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盖涛  李欣 《科技信息》2009,(8):13-13
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农民科学素质偏低。而传统科普在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方面已经与时代发展、与农村实际不相适应,科学传播在科学信息传播方面从传统科普的“强制性的教化”转移到“非强制性的感化”中来,科学传播策略为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提供了一个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秉承传播自然科学知识,普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为公众提供一个了解科学的互动平台的宗旨。广东科学中心和当地媒体共同创建了面向社会公众的“小谷围科学讲坛”品牌。讲坛紧跟社会热点和最新科技话题,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做客讲坛,通过现场讲座和媒体再次传播,达到了良好的科学传播和辐射效应,讲坛已逐渐成为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学系列讲座品牌。广东科学中心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利用讲坛平台更好地为公众、为社区服务,发挥更重要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3.
前沿科学成果的图像传播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科学图像学的视角阐释了前沿科学成果的图像传播范式.首先从科学成果的可传播性、可表达性与可视性特征出发论述了前沿科学成果图像传播范式的基础,接着构建了科学成果可视化由浅入深的5个层级结构,分别为学科属性、专业方向属性、科学问题、科学实验与方法以及科学思想.然后对科学图像传播的受众特征进行分析,并面向科学图像的主要受众构建了科学成果视觉表达的传播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廓清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日报》的媒介组织形态及其自然科学传播的基本线索。方法原始文献分析与考证。结果《解放日报》十分重视自然科学传播,报纸虽历经整改,“科学园地”与“卫生”两大重点科学专刊却都保留下来。毛泽东等同志撰文确立了自然科学传播的方向,提出其主要为生产和战争服务的原则。结论《解放日报》的科学传播,具有开创性意义,不仅普及了科学知识、破除了迷信,提高了民众的科学水平,而且在经济建设中通过推广生产知识、指导生产,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科学文化的内涵做了初步探讨,并从当代科学传播的特点及我国现实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两个方面论述了科学文化的传播在我国当代科学传播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既是传播科学文化、与迷信和伪科学争夺思想阵地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建设创新 型国家的基础性工程。2006年2月,国务院制定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行动计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曾铁 《海峡科学》2012,(3):88-89
报纸是重要的传媒和现代文明传播的主要渠道,它的发展空间和影响力不小,仍有自己的优势."报纸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是.能否继续是社会的先锋与灯塔,报纸的质量是关键.报纸的品位、品格和品牌以及报纸的亲和力、公信力、话语权和滋补力、感染力均与报纸的整体水平有关(包括科学传播的质量). 大众传媒时代,报纸的科学传播及其质量很重要.科学是主流文化的构成,科学及其传播是主旋律的一部分.科学是一种教养,是一种气质;科学传播既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与方式,又是大科普或全面科普(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等)的重要渠道.科学传播的目的是宣传、普及科学,让更多的人了解、感悟、理解和应用科学;用科学滋养国民,传递并帮助国民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报纸的科学传播对提升国民的科学素质至关重要,科学传播不能浮躁、粗糙,其质量出了问题,既有违初衷,且危害性不小.  相似文献   

8.
王藏  傅苄 《科技智囊》2008,(10):48-51
以前一说到科普,主要是灌输讲解式的科学知识普及,但现在出现了“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的说法,强调科学家和专家与公众的平等、双向对话。强调交流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的社会作用,强调科普出版物的文化性、娱乐性、时尚性、探奇性、情感、审美、体验性。在这种形势下,科普出版业面对的不仅是科普观念的极大转变,而且在选题和运作方式上,更有着“惊险的一跳”。  相似文献   

9.
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农民科学素质偏低。而传统科普在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方面已经与时代发展、与农村实际不相适应,科学传播在科学信息传播方面从传统科普的"强制性的教化"转移到"非强制性的感化"中来,科学传播策略为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提供了一个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一、传播是科学通向大众的河道清泉出雪山,过崇山峻岭,穿深谷高崖,东行千里,供舟楫之利,成鱼米之乡。其永不枯竭的源泉,畅流众河,惠及众生。科学亦然。人类的科学活动有如滔滔江河。探索是科学的源泉,传播则是科学通向大众的河道。一般说来,科学上的发现和发明属于少数人,常常是一两个人或几个人在鲜为人知的环境下完成的。其中,有的可能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如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莱特兄弟第一次成功的驾机飞行,以及巴丁等三位美国科学家发明的晶体管。通过媒体传播,迅速引起社会关注,直接推动了大规模的后续研究和产业化…  相似文献   

