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变压器在线监测用的新型油气分离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分子油气分离膜已广泛应用于变压器在线监测仪中,但这些膜的气体渗透率比较低,导致在线监测仪的响应时间和测量准确度不能令人满意。该文运用自由体积理论分析了膜油气分离的机理,研究了一种新型的油气分离膜——M 40。设计了油气分离试验平台。该平台由油箱、温控器、色谱分析仪等组成。在此平台上将M 40与聚四氟乙烯、F 46、GP 100等3种膜做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M 40膜的渗透率远远超过了其他的膜,可以在12 h内实现H2、CH4、C2H6、C2H4、C2H2、CO、CO2七种变压器故障特征气体的油气分离。M 40膜能够满足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在线监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实现了适用于110kV高压互感器的油气分离装置。用高分子膜进行了高压互感器油中溶解气体透气特性的大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高分子膜能将油中溶解气体分离。由于互感器结构的限制,安装部位是油不流动的区域,因此安装在互感器的气敏传感器要比安装在变压器的传感器灵敏度提高10倍。监测装置的成本将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3.
氩离子束溅射沉积PTFE高分子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氩离子束溅射聚四氟乙烯靶材,在黄铜上沉积聚四氟乙烯薄膜,用XPS和IRS分析方法确定了聚四氟乙烯高分子膜的存在,并依据沉积膜形成过程对沉积膜与靶材在IRS谱图上的差异给予了解释,结果表明,这种溅射沉积方法形成高分子薄膜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膜科学的发展,高分子分离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对高分子分离膜的分离原理、分类、用途及膜分离材料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5.
将分子复制法应用于功能性高分子膜的制备中,以1,3-二甲基黄嘌呤(茶碱,THO)为模板分子,含有成膜骨干残基和功能残基的丙烯腈-丙烯酸的共聚物为膜材料,用相转化沉淀法制备了具有THO分子识别功能的高分子膜,FT-IR及NMR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高分子膜中,THO模板分子和膜中的丙烯酸功能残基存在着氢键键合作用。大量的极性醋酸水溶液可抽出膜中的模板分子。THO溶液和与模板分子具有相似结构的1,3,7-三甲基黄嘌呤(咖啡因,CAF)溶液的基质透过实验结果:进入膜结构中THO分子的量远大于CAF分子,这表明制备的高分子膜具有THO分子识别功能。实验结果还表明:进入膜结构中THO分子的量与相转化沉淀法制膜时乔膜液中模板分子的添加量成正比。  相似文献   

6.
利用真空压力法和体积法对高分子薄膜的透气性能进行了比较.得出真空压力法适用于多种透气量的高分子薄膜的透气性能测定,体积法测试范围大,对大透气量的膜及复合膜、多孔膜测试结果比较准确.对膜材料的性能测试及选择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温度和pH值响应型高分子智能膜在物质分离、控制释放等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温度和pH值响应型高分子智能膜的制备方法和应用现状,阐述了非极性和自支撑温度和pH值响应型高分子智能膜的构筑方法、构效关系及响应机制,展望了对温度和pH值响应型高分子智能膜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介绍了铝材在高分子浸塑液中浸渍前的化学处理及其与浸塑膜之间的结合牢度。经各种颜色的高分子浸塑液浸渍过的阳极氧化铝膜,具有诱人的装饰效果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放电条件下利用离子束溅射法制备了聚酯膜基底上的氟碳高分子膜,用光电子能谱法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研究发现,该条件下制备的氟碳高分子由-CF3,-CF2,-CF和-C-两个基团组成,随着施加能量的增大,富氟组分增加导致氟碳比增加,但在较高能量下这种变化趋缓,氟碳高分子在这种能量变化中逐渐向直链、饱和,较小分子量的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徐又一是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材料研究所副所长。徐又一从事高分子物理研究近40年来,坚持科学、严谨、求实、创新的理念,在高分子分离膜材料与膜分离技术、高分子光电材料等方面,破解了一个个神奇的“密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期间徐又一共发表论文213篇;主编或参编《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高分子膜材料》等著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我国高分子物理及高分子功能膜材料研究方面的专家。  相似文献   

