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重要思想,坚持环境法治建设与环境道德建设的同步发展,必能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必能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文明的中国。  相似文献   

4.
王冬梅 《科技信息》2011,(21):I0405-I0406
纯粹的法治是有缺陷的,只有法治与德治的完美结合才能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对道德与法律的学理含义及二者关系的阐述,提出了法治与德治互动结合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指出法治和德治作为治国方略中的二个子系统,法治是治国的基本方略,德治能够有效降低法治的成本,二者优势互补,具有密切的关系。认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时要注意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妥善谨慎地处理道德法律化问题,使法律的正义、秩序、人权等价值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6.
法治和人治的争论由来已久,古代西方和中国对法治和人治都有各自的论述,他们之间有许多相同的理念,也有许多差别,比较中西方关于法治与人治的思想,得出法治内含的平等、正义、自由等社会价值。通过分析法治与人治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吸取其法治精华成分,借鉴人治中的“德治”思想,通过当下发生的几起引人深思的案例,分析德治发展的社会基础,以及对现代中国法治进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 2 0 0 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 ,要把“德治”和“法治”结合起来 ,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相结合 ,增强中国公民的法治观念 ,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 ,是入世对我们提出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一 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良法”是法治的基础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指出 :“法治应包含两层含义 :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 ,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从公民的角度看 ,首先应当是符合公共道德原则的法律 ,即良法。否则 ,无论形式上…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思想的新发展,对于建设一个民主、富强和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文章在分析、论证法律和道德在内容上相互吸收,在功能上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基础上,阐述了法治和德治的结合是当前中国现实的需要,并对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途径作了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生管理并不是仅仅依靠制度的完善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学生道德现状的,指出要使现代的高校学生管理行之有效,在法治-制度管理不断完善的同时,应该加强德治一人格管理,提出重建校园德治秩序。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与德治进行了具体分析后,作者指出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借鉴,汲取其中的精华,与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校园文化氛围控制等方面的结合是进行校园德治秩序重建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法治可以理解为宏观的治国方略,理性的办事原则,民主的法制模式,文明的法律精神和理想的社会状态。德治是指治理国家应以道德教化的主要手段,并要求治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今天的法治与德治结合是一个完整的治国方略,与传统的结合有所不同,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律与道德这两个社会规范互补的需要。在实施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上,要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和与之配套的思想道德体系,严格执法,惩恶扬善,确保德治和法治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德治与法治本源于西周时期的礼治,至春秋战国时期,逐渐从礼治中分离出来,成为两种不同的治国手段.儒家虽重"德治",但也承认"法治"的重要作用;而法家虽特重"法治",然亦不排斥"德治".  相似文献   

12.
皋陶是我国上古时期与尧、舜、禹并列被后人誉为“上古四圣”之一的历史人物,也被后人尊为我国“司法鼻祖”、“德治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梳理和分析了皋陶的法治思想和德治思想。  相似文献   

13.
儒家法治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法治思想的主流。儒家法治思想博大精深,主张德主刑辅,以礼率法,至今对台湾法治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我们应大力倡导儒学,拓展中华文化,促进台湾民主法治进程,实现两岸和谐共荣。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并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论体系,为推动法治建设进程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甚至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令人心痛的不和谐的现象,为此从这些不和谐的现象入手,即“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传统观念与‘习非成是’的习惯、立法滞后的制约、有法不依与执法不力、司法腐败”等方面,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前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面临的重大困难和严峻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的“五大”对策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张华 《晋中学院学报》2007,24(1):108-111
西方法治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良法之治”“形式法治”“实质法治”三个阶段。中国的法治建设应走实质法治的道路,但需要通过完善一系列形式性的法律制度来推动。  相似文献   

16.
维护裁判客观性是站在司法的克制立场上说的,这与转型中国的法治具有相当程度的默契。维护裁判的客观性,就是在微观层面巩固法治;捍卫裁判客观性,不仅是在维护法治的形式价值,更是在体现法治的实体价值。裁判客观性是自治型法治的题中之义,形式主义理性建构起来的法治就需要司法裁判的客观性来维持。在形式法治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超前追求实质法治,可能带来法治的倒退。在转型中国语境之下,裁判客观性具有巨大的法治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德治国与大学德育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是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前提和我国当前社会道德建设急需加强的背景下提出的。法治与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一个靠国家强有力机器的强制和威严,一个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殊途同归,其目的都要要达到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对于一个正常社会的健康运行,各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德育是“以德治国”的基础性工作,要实现“以德治国”,首先得“以德育人”。为了落实“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大学必须强化德育意识,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完成国家赋予大学的德育使命。  相似文献   

18.
法律修辞方法是指综合运用各种法律方法,在谋篇布局的基础上,以寻找言说关键词进行说服的思维活动。由于法律修辞方法主要是“把法律作为修辞”以此进行说服,因而法治意识形态的属性比较明显。只要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把法律作为修辞”,那么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法律就有了话语权。然而,由于法律修辞方法以说服、信服为目标,因而不能刚性地依据逻辑的推论,或片面地以权力进行压服。法律修辞方法所寻求的,是以形式法治为主,并附之以实质法治的方法;旨在思维的形式和实质两个层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与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比较,目前进行的法治意识形态建构,主要是矫正片面的权力思维或实质主义思维的弊端,理顺实质法治与形式法治的关系。在权力政治言辞过剩的情况下,倡导“把法律作为修辞”的说服方法。这对法治意识形态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前苏联社会主义实质上是人治社会主义,苏联解体是人治社会主义的必然结局.苏联解体给予我们的最大的启迪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键在于普遍而坚定的法律信仰和与时俱进的改革策略.应当把法律信仰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首要任务,迅速实现改革中心的转移,将我国改革的重心从经济体制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并在改革方向、改革策略以及改革手段上做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