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栉孔扇贝卵母细胞卵黄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光镜和电镜技术,研究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卵黄的发生,探讨卵黄粒形成的途径.扇贝的卵子,在卵黄发生期间5种细胞结构组分,即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和质膜外突的微绒毛参与了卵黄粒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锯缘青蟹卵母细胞的卵黄发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锯缘青蟹(Scyllaserrata)卵母细胞的卵黄粒形成是通过多种胞器的共同作用完成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是参与卵黄粒和脂滴形成的主要胞器,其演化方式复杂多样:高尔基液泡和胞溶酶体不同程度参与卵黄粒的形成;卵黄粒还可直接在胞质中聚集形成,此外.微吞饮颗粒可参与卵黄合成表明部分卵黄物质也来源于卵母细胞之外.中文讨论了上述结构在卵黄发生中的变化特点和作用。还描述了卵黄粒内一种类似“微管”的微细结构。  相似文献   

3.
中国鲎卵黄发生的电子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镜技术对中国鲎卵黄发生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细胞中的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吞饮小泡等细胞器均参与了卵黄粒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红螯光壳螯虾的卵黄发生过程.结果表明,有多种细胞器参与卵黄发生,其中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具有较强合成作用,在卵黄发生早期生成卵黄物质及卵黄原颗粒,但这些胞器在整个卵黄发生过程中数量较少;而溶酶体、线粒体等数量较多且发达,溶酶体通过与卵黄颗粒融合参与卵黄形成;线粒体参与卵黄颗粒形成的同时在整个卵黄发生过程中还起到供能作用.红螯光壳螯虾卵黄发生具有内源和外源双重来源,在卵黄发生的早期主要是内源性卵黄发生,在中、后期对卵黄形成和积累起主要作用的是外源性的卵黄合成.  相似文献   

5.
对鲇(Silurus asotus Linnaeus)卵母细胞发育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观察,鲇成熟卵卵膜明显区分为内放射带,外放射带和透明带等3层结构,透明带为颗粒细胞分泌形成,内,外放射带则由卵母细胞本身分泌形成,鲇卵母细胞内卵黄颗粒的形成经历几个阶段:卵黄蛋白原,卵黄前体颗粒,卵黄中间颗粒,最后形成卵黄颗粒,其合成或加工分别在肝脏,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内进行,结果还讨论了卵黄核,合成泡及环状片层等细胞器的超微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6.
厦门文昌鱼卵母细胞细胞器与卵黄发生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研究了厦门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Gray)卵母细胞发生过程中细胞器同卵黄粒发生的关系:卵黄粒可以在粗糙型内质网中形成,也可以在高尔基液泡和部分线粒体中形成.粗糙型内质网具有卵黄物质的合成和运输功能;高尔基小泡能够输送并浓缩卵黄物质.作者首先探讨了环形片层间接参与卵黄粒形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华锯齿米虾卵母细胞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透射电镜对中华锯齿米虾卵母细胞的卵黄发生过程进行超微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锯齿米虾卵黄发生过程是双源性的.在卵黄发生过程中,卵母细胞中的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和核糖体等多种细胞器均参与了其内源性合成,其中线粒体最早参与形成卵黄颗粒.在卵黄发生的中后期,内质网成为内源性合成卵黄蛋白最主要的细胞器,并最终演化成颗粒较大且有膜包被的卵黄球;溶酶体也在此时期发挥其特有的吞噬功能,通过融合分解线粒体、内质网等胞质细胞器,最终形成一种十分致密的卵黄球.外源性卵黄则主要通过卵质膜形成的微绒毛和微吞饮小泡从卵周隙及滤泡细胞中摄取外源物质而形成.  相似文献   

