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间伐作为一种林业生产活动,将会对区域内的植物群落和动物种群及行为产生影响.为了解间伐对鼠类介导的种子扩散的影响,2012年4月在王屋山区选择未间伐和间伐林地作为样地,标记、释放山杏(Prunus armeniaca)种子,调查鼠类对种子扩散的影响.研究表明:1)未间伐区鼠类的捕获率为6.7%,间伐区为2.7%;2)间伐区乔木密度降低56.3%、灌丛密度降低72.7%;3)未间伐区种子的扩散速率(半存留时间2 d)显著快于间伐区(半存留时间10 d);4)未间伐区,鼠类对种子的埋藏深度为(4.3±0.1)cm,间伐区为(3.9±0.2)cm,二者差异显著;5)未间伐区,鼠类对种子的多次扩散率为20.3%,间伐区为4.4%,二者差异显著.结果显示,林木间伐导致林区生境和鼠类种群显著变化,造成鼠类贮食行为和种子命运发生改变,最终将影响林区的幼苗更新.  相似文献   

2.
不同云南蓝果树枯落物厚度对其种子萌发影响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蓝果树(Nyssa yunnanensis W.C.Yin)为我国热带北缘特有珍稀濒危植物,落叶大乔木,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树种。根据野外调查,目前云南蓝果树自然更新困难,枯枝落叶是森林更新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设计了种子表面覆盖0cm、1cm、2cm、3cm、4cm厚枯落物和种子置于1cm、和2cm厚枯落物表面7个实验处理,模拟自然条件研究枯落物对云南蓝果树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枯枝落叶厚度处理对种子的萌发率没有显著的影响,0cm枯枝落叶厚度处理萌发率最高,为42.7%±3.7%;不同枯枝落叶厚度处理对起始萌发时间有显著的影响,枯枝落叶厚度在0cm的起始萌发时间最早,为7d。同时随着厚度的增加,萌发起始时间推迟,最迟为4cm的处理,为19d;不同枯枝落叶厚度处理对种子的发芽势也有显著影响,0cm处理时发芽势最高,为18.0%±3.8%,除0cm外的其他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啮齿动物对山杏种子命运影响的季节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南济源王屋山地区(E 112°16′,N35°12′)选择灌丛生境,分别于春季、夏季、秋季释放600枚人工标记的山杏(Prunus armeniaca)种子,旨在了解小型啮齿动物对种子命运影响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种子释放之后,每3 d检查一次种子的命运,记录种子被啮齿动物扩散、贮藏、取食情况和相关的生境信息.通过比较山杏种子释放处被啮齿动物就地取食、存留动态、种子被搬运和贮藏的距离、位置、状态等的季节差异,确定啮齿动物对山杏种子的存活和对山杏更新的影响.采用SPSS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取食山杏种子的鼠类主要是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社鼠(Niviventor confucianus)和黑线姬鼠(A.agrarius);山杏种子在释放点的消失速率在秋季最快,夏季次之,春季最慢;山杏种子原地存留率在春季最高,夏季和秋季几乎全部被啮齿动物搬离释放点,扩散后被贮藏种子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秋季(31%)夏季(20%)春季(0.83%);山杏种子被鼠类搬运的平均距离秋季最大,不同季节间种子扩散距离的差异达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4.
薯豆(Elaeocarpus japonicus Sieblet zucc)是一种在都江堰林区普遍分布的常绿乔木,其果实及种子为众多动物所取食.本实验在原生林、次生林、灌丛、柳杉林4种生境的边缘和内部分别释放2种不同密度的种子,考察鼠类对种子命运的影响.结果表明:(1)薯豆种子的命运以原地转移为主;(2)边缘因素、种子密度因素对鼠类捕食作用的影响并不显著;(3)总体上种子在4种生境的中位存留时间有显著性差异;(4)4种生境的种子存留数变化以及最终剩余种子数量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水青冈是我国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树种之一,其成熟林内尽管每年有大量种子散落,但实生苗极少,种群天然更新主要依赖于萌蘖。为了揭示不同微生境下不同特征水青冈种子的命运格局,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鼠类捕食及不同种子特征对水青冈种子命运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鼠类主要有针毛鼠、社鼠和黄胸鼠;鼠类转运和就地消耗是影响水青冈种子命运的主要因素;鼠类在微生境中的捕食对不同特征种子均有极显著差异影响(p<0.01),而就地消耗的影响不明显。不同特征水青冈种子被鼠类全部捕食所需的平均天数,虫蛀种子为3.05 d、带壳斗种子2.70 d、小粒种子2.62 d、大粒种子2.15 d。微生境与种子特征交互作用对水青冈种子的被食和就地消耗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森林枯落物现存量及其持水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枯落物层是森林涵养水源功能的第二作用层,在森林水文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辽宁省主要森林类型的枯落物现存量、厚度、分解现状、最大持水率、拦蓄量以及吸水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的枯落物现存量介于8.53~37.51t/hm~2,平均现存量为16.92t/hm~2;枯落物厚度介于2.3~6.6cm,平均厚度为4.0cm.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变化范围为16.57~66.69t/hm~2,大小顺序为云冷杉落叶松针叶混交林桦木林其它针叶类红松其它阔叶类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栎类樟子松杨树油松.各森林类型枯落物未分解层的最大持水率为127.87%~225.59%,半分解层的最大持水率为182.22%~233.50%.各森林类型枯落物的有效拦蓄量为11.76~32.03t/hm~2,且针叶林枯落物平均有效拦蓄量(23.52t/hm~2)明显大于阔叶林(15.51t/hm~2).回归分析表明,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符合关系式y=aln x+b,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符合关系式S=axb.  相似文献   

