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介绍了CLIENT/SERVER 计算模式的基本概念及基于CLIENT/SERVER 结构的MIS的特点- 分析了农电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和农电资料管理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规划出了农电管理信息系统的CLIENT/SERVER 体系结构- 对CLIENT 端和SERVER 端的功能进行了合理划分,并将其实现- 最后,对系统实现中采用的一些先进技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从实际工业化生产出发,用MS-1和OP-10复合乳化剂替代十二烷基磺酸钠,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硬质聚氯乙烯(R-PVC)改性剂CS-ACR-IV;借助于Brabender塑化仪研究了此改性剂的用量及合成参数对R-PVC加工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六个三烃基锡α-呋喃基羧酸酯R3SnO2R′(R=-C4H9-n,-CH2Ph,R′=O,OCHCH,OBut).利用元素分析,IR以及1HNMR表征了这些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  相似文献   

4.
EIA RS-232-C/RS-485信号LonWorks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工业现场常用的EIARS-232-C/RS-485信号设计了一类基于Neuron芯片的LonWorks节点,该节点构成了EIARS-232-C/RS-485标准与LON的通讯协议之间的网关。  相似文献   

5.
基于局部观测信噪比的新分布式CFAR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基于二元局部判决的分布式CFAR检测的性能,提出一类新的基于局部观测信噪比的分布式CFAR检测方案(称为R类方案)。其特点是以CFAR算法做局部处理以形成局部观测的信噪比估值,然后将其传送给数据融合中心。相对于S+OS,R类方案不仅使局部处理器和数据融合中心间的通信量减少了一半,而且对局部观测的要求也比S+OS宽松。在三种典型背景环境中和两个局部处理器的条件下,分析了其中一种方案:OS-R-CA,推导出了它的检测和虚警性能的闭形解,并将其与COS,S+OS等分布式CFAR检测进行了性能比较。结果表明,OS-R-CA的检测性能和虚警控制能力保持在了与S+OS接近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对回归模型y=β0+βlxl+...+βlxt,把Cp统计量推广到q≥1的情况,得到Cp=(2p-t-1)q+(n-t-q-2)tr〔(RSS)^-1(RSSx-RSS)〕,并讨论了Cp的若干统计性质。  相似文献   

7.
提出两种全平衡式OTA-C滤波器的设计方法:由有源RC(OPAMP-RC)滤波器转换为一平衡式OTA-C滤波器;由单端结构OTA-C滤波器转换为全平衡式OTA-C滤波器,SPICE程序模拟结果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RDMBSORACLE不能操作非结构化工数据的问题,实现CIMS环境下EDBMSEDL和ORACLE之间的信息共享。本文提供了将异构数据库EDL和O-RACLE集成的一种方法,用SQL实现了对结构化事务数据和非结构化工程数据的统一操作。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绘制Si-O-N三维立体参数状态图基础上,采用纯原料合成了O’-Sialon-ZrO2-SiC复合材料.对实验结果用XRD、TEM进行分析,验证热力学分析的可靠性.结果表明,O’-Sia-lon-ZrO2-SiC复合材料中,主晶相O’-Sialon彼此之间构成网络状结构,ZrO2和SiC颗粒弥散于编织状结构的孔隙中,起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多晶3C-SiC薄层的淀积生长及结构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FCVD生长法,以较低生长温度,在Si(111)衬底上淀积3C-SiC(111)薄层。用XRD、VASE、XPS等分析手段研究了薄层的结构、光学常数、组分及化学键等性能。XRD显示薄层具有明显的择优取向特征。VASE测量出薄层的折射率为2.686,光学常数随深度的变化曲线反映出薄层的多层结构。XPS深度剖面曲线表明薄层中Si/C原子比符合SiC的理想化学计量比,其能谱证明C1s与Si2p成键形成具有闪锌矿结构的3C-SiC。  相似文献   

11.
底层框架多层砖房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刘航蓝宗建梁书亭温峰刘瑷琏孟昭沛(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南京210018)(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南京210005)底层框架多层砖房抗震性能较差,这主要是由于其底层抗侧刚度相对于二层发生突变,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底层易...  相似文献   

