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FSAE赛车车架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扭转刚度及模态频率综合灵敏度分析的车架有限元模型.通过考虑管件壁厚对车架性能影响的相对灵敏程度,从而选择更具针对性的设计变量进行优化设计.以车架质量最小为目标函数,以扭转刚度和模态频率为约束条件,对车架管件壁厚进行优化计算.结果表明,在保证使用性能的前提下,优化后的车架质量比原设计减少了6.01%.  相似文献   

2.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赛车车架结构轻量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某方程式赛车车架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来实现赛车车架结构的改进和轻量化设计.利用CATIA软件平台建立某方程式赛车车架三维实体模型,运用CAE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单元选取和网格划分,建立车架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对车架静态条件下弯曲工况、扭转工况的分析,找到车架弯曲强度和扭转刚度富裕部位,通过减少管件的使用数量、减薄相对应管材的壁厚、减小直径,达到车架结构优化和轻量化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3.
由于计重收费对中重卡车架提出了轻量化的迫切需求,文章对6×2载货车和6×4牵引车车架分别提出轻量化方案;根据这2种方案,采用Nastran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最后对样车车架贴应力应变片进行测试,与有限元模型进行比对.结果表明,采用改进方案已达到轻量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有限元的FSAE赛车车架的强度及刚度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型赛车的开发设计中,计算与分析车架结构合理性及其结构静态强度和刚度,是一项重要工作.以我院开发的第二代FSAE赛车车架为例,对其进行静力学分析,计算赛车车架的强度和刚度,保证赛车车架结构强度等要求,对提高整车性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太原科技大学万里车队自主研制的首辆FSC赛车车架为研究对象,基于CATIA和HyperMesh软件平台,分别建立车架的几何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原理对车架进行多工况下的静态结构与自由模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车架强度与刚度均符合要求,同时车架低阶固有频率未与外界激励重合,避免了共振现象。经验证,该设计安全可靠,可为我校日后参赛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针对矿车零部件安全储备过高、运输中无用功耗过大的问题,运用轻量化的思想,应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使用量最大的1 t固定式矿车的车架,进行了典型工况下的应力和变形分析,提出了结构件替换、局部加强以及碰头座板厚度减薄的轻量化组合方案,即采用局部加强的8#普通槽钢代替原异型槽钢做车架的纵梁,同时减薄碰头座板厚度。仿真结果表明:在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且碰头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可实现车架减重28.6 kg,为矿车轻量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某大豆收获机的车架为对象,利用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进行了参数化建模,导入有限元前处理软件Hypermesh对车架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和模态仿真分析,对车架样件进行模态试验分析,验证了仿真模型和结果的正确性。对车架不同工况下进行了强度校核计算;以车架固有频率和动载荷系数为2.5时材料的最大许用应力为约束,以车架质量最小为目标,进行了轻量化优化设计,优化后底盘车架减质量16%。  相似文献   

8.
针对车架轻量化设计问题,以货车边梁式车架为对象,开展轻量化设计研究。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车架改进前后的强度和刚度进行静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轻量化设计后车架的强度和刚度均满足设计要求。模态分析结果显示,改进后车架满足动力学特性要求,达到了车架轻量化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述了基于灵敏度分析的车架轻量化方法.以载货车车架为例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取柔度灵敏度与质量灵敏度比值的绝对值较小的横梁和纵梁的板厚为设计变量,对车架进行了轻量化优化设计;优化结果表明,基于灵敏度优化方法是可行的,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对某型号轨道车车架所受外力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该车架离散为板梁组合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应用GTSTRUDL大型通用结构分析程序计算出车架的应力和位移场分布,从强度和刚度观点对车架的性能进行了分析讨论,为进一步改进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自卸车车架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某自卸车车架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试验和模态有限元分析,得出了车架固有频率,并且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依据车架结构的灵敏度分析结果来选择设计变量,在保证车架低阶模态频率的前提下,以车架轻量化为目标优化车架构件厚度,实现了车架质量8.0%的降低幅度;在控制车架质量的条件下,以提高车架低阶模态频率为目标,实现了车架结构的低阶模态频率和动态性能的提高。为自卸车车架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国内某重型矿用自卸车车架动静态特性不良的问题,文章建立了车架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模态分析及测试。结果表明,实验模态和数值计算结果较吻合,且均显示车架的固有频率与电机激励频率重叠。为了改善车架的动静态特性,以静应变能和模态应变能的加权和最小作为优化目标,质量及电机激励频率作为约束条件,通过对各组件板厚特征对加权能和质量的灵敏度分析确定设计变量,对在凸凹路面减速转弯的整车满载车架进行尺寸优化和形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车架在质量没有增加的前提下,加权能从8 500J减小到5 600J,车架不再与电机发生共振,且第1阶弹性固有频率由4.93 Hz提高到了6.50 Hz,最大应力从385.9 MPa减小到211.2 MPa,表明车架的动静态特性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3.