11.
日本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群岛国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陆地75%是山地丘陵,自然灾害较多。日本为了优化利用国土,把植树造林作为国土整治的基本国策,综合发展林业,森林覆盖率达68%,成为世界上林业发达国家。日本在森林调查、森林规划、造林、育林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大连的造林环境和日本相(?),但是大连林业还很落后,为了恢复和保护生态平衡,整治国土,应借鉴日本发展林业的经验。查清森林资源现状、林况、地况,制定林业规划并保证实施;调整林业结构,建立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法造林、育林,精选良种,精心抚育,科学营林,以林养林;重视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加快大连林业建设的步伐,造福子孙后代。  相似文献   

12.
透过规训之镜中的身体压制,启蒙之境中的精神诱导,消费之境中的符号狂欢,教育折射出自身的工具性价值。在教育的历史镜像中,人的发展寻据由内在性向外在性,由个体性向群体性演变的精神进路。人沦为他者,教育化为镜像,两者均无法回归实存。在人与教育的异变背后是理性错位的现实。我们需要对理性保持批判性的审慎,并重估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图集的统一协调,对图集质量有很大影响。本文是作者在编制北京市农业区划地图集的实践基础上,根据地图信息传输论的观点,对农业区划地图集的统一协调的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探讨。试图总结编制这类图集的统一协调模式,以供读者编图时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电力系统安全域方法研究述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简明地综述了天津大学关于电力系统安全域方法学研究的成果.首先给出了电力系统安全域研究的推动力以及各种安全域的定义和概念.进而给出了3种实用的安全域,分别是:事故前系统注入功率空间上保证暂态稳定的实用动态安全域(PDSR)、割集功率空间上保证静态电压稳定的安全域(CVSR)和注入功率空间上保证不出现Hopf分岔的实用小扰动稳定安全域.它们是基于如下事实提出的:在工程关心的范围内,其稳定边界可用一个或少数几个超平面近似描述.这种形式的数学描述具有如下优点:便于开发计算安全域的快速方法,便于实现安全域的可视化,大大降低了计及节电注入功率不确定性时电力系统概率安全性评估的计算量,同时可使一大类电力系统最优化问题中稳定约束处理难的问题变得十分简易.基于PDSR和CVSR的研究成果,天津大学已成功地开发了综合安全域的可视化系统和电力系统概率安全监视系统,并在基于安全域的电力系统优化潮流、安全性综合控制、风险评估与优化、以及安全性定价等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既有高职学生自身素质的原因,也有教育教学方法的原因。由于高职学生的特点,要求教学中不断调整教法、重组知识模块,吸引学生,使之参与课堂建设;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深化对人生、对社会、对职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广州番禺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神经网络的方法,对沿海城市广州市番禺的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广州番禺建筑用地面积从1979年的2.43%增长到1990年的10.03%,2000年的29.94%,2006年的37.82%;水田的面积从1979年的42.92%增长到1990年的49.19%减少到2000年的22.70%,2006年的17.97%,由水田为模地变成了建筑用地为模地。利用信息熵的方法得到各种湿地类型的生态效应值:1979年各种湿类型的生态效应值都小于2.2,属于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良好区,从1990年到2000年的湿地生态环境质量发生了分异,其生态效应值在2.2-3之间是相对较好区,在3-3.8之间是相对一般区,大于3.8是相对较差区;在2006年,模地由水田变为建筑用地后,湿地生态效应值都小于2.2。利用BP神经网络的方法预测2011年和2016年的各种湿地类型的生态效应值,只有近海岸湿地类型的生态效应值在3~3.8之间,其余的都小于2.2。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史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讨论了科学史四种可能的意义和用处:为科学服务、为现实服务、为素质教育服务、为学术而学术。  相似文献   

18.
1949~1957年春,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采取的是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但从政策实施的过程来看,它经历了三个侧重点略有不同的阶段:即从争取、团结为主,教育、改造为辅的阶段到改造、教育为主,争取、团结为辅的阶段,再到团结和使用为主,改造和教育为辅的阶段。其间的曲折而复杂的政策演变历程,折射出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政策中国化的曲折进程。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结合本身条件自觉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为此,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一定的技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行锻炼。本文从培养学生认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三方面,论述掌握人体生长、发育和体育锻炼的基本规律,对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在修辞手段应用上呈现出许多独到的修辞特点。注重句子的造设和词语的选择使网络流行语极富于情感性,生动形象,传播广泛。修辞手段运用谐音、借代、讽刺等辞格为重点,追求积极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