8.
中国鲎卵黄粒形成铁蛋白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中国鲎(TachypleustridentatusLeach)卵巢中分离出未成熟的卵子,在标有铁蛋白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3~6d后对材料分别进行固定,透射电镜观察,证明铁蛋白分子可以透过卵母细胞的基膜,并通过微绒毛的直接吸收和质的微吞饮活动进入卵质,然后在内质网膜囊中沉积,形成卵黄粒。  相似文献   

9.
乌鳢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乌鳢卵巢的成熟时间,卵巢黄发生过程中液泡、油球、卵黄的形成时间及位置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鳢卵黄发生过程中具有3种内含物:液泡、油球和卵黄粒。液泡最先从质膜边缘细胞质产生;在初积脂肪时相,油球从核周围开始形成;卵母胞发育到初积卵黄时相时,卵黄粒开始出现在核周围的油球之间。乌鳢产卵期为5-7月份,最小性成熟鱼全长约为35cm,体重约为400g.  相似文献   

10.
锯缘青蟹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锯缘青蟹的卵子发生可划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前期和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三个时期,卵原细胞核大而圆,卵质稀少,胞器以滑面内质网为主。卵黄发生前的卵母细胞核显著膨大,部分核内可见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卵质细密,出现核仁外排物和大量的核糖体,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自噬泡,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核膜上核孔密集;卵质中各种胞器高度发达,参与形成卵黄粒和脂滴;细胞出现微吞饮活动并形成卵黄膜,细胞外围单层滤泡细胞,本  相似文献   

11.
回顾了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引种的社会与学术背景、引种、产业化和种质复壮等过程,探讨了引种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及其产生的综合效应。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缓解我国黄渤海海域养殖业面临滑坡的态势,我们选定并引进了美国的海湾扇贝。在实现人工繁育技术系列化和养殖过程全人工化的基础,世界上第一个海湾扇贝养殖业从此成为我国浅海养殖的支柱产业之一。引种工程在东海和南海也得以拓展且颇见成效。养殖群体的种质复壮,为该产业持续发展奠定了“种质”基础。尚未发现海湾扇贝在中国海形成自然种群,表明该项引种工程不会对本地种的种质和资源造成负影响。其生态环境效应主要体现在因产生大量生物性沉积而导致的自身污染,但与近年的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该项引种工程瞄准了国家需求,产生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提高了我国贝类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海湾扇贝引种工程意义重大,前景广阔,并将产生持续、深远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中国鲎卵膜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除了质膜之外,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卵子具有三层卵膜:卵黄膜、基膜和胶膜。卵原细胞和早期卵母细胞仅有一层质膜。卵黄发生前的卵母细胞表面为一层厚度约5μm的基膜所覆盖,基膜上有小孔。当卵母细胞进入卵黄发生时期,在质膜和基膜之间出现一层卵黄膜,其厚度约为35μm。它的存在可能与卵黄粒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在卵黄粒形成接近完成之前,基膜则又出现两层胶膜  相似文献   

13.
北京油葫芦卵子发生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北京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 Ohmachi & Matsuura)卵子发生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成虫期卵子发生可明显的分为卵母细胞分化、生长及卵黄形成三个时期,并可分为七个阶段.第一阶段,卵母细胞位于卵原区,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前期.第二阶段,卵母细胞核内核仁消失,滤泡上皮细胞开始分化.第三阶段,滤泡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形成单细胞层包围在卵母细胞外,之后滤泡上皮细胞形成双核的柱状体.第四阶段,卵母细胞胞质的周缘有泡状小体出现,随后卵黄小颗粒开始在胞质周缘沉积.第五阶段,卵母细胞积累大量卵黄物质,胚泡膜界限变的模糊.第六阶段,卵黄积累完成,胚泡消失,滤泡上皮细胞又成为扁圆形.第七阶段,卵黄膜和卵壳形成,卵子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4.
人工饲养幼鳄出现卵黄硬结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扬子鳄幼鳄卵黄硬结形成的原困和防止的方法。人工饲养扬子鳄幼鳄卵黄硬结形成原因是过早喂食,野生幼鳄从孵出到第二年冬眠苏醒是不吃食的。孵出7—9天开始喂食将导致幼鳄卵黄消化困难并形成硬结,死亡率很高,饲养一年后死亡率达40%。幼鳄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卵黄变性,胃扩张,接近卵黄囊附近的小肠彼此粘连长合在一起。1987年初孵幼鳄饲养于31—32℃的幼鳄饲养室内,以提高卵黄吸收速率,同时,孵出后18天触摸幼鳄腹部,当卵黄完全吸收时立刻开始喂食,死亡率很低,饲养一年后幼鳄成活率为97.9%。少数幼鳄死亡原因多种多样,但无一例死于卵黄变性。  相似文献   