12.
潘东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1):8479-8482
比较了新鸿基CBD项目的两种混合结构方案。该项目写字楼高度约251.9 m,采用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部分外框架柱内倾,高区核心筒角部缺失,楼盖可采用钢梁或型钢梁。通过这两种楼盖方案抗的比较得到以下结论:型钢梁在抗震、造价和后期维护方面占优,钢梁在工期上有优势。目前超高层普遍采用混合结构方案,很多分析工作都集中在这两类楼盖梁的比较上。研究对混合结构楼盖的选择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混凝土海洋平台抗氯离子侵蚀耐久寿命预测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不同水灰比及掺加粉煤灰、硅灰的高性能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高性能混凝土海洋平台结构抗氯离子侵蚀耐久寿命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低水灰比和增加保护层厚度均可以提高混凝土结构抗氯离子侵蚀的耐久寿命.该结论为混凝土海洋平台结构的耐久性设计与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型钢混凝土(SRC)构件实际受力机制,引入主从约束方法推导了型钢混凝土组合构件子结构单元模型,解决了徐变效应下钢和混凝土的协同工作问题.采用有效模量法(AEMM)与有限元法相结合的徐变计算理论,以Visual C++和ObjectARX为工具研发了高层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施工过程分析软件(SRCCM),并与通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软件的正确性.算例表明:采用主从约束方法的子结构单元模型能够合理地反映型钢混凝土构件实际受力机制,基于该模型所编制的高层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施工过程分析模拟软件能够在工程实际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
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斜截面抗剪承载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虑钢筋锈蚀对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和力学性能、钢筋与混凝土间粘结强度以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影响,基于“拉、剪临界破坏”的概念和“梁-拱”共同作用的混凝土抗剪抵抗机制,建立了锈蚀无腹筋(主要指箍筋)梁的抗剪承载力公式;考虑梁中纵筋和(或)箍筋锈蚀的影响,基于箍筋与混凝土抗剪作用相互影响的机制,采用相应于有腹筋梁的无腹筋梁对抗剪强度的贡献与箍筋对抗剪强度的贡献相加的模式,建立了锈蚀有腹筋梁的抗剪强度公式.并且,对所建立的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承载力的理论预测进行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连续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层结构模型的两种加载方式进行拟静力试验,对比分析了型钢混凝土转换节点与柱不带轴压力型钢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抗震特性,得到了区别于普通框架节点的转换节点破坏机制、耗能能力、强度退化等.建立有限元模型,进一步对比分析,证明了转换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性符合节点斜压杆机理,建立了型钢混凝土节点抗剪受力模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型钢混凝土(SRC)柱-混凝土(RC)梁组合件试验现象和测量数据的分析,提出一种较为简化的多分量SRC节点单元模型.该模型的构造方法以节点受力机理为基础,以考虑节点非线性变形特征为目标,可以综合考虑节点区域多种变形,并能应用于组合结构节点的弹塑性全过程分析.结合此单元模型的传力路径与变形组成特点,建立与单元模型相对应的简化计算模型,用于提高模型计算效率.计算与试验结果比较表明,提出的组合结构节点单元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节点的非线性反应,具有较好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8.
型钢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8根剪跨比为3,十字型钢混凝土柱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实验,研究型钢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 主要分析了实验构件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系数和耗能能力,并探讨了体积配箍率对型钢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数据的拟合给出了型钢混凝土柱的延性与体积配箍率的关系式. 实验结果证实十字型钢混凝土柱构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而且体积配箍率是影响型钢混凝土柱构件延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构件的抗震性能的改善具有非常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9.
SRC不等肢L形截面异形柱正截面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型钢混凝土(SRC)不等肢L形截面异形柱的正截面承载力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利用数值迭代法编写了SRC不等肢L形截面异形柱承载力计算程序,由该程序可求得SRC不等肢L形截面异形柱正截面承载力的N-M及Mx-My相关曲线,并能得到其极限承载力,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通过计算可知,SRC异形柱比相同截面的钢筋混凝土(RC)异形柱正截面承载力提高很多;最后给出了SRC异形柱的实用设计计算步骤.  相似文献   

20.
鉴于型钢混凝土(SRC)梁在高铁站房应用的需要,对3根尺度和构造细节与实际工程一致的H型钢混凝土梁进行了基于设计荷载的静力试验和200万次的疲劳试验.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了增大荷载幅的疲劳试验.介绍了SRC梁试件、加载和测试等方案以及试验结果,比较了静力加载和疲劳加载阶段的结构性能,阐述了SRC梁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的破坏特点.研究表明:在设计荷载静力作用和200万次循环作用下,SRC梁保持完好,处在弹性阶段,混凝土表面最大裂缝宽度不超过0.2 mm;增大荷载幅之后,这些SRC梁又经历了31~146万次寿命后发生疲劳破坏;疲劳破坏之前,SRC梁各组件协同工作良好,应变分布符合平截面假定;疲劳破坏起源于H型钢受拉翼缘与腹板的焊接部位,焊接H型钢梁的疲劳性能对整个SRC梁的疲劳强度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最后提出了改善SRC梁疲劳强度的建议和未来需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