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前,节源、环保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成为衡量一种应用技术成熟与否的关键指标因素。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不仅实现了资源成本的节约,环境也不受污染,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新兴技术,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
叶健强  蔡毅 《科技资讯》2013,(18):28-31
通过对Aspha—Min。温拌剂的工作机理分析和室外、室内实验研究来验证温拌沥青各项指标的设定;以及施工后成型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稳定性,从而对本施工技术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全 《工程与建设》2012,26(5):582-583,586
废旧沥青混合料温拌再生是基于沥青混合料温拌技术和热再生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再生技术。沥青混合料温拌再生技术可降低施工温度、增加旧料利用率、提高施工和易性。该文分析了不同沥青混合料温拌技术对就地和场拌再生技术的适用性,并探讨了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技术性能。  相似文献   

4.
对一种由温拌剂改性生产的成品温拌沥青进行了沥青性能、混合料性能和现场热储存耐久性能评价,并与基质沥青进行了对比.该温拌沥青与基质沥青的技术性能指标(包括粘度)相当,但温拌沥青能够提高混合料的施工和易性,降低施工温度,且其温拌混合料性能不低于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技术要求.在生产现场,温拌沥青经过长期高温储存后,仍能降低混合料的施工温度,具有较好的热储存耐久性.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泡沫沥青及其温拌混合料高温性能,采用动态剪切试验(DSR)分析沥青样品发泡前后在原样及短期老化(RTFOT)条件下的高温性能及沥青在经历发泡过程后的性能变化;通过动稳定度和动态模量试验评价泡沫沥青温拌混合料及热拌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基于动态模量试验数据拟合得到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主曲线及位移因子,并与热拌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动态剪切试验(DSR)得到沥青抗车辙因子结果与其混合料高温性能有良好的相关性;基于动态模量主曲线方法可以更全面的评价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  相似文献   

6.
温拌沥青混合料是一种新的高节能低排放型沥青路面材料,并具有较好的路用性能。阐述了当前国内外的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发展现状,常用制备技术,性能特点,并分析了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国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体工程研究了WMA中DAT添加时间和与HMA对比的WMA的路用性能及施工,为WMA在我国的应用积累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按照确定的抽提、蒸馏方法回收沥青,测试从不同施工温度的沥青混合料中回收得到沥青的各项指标。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温度的沥青混合料在施工过程中,其沥青老化的程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从回收沥青粘度-温度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达到150℃时,其中的沥青老化程度开始急剧增加。温拌技术(例如,拌和温度在100℃和120℃时)可大大缓解混合料中沥青的老化程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温拌沥青混合料(WMA)的形成背景与研究现状作了分析,对其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进行阐述,目的是为其能够紧密地与我国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公路交通事业。  相似文献   

10.
基于SMA-13沥青混合料,对Honeywell温拌剂进行了干法、湿法工艺的路用性能评价,并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温拌剂在湿法使用时,可以赋予基质沥青较高的模量和高温粘度,并在30~65℃温度区间保持稳定粘弹性结构,降低沥青的温度敏感性.在干法使用时,该温拌剂可以在玄武岩颗粒表面形成裹附膜,有效提高沥青与玄武岩集料的粘附性等级;在采用基质70号沥青相同的生产温度下,干法添加0.3%的温拌剂生产的SMA混合料较好地满足了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相关要求,其路用性能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相差不大,实现了一定的温拌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Evotherm(温拌技术作用原理分析的基础上,对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时效、马歇尔体积指标、抗车辙性能进行了试验分析,得出温拌技术延长了有效施工时间,且在降温30℃范围内,马歇尔体积指标及抗车辙性能与热拌沥青混合料性能接近,由此说明温拌技术工艺效果是有效的,但同时也存在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陈晨  郭鹏  袁颖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14(15):281-284
采用基质沥青和改性沥青分别制备Evotherm温拌以及普通热拌AC-13沥青混合料,并就稳定度、流值、渗水系数、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以及疲劳性能等方面进行全面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温拌及热拌混合料在稳定度、流值、渗水系数等方面性能相近,温拌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及水稳定性优于热拌混合料。采用幂函数对两种混合料的疲劳规律进行拟合,并发现温拌混合料的疲劳寿命较热拌混合料略有提高且提高幅度随着应变水平的增加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3.
温拌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在施工阶段的老化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确定的抽提、蒸馏方法回收沥青,测试从不同施工温度的沥青混合料中回收得到沥青的各项指标.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温度的沥青混合料在施工过程中,其沥青老化的程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从回收沥青粘度-温度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达到150 ℃时,其中的沥青老化程度开始急剧增加.温拌技术(例如,拌和温度在100 ℃和120 ℃时)可大大缓解混合料中沥青的老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以河南省周口市泡沫沥青冷再生项目为例,通过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试验,提出了其配合比设计方法及步骤,具体包括:材料与级配设计、沥青及沥青发泡特性、拌和用水量的确定、试件的成型与养护、泡沫沥青最佳用量的控制指标以及确定方法等,并基于此,推荐了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设计原则及关键设计指标.  相似文献   