7.
啮齿动物种子搬运行为对植物种群的更新和扩散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喀斯特微生境和种子大小对啮齿动物搬运行为的影响,2019年9—10月在单性木兰Kmeria septentrionalis和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种子成熟期,将上述2种不同大小的植物种子同时摆放在4种不同的喀斯特微生境中(石洞、石槽、石面和土面),比较啮齿动物对不同微生境种子的搬运率差异。结果表明:单性木兰种子和青冈栎种子间的搬运率呈极显著差异(Z=-21.902,P<0.001),且啮齿动物更偏好搬运体积更小的单性木兰种子(93.56%±0.99%vs 7.41%±0.65%)。相同微生境中单性木兰种子和青冈栎种子间的搬运率都呈极显著差异(P<0.001),其中,石洞(53.41%±3.60%)、石槽(51.31%±3.66%)和石面(49.19%±3.59%)3种微生境中的种子搬运率都高于土面(45.37%±3.59%)微生境。微生境和种子大小都是影响啮齿动物对单性木兰和青冈栎种子搬运的重要因素。啮齿动物对植物种子的搬运行为是喀斯特微生境和种子大小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和容器深度培育的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ume)容器苗在造林1年后的生长及养分变化情况,结合苗期生长和造林效果,为培育栓皮栎容器苗选择灌溉方式和合适容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种灌溉方式(上方灌溉、底部渗灌)、2种容器深度(D40即6.4 cm(口径)×25 cm(深),容积656 m L;D60即6.4 cm(口径)×36 cm(深),容积983 m L)共4个处理培育的1年生栓皮栎容器苗造林,测定造林1年的成活率、形态指标及养分状况。【结果】(1)底部渗灌提高了造林成活率,达到98%。(2)D60培育的栓皮栎造林1年后苗高、地径(77.3 cm、6.87 mm)显著大于D40苗指标(70.1 cm、6.34 mm)。(3)底部渗灌提高了造林后苗木茎生物量(22%);D60培育的栓皮栎造林1年后苗木茎、根和单株生物量比D40的分别提高了22%、16%和18%。(4)底部渗灌下苗木的茎磷浓度比上方灌溉下提高了17%。(5)苗木成活率与苗期养分含量显著正相关,造林苗高、生物量均与苗期生物量和养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底部渗灌条件下D60容器培育的栓皮栎造林1年后形态指标和养分状况分别优于上方灌溉条件下D40容器苗。结合温室中栓皮栎容器苗培育制度,一般情况下,底部渗灌和D60容器在温室中培育栓皮栎容器苗可视为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河北省兴隆县雾灵山地区油松、白桦、华北落叶松三种典型林分枯落物分解层和半分解层为研究对象,采用植物地理群落样地调查法,对雾灵山主要森林类型的枯落物蓄积量及其持水性能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各林分枯落物蓄积量排序为白桦(434.3 g/m2)华北落叶松(223.1 g/m2)油松(211.7 g/m2).(2)三种林分枯落物拦洪能力排序为华北落叶松林白桦油松.(3)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明显对数函数关系,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明显幂函数关系.(4)各林分枯落物持水能力排序为华北落叶松林白桦油松.  相似文献   

10.
《河南科学》2016,(8):1289-1294
为开展栓皮栎林的碳储量估算做一些前期的探索研究工作,选择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坡浅山丘陵区3种不同生长阶段的天然次生林栓皮栎林群落,调查研究了土壤层碳储量的分配特点及变化规律,并对3种不同生长阶段样地的实地调查以及实验测定的碳含量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栓皮栎林不同生长阶段土壤容重均表现为从表层到土壤深处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同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生长阶段土壤有机碳含量急剧下降,以土壤最底层(30~50 cm)的有机碳含量最低.2)对于同一生长阶段的生长阶段而言,在土壤垂直剖面上,土壤有机质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且林地土壤表层(0~10 cm)的土壤有机质明显大于其他层次.3)栓皮栎林不同生长阶段林分土壤各层次的碳储量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以地表0~10 cm的土壤碳储量最大.幼龄林土壤在0~50 cm碳储量为43.49 t·hm~(-2),中龄林为83.67 t·hm~(-2),成熟林为67.53 t·hm~(-2).  相似文献   

