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绒螯蟹主要有新绒螯蟹属(Neoeriocheir)和绒螯蟹属(Eriocheir)两个有效属,新绒螯蟹属仅有狭颚绒螯蟹(N.leptognatha)一个有效种,绒螯蟹属有直额绒螯蟹(E.recta)和日本绒螯蟹(E.japonica)两个有效种,日本绒螯蟹有日本绒螯蟹指名亚种,日本绒螯蟹中华亚种和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3个不同的地理亚种.分布在我国大陆的是日本绒螯蟹中华亚种和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中华绒螯蟹在我国大陆被按水系分成南方组与北方组,组内水系间为同种不同地理种群.利用RAPD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鉴别出中华绒螯蟹的中华亚种和合浦亚种,各种群间的鉴别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华绒螯蟹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3.
中华绒螯蟹呼吸系统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组织学和Feulgen、Unna-Brachet等9种组化方法,分析了鳃中部分物质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Feulgen阳性反应只限于各类细胞核中,质中普通含有RNA;整个系统HgBPB反应呈阳性;PAS反应示R细胞含糖元,其余呈PAS阳性的均为中性或酸性粘多糖,且多与蛋白质形成结合物。本文还对鳃的多种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对中华绒螯蟹在黑龙江省醅地区进行幼蟹养殖的试验,探索其饲育可能性及其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5.
本文扼要地介绍了在温州市郊区,通过简易的培育池。培育中华绒螯蟹天然蟹苗获得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线粒体COI基因片段的序列比较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相应引物PCR扩增了黄河口中华绒螯蟹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基因(COI)片段,PCR产物经T载体连接之后进行了克隆、测序,得到709bp的碱基序列,其A,T,G,C含量分别为34.41%,27.93%,20.03%和17.63%。并比较它与珠江流域中华绒螯蟹COI序列和日本绒螯蟹COI序列的差异,发现黄河口中华绒螯蟹与珠江 流域中华绒螯蟹COI序列完全相同,而与日本绒螯蟹差异非常明显,709或658(不计引物)位点中核苷酸差异数为32,核苷酸差异率为4.51%或4.86%(不计引物),其中25个位点为转换,7个位点为颠换。作者倾向于支持存在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或它们为同一种的两个地理亚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中华绒螯蟹基因组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近年来中华绒螯蟹基因组研究的进展情况,现已对13种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概念性翻译获得了8种蛋白质(或其亚基)的氨基酸序列,还对中华绒螯蟹的微卫星序列和序列表达标签开展了初步研究,总体上,中华绒螯蟹基因组研究较薄弱,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应加强中华绒螯蟹基因组的广泛深入研究,重点突破一些重要功能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为中华绒螯蟹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该课题在亲蟹越冬、规模化繁早苗、大棚控温培育幼蟹和当年养成商品蟹等配套技术方面均有创新,对河蟹养殖产业化的稳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1996~1998年累计推广面积86.8万亩,产量17931t,创利9.821亿元,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技术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除草剂莠去津对中华绒螯蟹蜕皮激素分泌的影响,利用不同质量浓度(0.001,0.01,0.1,1mg/L)的莠去津对中华绒螯蟹进行染毒处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分析其对中华绒螯蟹血清蜕皮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质量浓度(0.001,0.01mg/L)以及高质量浓度(1mg/L)莠去津暴露后,中华绒螯蟹血清中蜕皮激素含量相较对照组无显著变化,而中间质量浓度0.1mg/L的蜕皮激素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该质量浓度下中华绒螯蟹的蜕皮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华绒螯蟹大颚器官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透射电镜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大颚器官(M0)的超微结构及眼柄切除后MO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中华绒螯蟹具大颚器官一对,位于大颚正后方大颚腱的基部。MO由许多细胞团组成,细胞团向广布血淋巴通道和血淋巴窦。细胞核内密集的异染色体聚集在核质的外缘,细胞质内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无颗粒内质网及大量形状各异的线粒体。与血淋巴通道相连的细胞膜,呈现不同程度的内陷和皱褶。眼柄切除后,MO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蜕皮抑制激素(molt-inhibiting-hormone,MIH)的表达分泌特征,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了表达载体pET-30a-MIH,并制备了MIH的兔抗多克隆抗体.制备出的多克隆抗体用于MIH在中华绒螯蟹视上神经节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眼柄视上神经节分泌细胞中细胞类型1,2,3,4都参与了MIH的分泌,窦腺也呈现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河蟹性早熟原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多年调查与设点试验的基础上,本文对河蟹性早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研讨.结果表明:河蟹性早熟是环境因素、内在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1999年 6月从江苏省启东市某水产养殖场患病濒死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分离出 3株致病菌 .经回感试验证实了菌株在 2 4小时内对健康蟹的致死率分别为 10 0 %、75 %和 6 0 % ,回感温度升高可导致死亡时间缩短 .经细菌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 ,分别定名为ES 1、ES 2和ES 3菌株 .3株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在 35℃ ,pH8,NaCl浓度 0~ 1% .  相似文献   

14.
