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本文以花背蟾蜍的胚胎(19~25期)为材料,采用放射自显影技术,以~3H—氨基葡糖标记氨基多糖,并用链霉菌透明质酸酶和睾丸透明质酸酶处理作对照,在光镜水平上研究了透明质酸在角膜早期形态发生中合成变化。结果表明:透时质酸的产生及消除与角膜的形成及分化有相应的关系,在内角膜基质原基开始形成的第20期,即间充质细胞向预定角膜上皮与晶状体之间迁移之际,透明质酸的合成量达到最高水平,此后透明质酸的合成量逐渐减少到最低水平,这相应于角膜上皮开始变薄、透明及分化。本文就透明质酸在角膜早期形态发生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3.
花背蟾蜍角膜的发育和诱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花背蟾蜍的胚胎和变态期蝌蚪为材料,采用光镜、电镜、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放射自显曩、电镜细胞化学、皮肤片移植及类坏死处理等技术,研究:(1)在胚胎发育及变态期间角膜的发育过程;(2)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变化及其对角膜发育和诱导的作用;(3)角膜诱导期间的超微结构变化及类坏死对角膜诱导的影响;(4)在角膜下沉发育和诱导过程中的组织化学和视网膜感光细胞特异视蛋白的出现及二者间的可能关系。还提出角膜诱导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花背蟾蜍角膜和皮肤蛋白质的SDS-PAGE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梯度SDS-PAGE方法,分析和比较了花背蟾蜍蝌蚪和成体皮肤及成体角膜中蛋白质组分的异同,结果表明成体角膜约有33种蛋白质组分;成体皮肤约有27种;蝌蚪皮肤约24种.蝌蚪皮肤与成体皮肤蛋白质组分数量和分布趋势相似,但成体皮肤的组分比蝌蚪的多,一些蛋白质组分的相对含量与蝌蚪的有差别.角膜与前两者相比差别明显,一是蛋白质组分数较多,其次分布趋势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以花背蟾蜍(Bufo raddei Srauch)后肢芽期蝌蚪为材料,切断其左眼视神经并进行角膜移植,在角膜诱导的不同时期取眼球固定,用环氧树脂Epon812包埋,制成兰薄切片,用次甲蓝、天青Ⅱ、硼砂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切断视神经后视网膜的退化过程及在视神经再生的情况下视网膜诱导皮肤移植片转化为角膜的作用。结果表明,切断视神经,引起视网膜逐渐退化,移植的皮肤片与正常的皮肤其本相似;在分断的视神经发生再生并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的情况下,退化的视网膜逐渐恢复,同时被移植的皮肤片也出现表皮的去分化及表皮变薄等被诱导为角膜的过程,并对视神经的完整性与其诱导皮肤移植片转化为角膜之间的可能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酶标胎球蛋白作为探针,在光镜水平对花背蟾蜍角膜早期发育中胎球蛋白结合位点(FBS)进行组化定位,结果表明FBS主要分布在角膜上皮层,胚胎发育至20期,FBS开始出现;在22期和23期,基底细胞中FBS减少,在基膜附近大量密集;24期FBS在基底细胞中再度增加而均一分布在上皮层,表层细胞游离面在25期在出现无FBS的区带,纤毛细胞中始终无FBS分布,而只在25期时其游离面出现FBS,认为FBS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吉林省长春市1994年和1995两年春季花背蟾蜍的出蛰情况、活动规律、繁殖前后的形态变化、摄食行为等繁殖生态研究.结果表明:成体出蛰先于亚成体.繁殖期活动受温度影响明显,最适繁殖气温为23℃,最适繁殖水温为22℃,繁殖高峰期后逐渐迁入陆地活动.雄体间争雌现象显著.雄体抱对欲异常强烈.怀卵量与体重及卵巢重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y=1085.18+75.36x和y=71.23+639.10x.繁殖前后形态变化显著.繁殖期间摄食活动较弱,食物主要是蛛形纲、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等水域或水边活动的动物.  相似文献   

8.
花背蟾蜍的实验室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栖类胚胎发育在胚胎学、发育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而温度对两栖类胚胎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花背蟾蜍(Bufo raddei Strauch)是兰州地区一种常见的、数量较多的无尾两栖类.本文就20℃条件下,从人工授精开始到蝌蚪的鳃盖封闭直至变态为幼蟾的整个实验室养殖技术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9.
以花背蟾蜍后肢芽期蝌蚪为材料,摘除其左眼晶状体,在不同时期断头固定,石蜡连续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观察,以探究晶状体再生的组织来源及其再生机制.结果表明,花背蟾蜍蝌蚪具有再生晶状体的能力,是由虹膜背缘的上皮细胞去分化再生而成的.  相似文献   

10.
应用彩色图像分析技术对Ⅰ型胶原的免疫组化彩色图像分析可以弥补单纯应用定性指标或形态学指标的不足。花背蟾蜍蝌蚪在变态期角膜发育过程中随着Ⅰ型胶原的增多,内、外角膜逐渐愈合。Ⅰ型胶原的表达存在增龄变化,可以推测Ⅰ型胶原是构成角膜基质的主要成分,对建立和维持角膜支架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花背蟾蜍早期发育中内胚层细胞核的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细胞核移植的方法,探讨花背蟾蜍早期发育中内胚层细胞核的分化。实验按供体胚胎的不同发育时期分7组,并以囊胚期动物极区细胞核的移植作对照。结果表明:原肠晚期以前的内胚层细胞核与囊胚期动物极区细胞核一样,是尚未分化的,它们仍具有发育的全能性。从神经胚期开始,细胞核有了明显的分化,但这种分化是渐进的,至摄食期的蝌蚪仍有部分细胞核保持着促使卵子发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花背蟾蜍肺微血管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用扫描电电镜观察了ABS丁酮溶灌注的花背蟾蜍肺微血管构筑情况,花背蟾蜍肺壁内有许多网状隔膜及次级隔膜将其分隔成许多肺泡囊及肺泡,在网状隔膜、肺泡隔及肺泡壁上均有丰富的毛细血,相互吻合成单层密集网;肺泡毛细血管网眼多由五边和六边的毛细血管环组成,毛细血管直径11-16μm,网眼孔径9-21μm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用空气干燥制片法,以胚胎细胞为材料,对花背蟾蜍和中华大蟾蜍从囊胚期到尾芽期胚胎染色体的组型及其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蟾蜍发育各期的胚胎染色体均与其成体有基本相同的染色体组型。染色体绝对长度由囊胚列原肠晚期逐渐增长,神经胚期开始下降,尾芽期显著缩短。囊胚期染色体数目大多为四倍体。四倍体的出现率随发育时期的进展而逐渐减少,到神经胚期恢复正常。囊胚期分裂相中有额外随体,其出现率在不同染色体及其长、短臂上均无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酶标胎球蛋白为探针,对花背蟾蜍早期胚胎皮肤中胎球蛋白受体进行定位,结果表明在基膜附近在大量胎球蛋白受体存在,腺细胞和纤维细胞中无胎球蛋白受体,推测胎球蛋白受体参与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本工作主要采用蛋白银染色技术对小腔游仆虫E.aediculatus形态和形态发生进行了描述和研究,从银线系角度及发生角度上证明该虫尾部的四根棘毛的来源不同。由此建议把左边两根看成是左缘棘毛减少至两根的情形并称之为左缘棘毛。讨论了长期存在混淆的E.aediculatus和E.eurystomus的区别,并确证本实验所用材料为前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