15.
温拌再生是将沥青路面温拌技术与再生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大幅提高了再生沥青混合料中废旧沥青路面材料(RAP)的添加比例,高效利用了废旧沥青路面材料。通过对比研究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与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水稳定性及疲劳性能,探讨通过温拌技术提高再生混合料中RAP添加比例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低温性能优于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而水稳定性与高温性能与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相当,采用温拌再生技术可以大幅提高再生混合料中RAP的添加比例。  相似文献   

16.
荆柯  吴战  王清涛  窦金国 《科技信息》2011,(31):I0241-I0242
由于热拌SMA沥青混合料沥青胶结料含量高,粘度大,施工温度高,压实困难等,而温拌沥青混合料能降低施工温度。防止生产过程中沥青老化,并具有较好的施工和易性,故研究温拌SMA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成为必要。通过室内试验的研究,从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性能、高温性能、低温性能、疲劳性能、水稳定性能及剪切性能等方面对热拌和温拌SMA沥青混合料进行路用性能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降低施工温度、节能环保的情况下,热拌和温拌SMA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基本相当,说明温拌SMA沥青混合料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添加Sasobit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拌和与压实温度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室沥青粘度试验与混合料击实试验,探讨路用添加Sasobit温拌沥青混合料拌和与压实温度的合理确定方法.试验结果与结果分析显示,传统沥青等粘度原则方法远远低估了Sasobit的降温效果,不适用于添加Sasobit的沥青混合料.提出了混合料等体积原则确定沥青混合料压实温度中值的方法,同时适用于净沥青混合料与Sasobit沥青混合料.对于净沥青混合料,混合料等体积原则方法与沥青等粘度原则方法确定的压实温度实际相同;对于Sasobit沥青混合料,混合料等体积原则方法确定的压实温度与厂商的建议及迄今的实践一致.鉴于导致Sasobit沥青表观粘度与实际流动性差异的因素对相对值的影响有限,建议了合理假定,分别确定Sasobit混合料压实温度的上下限以及混合料拌和温度上下限.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水泥与泡沫沥青两种粘结料对冷再生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采用力学性能试验、路用性能试验分析了泡沫沥青用量和水泥掺量对冷再生混合料力学特性与路用性能的影响,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SEM微观图像测试和工业CT无损检测技术,分析了泡沫沥青的分散性状及水泥对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强度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增大水泥掺量有助于提高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力学性能、高温稳定性与水稳定性,但过多的水泥不利于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低温性能,推荐水泥掺量控制为1%~1.8%较为适宜。在3.0%泡沫沥青用量时ITS、UCS、内摩擦角Φ、黏聚力C均达到峰值。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中的沥青呈独特的“点焊”状分散方式,随泡沫沥青用量增大,试件破坏界面泡沫沥青所占的面积(FFAC)增大,FFAC与ITS两者之间有良好的二次函数关系。水泥水化后形成的加筋结构增大了空隙级配中小于0.1 mm3微孔的数量,减小了冷再生混合料的平均空隙直径,水泥水化后形成的状加筋嵌挤结构具有抑制冻融作用下冷再生混合料内部空隙增大的作用,并且维持空隙级配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对沥青混合料取芯试件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建立一套分析沥青混合料细观组成结构的指标,包括孔洞分布参数,集料与胶浆分布参数,以及主轴角度分布参数。选取4种沥青混合料级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细观结构指标能够定量评价不同级配和压实方法的沥青混合料之间的结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