取纯化病毒人工感染的中华绒鳌蟹(Erioeheir sinensis)组织进行超薄切片,用电镜观察呼肠孤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蟹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该病毒能感染中华绒螯蟹的肠、肝胰腺、心脏等多种组织.在感染组织的细胞质中可观察到55nm的无囊膜球状病毒,但观察不到病毒包涵体.随着病毒的增殖复制,可观察到细胞核中染色质凝结、电子密度增高,线粒体组织结构严重破坏、内脊消失,粗面内质网异常发达。溶酶体大量出现等明显的细胞病变.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在小网箱中设置蜂窝状蟹巢做隐蔽物,进行人工蟹种立体分隔饲养。结果表明,经6个月饲养12kg蟹种达到53.2kg。小网箱养蟹是一项养殖成蟹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利用离子载体A23187诱导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精子产生顶体反应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从雌性中华绒螫蟹纳精囊中获得的精子,在pH值为6.0,CaCl2浓度为0.2%的人工海水中,用离子载体A23187(40μg/mL)诱导70min,可以得到最大的精子顶体反应率(72%).在此基础上用光镜观察了顶体反应过程中精子显微结构的变化,并采用天然海水配制的台盼蓝染色液和曙红B染色液对中华绒螯蟹精子的形态进行观察,确定中华绒螫蟹精子的顶体反应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辐射臂收缩,头帽鼓起;第二阶段为顶体囊外翻;第三阶段为顶体管前伸;第四阶段为顶体丝形成.  相似文献   

17.
中华绒螯蟹土池生态育苗高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中华绒螯蟹土池生态育苗高产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研讨,结果表明:清池防漏、合理孵幼、调控水质、精心喂养、分级淡化是获取育苗高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颤抖病给中华绒螯蟹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酚氧化酶原系统是甲壳动物最主要的体液免疫系统,当外源微生物侵入体内时,它发挥最基本的免疫防御作用来抵抗感染.酚氧化酶原系统的变化是蟹类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prophenoloxidase和peroxinectin是酚氧化酶原系统中两个重要的体液免疫分子.实验从分子和蛋白两个水平研究了中华绒螯蟹酚氧化酶原系统与颤抖病的关系,建立了一种新的通过测定酚氧化酶原系统活性来判断蟹体质状况的方法.在分子水平上,中华绒螯蟹体液免疫分子prophenoloxidase和peroxinectin的部分基因序列被克隆和测序,并检测出这两种分子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与颤抖病的感染程度呈正相关,患病组蟹mRNA的表达水平远高于正常组;在蛋白水平上,酚氧化酶的活性被测定,在正常情况下,蟹体内酚氧化酶活性处于低水平状态,当被感染颤抖病后,酚氧化酶活性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这些结果提示了酚氧化酶原系统在抗颤抖病感染时起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预防和治疗颤抖病的新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肝小管的上皮细胞壁由E细胞(胚细胞)、F细胞(纤维细胞)、R细胞(吸收细胞)和B细胞(分泌细胞)4种细胞组成.二次卵巢发育时肝小管的主要结构特征为:在肝小管中部,几乎都是由R细胞和B细胞组成,表现为肝胰腺活跃的组织特征,R细胞贮存了丰富的脂肪,成熟B细胞转运泡释放入管腔.肝小管管壁细胞纵切面长柱状,横切面多边形,管腔四角星状或三角星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