[摘要]以自主研制的金厦号电动观光导览车车架为研究对象,计算与分析了车架结构静态刚度、强度及静强度测试.对有限元分析结果提出改进截面设计参数的方案,对比改进设计前后的仿真结果,保证车架刚度强度等要求,为车架性能的进一步改善以及NVH方面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某轿车白车身的轻量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建立了某轿车的白车身有限元分析模型,并根据白车身连接点刚度灵敏度分析,确定了白车身轻量化设计的设计变量;根据白车身自由模态分析,确定了轻量化设计的约束条件,从而建立了白车身轻量化设计的数学模型,通过轻量化设计给出了白车身的优化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传统牵引车车架轻量化设计中设计周期长、设计难度较大和过分依赖工程师经验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智能轻量化设计方法.首先,通过试验设计 (Design of Experiments, DOE)联合仿真获取车架性能表格数据.其次,基于TabNet算法、贝叶斯优化算法和沙普利增量解释理论 (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 SHAP)构建出BS-TabNet模型,用于学习车架性能表格数据,生成车架代理模型.最后,采用莱维飞行策略对麻雀搜索算法 (Sparrow Search Algorithm,SSA)进行改进,得到莱维麻雀搜索算法 (Levy Sparrow Search Algorithm, LSSA),用于求解车架轻量化任务,找到最优车架结构参数.相较于传统机器学习算法,BS-TabNet模型在准确性、稳定性和可解释性三个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评价,其准确度达到了0.98左右,稳定性提高50%以上,而且具有更强的可解释能力,解决了深度学习在表格型数据上表现较差的问题.相较于传统群智能优化算法,LSSA算法能够寻找到更好的优化结果,在满足其他性能要求的同时,实现了车架质量减轻5.64%的轻量化效果.智能轻量化设计方法将人工智能与车架轻量化设计相结合,能够节省大量设计时间,提高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某半承载式客车为例,建立车身拓扑优化模型,综合考虑车身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进行拓扑优化设计;对拓扑优化后的车身结构进行灵敏度分析,优化车身杆件的厚度,经拓扑优化、灵敏度分析,车身减轻质量362kg,达14.6%,取得良好的轻量化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1241型重型卡车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对车架在各种工况下的刚度做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较为合理的改进方案.所得结果可直接用于卡车设计的改进和性能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对SGA92150型半挂车车架的总体布置、纵梁、横梁、纵梁与横梁的连接等进行了设计.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对车架进行应力和变形计算,利用Matlab软件采用传统方法对纵梁进行受力分析和应力计算.结果表明车架强度和刚度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9.
6470型SUV车架的静态分析与模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三维软件Pro/E建立了车架的三维模型,并对该三维模型进行了有限元建模。对车架进行了静态分析和模态分析。计算结果可为车架的结构设计,优化和轻量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针对机床床身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制约关系尚不明确问题,提出明确的关系曲线以及合理的参数取值域;方法基于统计分析和灵敏度分析,对5种常见床身内部筋型进行研究,分析外壁厚度、筋板厚度、质量对结构动静态性能的影响,获得轻量化结构参数与结构动静态性能趋势曲线并指明关键尺寸变化对结构 性能的影响规律,给出机床床身最优构型和结构轻量化设计建议;通过比较5种不同的机床床身筋型,得出 米字筋构型的机床床身结构性能最优,其最大一阶固有频率为334 Hz,相比最差的V型筋床身结构一阶固有频率217Hz,高出54%。并对其中一种筋型床身结构的前三阶固有频率进行仿真和实验对比验证,两者误差在5%范围内,证明了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