15.
鲇卵膜形成和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鲇 (SilurusasotusLinnaeus)卵母细胞发育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观察 .鲇成熟卵卵膜明显区分为内放射带、外放射带和透明带等 3层结构 ,透明带为颗粒细胞分泌形成 ,内、外放射带则由卵母细胞本身分泌形成 .鲇卵母细胞内卵黄颗粒的形成经历几个阶段 :卵黄蛋白原、卵黄前体颗粒、卵黄中间颗粒 ,最后形成卵黄颗粒 ,其合成或加工分别在肝脏、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内进行 .结果还讨论了卵黄核、合成泡及环状片层等细胞器的超微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等 .  相似文献   

16.
中华蚱蜢卵子发生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中华蚱(Acrida chinensis)卵子发生过程进行了形态观察及描述.根据卵母细胞体积及核的变化、卵黄形成、滤泡细胞的形态变化等特征指标显示,可将卵子发生划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卵母细胞位于原卵区,处于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前期.第二阶段:卵母细胞进入生长阶段,滤泡细胞零星地在其周围.第三阶段:卵母细胞体积变大,滤泡细胞呈单层均匀包围卵母细胞.第四阶段:进入卵黄形成准备期.第五阶段:卵黄形成开始.第六阶段:卵母细胞内充满卵黄,卵母细胞核膜消失.第七阶段:卵壳出现,滤泡细胞呈扁平状.第八阶段:卵子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中国栉孔扇贝和日本栉孔扇贝两个天然种群的六种同工酶,结果表明:两个种群具有基本相同的基因位点控制同工酶的表达,二者都具有居群内的个体差异,日本栉孔扇贝自然种群的遗传交异明显高于中国栉孔扇贝自然种群,说明环境对栉孔扇贝种内种群的基因表达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长毛对虾卵母细胞环形片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电镜技术研究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卵母细胞中的环形片层(AL)。AL在卵黄发生前的卵母细胞卵质中出现,在卵黄发生期间消失。AL由8条平行排列,具有50~70 nm 环孔的片层组成。相邻片层之间的距离约为70 nm。AL 通常没有核糖体附在膜片层的外表面。AL末端膨大,与高尔基体毗邻。从形态学上看,AL可能来源于高尔基体;高尔基膜囊伸直、拉平,并局部融合形成环孔,最后演变成AL。卵黄发生期间,AL分化形成为许多囊泡,为卵黄粒的形成提供沉积的场所。本文还讨论高尔基体、AL 及卵黄粒形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栉孔扇贝成熟卵形态与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实验研究栉孔扇贝成熟的形态与超微结构。观察表明卵子表面呈峰窝状,无卵极标志,受精前质膜形态模糊,属非典型单位膜。卵质内含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但缺乏中心粒复合体。皮层内含有皮层颗粒。卵黄形态不同,来源于多种细胞器。卵子的成熟核相对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  相似文献   

20.
免疫母鸡的卵黄内舍有抗体这一发现,推动了卵黄抗体制备技术的发展.研究发现卵黄抗体更优于哺乳动物所产生的抗体,而且减少了对动物的伤害.分析了卵黄抗体的生物学特性、作用机理以及用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