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酒西盆地青西凹陷白垩系下沟组地层发现的厚层泥质白云岩和白云质泥岩是该区主力生油岩和储集层,这种低孔低渗的致密储层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引起了地质学家的重视但是目前对此类非常规储层成因机制和特征的了解有限。利用测钻井、岩心、镜下薄片等资料,通过分析岩石组成构成、统计下沟组g0—g1层泥云岩厚度百分比和镜下描述等方法对泥云岩储层进行研究。由于泥云岩储层位于盆地半深湖—深湖亚相环境,确定巨厚泥云岩的成因机制属于火山口"白烟型"喷流—热液沉积作用与后期深埋藏成岩改造作用。该成因机制导致泥云岩中含有大量钠长石、铁白云石等脆性矿物发育,具有二元纹层和三元纹层的特点,即富有机质的泥岩层与白云岩、长石等脆性矿物构成薄纹层"千层饼"式的薄纹层互层结构。另外,酒西盆地构造活动频繁导致储层内对油气运移和储集有利的裂缝非常发育。对泥云岩储层进行表征,利于理解致密储层富含油气的机理并对下一步泥云岩等致密储层的油气勘探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莱阳凹陷陆相水南组页岩的孔隙发育特征,通过扫描电镜实验观察页岩孔隙微观形貌,高压压汞、低温液氮吸附及低温二氧化碳吸附实验对水南组页岩孔隙进行全尺度表征;并结合有机地化参数和矿物组成分析孔隙发育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扫描电镜镜下观察发现莱阳凹陷陆相页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粒间孔、粒内孔及微裂隙等4种微观孔缝。高压压汞、低温液氮吸附及低温二氧化碳吸附实验联合表征发现孔隙连通性整体较好,孔隙形态以平行板状的狭缝形孔和细颈广体的墨水瓶形孔为主,孔径分布曲线呈多峰形态,大孔、中孔、微孔均发育较多,而比表面积主要由小于100 nm的孔隙,尤其以小于2 nm的微孔贡献为主。有机碳含量对孔隙发育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黏土矿物主要贡献中孔和微孔体积,石英、长石对大孔发育有积极的影响,而碳酸盐矿物会胶结堵塞孔隙,造成大孔、中孔及微孔体积均减小,对孔隙发育为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牙哈地区库车组广泛发育岩性圈闭,但是其形成产出的控制因素不明。详细研究了区域内泛滥平原上发育的曲流河沉积体系,它控制了岩性圈闭的形成规模和展布形态。库车组中下部地层发育的边滩-天然堤、边滩-河漫滩、决口扇-河漫滩等丰富多样的相序组合形态,控制了区域内砂岩储集体的发育规模和展布面积;库车组上部地层发育的河漫单一微相提供了范围大、厚度厚的泥质沉积物,控制了盖层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AFTA)方法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的原理及研究现状,并以东营凹陷的具体数据为例进行了热史反演。研究表明东营凹陷的古地温梯度基本呈降低的趋势以及“马鞍形”的演变特点。从而表明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为古地温场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南方海相页岩气开发取得突破,华北地区海陆过渡相~陆相页岩气也逐渐受到重视。通过实验测试分析,以大城地区山西组页岩气储层为例,分析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储层的特殊性。研究认为大城地区山西组沉积环境为下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储层黏土矿物平均含量为56.24%,石英等脆性矿物平均含量为42.13%;TOC平均为1.85%,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干酪根为主,成熟度平均为1.09%;泥页岩发育两类不同类型的孔隙。对比海相焦石坝龙溪组和陆相鄂尔多斯延长组7段储层特征,表明海陆过渡相山西组泥页岩厚度小、层数多为特征,有机地化和矿物组成等均与海相与陆相页岩气储层存在显著差异。山西组页岩气储层发育基础、有机地化和物质组成条件均较为良好,页岩气保存条件较好。山西组页岩气、煤层气与致密砂岩气叠置成藏,具有丰富的资源潜力,具有联合开采的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6.
煤系岩性组合复杂多样,沉积相带亦因所处构造环境的不同而具有多样性,如何评价不同沉积相带的煤系气成藏地质条件,是目前煤系气勘探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湖南郴州地区下二叠统龙潭组煤系具有明显的滨海沼泽沉积特征,以其为目的层的煤系气成藏地质条件、资源潜力评价和有利区带优选,对该地区非常规天然气勘探本身及煤系气成藏地质评价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在野外地质调查、单井分析并结合有机碳、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等测试成果所作的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储层矿物组分、物性、脆性、微观孔隙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煤系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和资源潜力预测。结果表明:(1)龙潭组为滨海沼泽相沉积,下段含煤线少,上段含煤线多,煤层累计厚度0.25~18.98米,泥页岩累计厚度50~222.5米,有机碳为1.55~4.16%,RO为1.54~3.51%,有机质类型以Ⅱ、Ⅲ型为主,存在两期生气高峰;(2)晶间孔、溶蚀孔发育,含气性较好;(3)体积法计算煤系气资源量为52850.2ⅹ108m3结论认为,本地区存在P2l-P2l含气系统,两期成藏,具备煤系气勘探前景,常宁-耒阳、灵武-宜章地区是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7.
对东营凹陷博兴洼陷樊页1井始新世的沙四上纯上亚段和沙四上纯下亚段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小波分析和频谱分析,发现樊页1井沙四上亚段记录了米兰科维奇旋回。通过对黄赤交角周期进行高斯带通滤波,建立了精度为0.038 ka的樊页1井沙四上亚段"浮动"天文年代标尺。樊页1井沙四上亚段共记录了80个黄赤交角周期,据此确定沙四上亚段沉积的持续时间约为3.04 Ma。依据天文年代标尺计算出沙四上纯上亚段的沉积速率为0.09~0.1 m/ka,沙四上纯下亚段的沉积速率为0.105~0.147 m/ka。同时,天文旋回与岩性变化之间存在较好的对应,说明天文周期是湖相细粒沉积岩的一个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8.
储层次生孔隙预测为石油地质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以东营凹陷储层的成岩演化特征为例,分析了影响储层成岩作用的主控因素之一——有机流体,认识到储层中孔隙流体性质的变化是导致矿物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其中孔隙中有机流体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指出油气的充注对成岩作用的影响主要有3个方面:抑制石英和伊利石的胶结作用;油气中有机酸对深部孔隙的溶蚀改造作用;油气超压对压实的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9.
综合研究区不同时期的测井、分析化验、生产动态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9油组注水开发前后储层的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注水开发后大孔道发育的特征,从层内、平面、微观、层间非均质性4个方面,厘清储层非均质性对大孔道发育的控制机理。研究认为,大孔道发育是沉积、成岩作用与长期注水共同作用的结果;优势岩相分布的河道下部、心滩是延9油组大孔道形成的主要层段;单层层内渗透率大于30×10~(-3)μm~2、渗透率级差大于9、超邻层数倍的相对吸水量,是大孔道发育的一般特征;沿主河道、心滩主流线方向的井间是大孔道分布的集中区域;高岭石含量变化可以作为陇东地区大孔道形成的重要指示标志。同时,以模糊数学方法为基础,选取微相类型、比吸水指数、渗透率、渗透率级差、相对吸水量5个代表储层非均质性的参数,对陇东地区延9油组大孔道发育概率进行分类评价,可为相近储层条件的其他油田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东营凹陷在古近纪沙河街组沉积期为北陡南缓的箕状断陷湖盆.通过钻井岩心、测井、薄片及扫描电镜分析,在断陷湖盆的北陡带沙河街组中识别出了洪积扇-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滑塌浊积扇-湖泊沉积体系,建立了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层序地层格架及层序演化模式.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成岩作用特征,主要成岩作用特征有压实作用、压溶作用、溶解作用等;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层序地层格架内不同层序内的成岩相类型、特征,主要有铁碳酸盐胶结、石英次生加大、高岭石充填、塑性组分溶蚀、铁碳酸盐胶结、混层黏土及硬石膏充填成岩相.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扶新隆起带北坡采三段河流相地层开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在对短期基准面旋回相序特征和中期基准面旋回河道类型演化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基准面及河流水位的变化对研究区目的层进行了体系域的划分,并进一步建立了层序地层模式。  相似文献   