11.
采纳贝尔纳的科学传播理念,探讨了科学传播的内涵及其与科学普及的关系,认为科学普及应在科学传播事业中发挥其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于洪泉 《科技馆》2004,(4):10-15
科技馆是面向公众、特别是面向青少年,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方法,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常设科普教育场所或基地。目前,我国科技馆事业发展迅速,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几乎都有了科技馆,总数达到258个,科技馆已经成为我国新型的科教事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析<科学>杂志在西方科学教育方面的传播贡献,为近代中国科学教育起源和发展研究提供新线索.方法 原始期刊文献分析和考证法.结果 <科学>1~15卷传播的科学教育文章篇目共计62篇,关于国外大学、科学教育实验室以及图书馆等插图60余幅.从博硕士教育、大学教育、中等教育、小学教育以及职业教育与留学教育等多层次全面传入西方科学教育体系;从师资培训、学生选科、教材编写、科学教学法、设备购建、实验室建设及其使用,科学实习、电化教育手段运用等要素全面传播西方科学教育体系.结论 <科学>及其主办者任鸿隽明确倡导和践行科学教育救国,首次较为系统地引入西方科学教育体系,包括职业教育、职工教育等,注入中国传统教育新的元素,形成较为完整的科学教育观,深刻影响了中国科学教育体制的基本架构,从而大大推进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琉涛  玉宾 《科技智囊》2008,(6):52-57
科普场馆是开展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科普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主要载体,是培训科普人才、开发科普产品的重要机构,是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与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厘清民初时期《科学》与生物进化论传播的关系,为研究生物进化论在华传播史提供新线索,并开拓期刊科学传播的新视角。方法采用原始期刊文献分析和考证法。结果创刊于1915年的《科学》1~15卷,涉及生物进化论者共有38篇文章。其中涉及进化思想源流和影响者10篇、涉及物种形成者11篇,另外还涉及遗传、突变、适应性进化、人类进化与社会问题、科学家传记以及相关的最新进展等方面的文章。结论在美国编辑而在上海出版的《科学》是直接从世界科学发源地向中国传播生物学,特别是生物进化论,以及促生中国生命科学学科萌芽和系统化的主媒介,它完全不同于晚清民初以来其他期刊或图书有关生物进化论的零散传播、局限于知识传播甚至异化传播的势态。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媒中类科学内容传播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学传播的宏观背景下,通过对大众传媒中类科学内容传播状况的调查研究,找出当前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从传播学视域和科学哲学视域两个角度来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大众传媒中类科学内容传播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论在教学中传播物理文化和弘扬人文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播科学文化,沟通科学与人文,重塑人文精神,这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物理教学作为传播物理文化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它不仅要传承物理文化的外在特征,还应将蕴涵于其中的人类智慧、创造性和人性的价值内化至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健全的人。本文具体探讨了在物理教学中传播物理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实施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科学教育不只是传播科学中显性的实用资源,更重要的是发掘、渗透科学活动中隐性的精神资源。科学内在的精神资源既是科学的生命活力,也是人的生命活力。但科学教育中却没有将它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无情地被遮蔽了。要使科学教育中隐性精神资源显性化,就必须从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改革科学课程。发掘科学教育中隐性精神资源的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想品格;克服人性的弱点;转变学生的学习观。  相似文献   

19.
五四科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提倡科学到传播马克思主义,由尊崇科学到选择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五四时期中国先进分子不断弘扬科学精神、不断超越自我所实现的一次重大飞跃.由此可以看出,五四科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前者为后者扫清了道路障碍,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相应的思维框架和解释学背景.  相似文献   

20.
图书推介     
《科技导报(北京)》2009,27(20):123-123
新学苦旅——中国科学文化兴起的历程 刘大椿,吴向红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定价:39.80元 通过叙述16~20世纪发生在中国的重大科学文化事件.介绍了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艰难前行和最后兴起的历程.回答了近代科学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这个“李约瑟难题”,有助于了解中国近代文化演变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