11.
初步研究了广东古兜山自然保护区内绣球茜(Dunnia sinensis Tutch.)的生物学特征(茎、叶、花、果实、种子)和种子繁殖特性.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茎、叶、果实、种子的形态和生长状况有较大差异;绣球茜花色鲜艳,花序美观,单株花期长达3-8周,测量得花粉胚珠比为612.46275.31,具有虫媒传粉的特性;种子繁殖发芽率为11.33-38.66%,发芽势为10.66-36.00%,不同环境所采的种子或经不同处理后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以1979、1991和2000年陆地卫星多波段遥感影像为主要研究资料,结合伏牛山自然保护区的区域特点,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建立景观分类系统和解译标志,对伏牛山自然保护区进行类型划分和面积调查。通过采用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景观破碎化指数、分布质心和扩展度指数等景观的空间格局指数,借用空间格局变化表征模型,对伏牛山自然保护区1979、1991和2000年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了3个时期的景观格局的特征及各类型分布特征、景观格局变化的趋势及特征。结果表明:在1979~2000年间,研究区域各景观类型的面积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景观格局发生了波动变化,特别是在1991~2000年间,有林地景观斑块数增加了110%,景观破碎度增大,但总体景观及景观要素均趋于稳定。对影响景观格局变化中的驱动力分析得出:景观变化与地形因子中的坡度因子和坡向因子相关性较大,与海拔因子相关关系不大。自然保护区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植被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并以此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4.
河南伏牛山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河南伏牛山蕨类植物区系4个特征:(1)本区系有蕨类植物29科74属222种(含变型);(2)优势科是鳞毛蕨科、蹄盖蕨科和水龙骨科,主要属是鳞毛蕨属、蹄盖蕨属、耳蕨属、瓦韦属;(3)本区系属内种系贫乏,除少数几个属种类较多外,1~2种的属有52属,占属的总数70.27%;(4)种的区系成分在地理分布上与秦岭的联系最为密切,其次是西南、日本  相似文献   

15.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啮齿动物取食活动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36种啮齿类动物的取食活动情况。结果表明,当前对林业生产造成危害的主要为中华鼢鼠、达乌尔鼠兔、子 午沙鼠和长爪沙鼠4种,灾害种为中华鼢鼠。大部分啮齿动物处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中间环节,是许多食肉动物的食料,因此,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充分保护利用自然界天敌动物调节鼠兔的种群数量,达到长期控制鼠兔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内不同生境的虻类进行调查研究,初步摸清该地区虻相本底资料。方法:选择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孳生环境,采用常规方法采集、制作标本和鉴定虻种,并对我院馆藏标本进行整理,编制名表并进行相关讨论。结果:记录了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虻科3属12种,分别隶属于斑虻属(2种)、黄虻属(1种)和虻属(9种)。结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具有较好的虻类孳生和血源条件,具有虻类多样性,反映了东洋界的区系特征,该地区优势种是华广虻。  相似文献   

17.
圭龙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园林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圭龙山自然保护区野生维管植物约1600种,其中可供园林应用的有近500种.根据在园林应用上的不同,将圭龙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划分10类.这些野生园林植物资源具有种类繁多、珍稀特有植物丰富、开发利用价值高等特点.还论述了圭龙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园林植物资源的应用前景,并对开发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伏牛山区包括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在内,是豫西山地的一部分,它可以分为三个亚区.伏牛山区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地域范围与自然环境、历史状况与文化内涵、文化特点与定位三个方面对伏牛山区文化进行探讨,认为伏牛山文化具有多元性、多样性等特点,属于一种复合文化.  相似文献   

19.
对星斗山自然保护区秃杉母树资源及人工林生物量、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湖北省秃杉母树40株,其中保护区内28株,平均胸径82.1cm,平均树高43.05m.16年生秃杉生物量为75.40kg,各组分之间分配比例存在差异。胸径、树高、材积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随年龄增加呈现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20.
新源山地草甸类草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新源县东南部,那拉提山与塔什帕尔山之间的恰普克河山间谷地。是1986年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新疆第一个山地草甸类草地自然保护区,1993年又被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网络”(MAB)。1994年6~7间,笔者等参加了自治区草原总站组织的综合考察。根据实地考察,笔者对保护区内的种子植物生活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生活型分类式,并对各生活型类群的组成进行了初步划分和探讨,为进一步进行研究和保护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