12.
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物性测试等手段,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潜西地区上干柴沟组的储层岩石学、孔隙类型、物性特征及成岩作用特征.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岩石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较低;储层类型主要为孔隙型,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为主,孔隙结构为特小孔细喉.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4.4...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轮古西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属于岩溶缝洞型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空间连通性差,现已进入开发注水阶段。通过静、动态综合分析的方法研究油藏连通性,认为LG15-A井组为一连通单元。同时指出三维缝洞雕刻技术是油藏评价及开采的有效技术,可为单元的连通性研究提供很好的静态证据。  相似文献   

14.
张春伟  李强 《贵州科学》2015,33(2):65-70,85
本文以遵义市地热勘查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对钻孔测温数据进行计算,得出了遵义地区(水平及垂直)地温场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遵义地区地温场分布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温场平面变化为由东向西呈逐渐升高趋势,自北向南呈近等值区分布;在垂直方向上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岩性发生变化,地温梯度随之变化。遵义地区地温场变化及地温异常主要受该地区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动力作用、及放射性元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惠民凹陷大芦家临25-1断块馆二上段河流相储层为例,对河流相储层精细对比研究方法以及其沉积特征进行探讨。针对研究区开发中存在的小层对比不清,有利储层分布不明确的问题,以标准层划分层位,以沉积旋回法、河流叠加砂体对比原则划分沉积单元,建立精细小层对比格架;通过观察分析取心井岩石成分、沉积构造等一系列特征,结合测井曲线资料,揭示研究区内小层沉积微相及其展布特征。研究表明,大芦家地区临25-1断块馆二上段小层叠加样式包括间歇叠加、连续叠加、侵蚀叠加三种类型;主要为曲流河沉积,发育点坝、天然堤、决口扇、泛滥平原四种微相;早期主要是河道砂体沉积,点坝砂体连片分布,晚期北部的决口扇沉积发育较明显,二者为研究区的有利储层。  相似文献   

16.
砂体内部结构及其控制因素对于预测剩余油分布有重要作用。作者综合利用岩心、测井曲线形态、砂体的几何形态等资料,研究了基准面变化及其与三角洲前缘砂体内部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层段发育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7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和20个超短期旋回,早期中期旋回由3个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短期基准面旋回组成,晚期中期旋回由4个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短期旋回组成,20个超短期旋回均属于非对称型;基准面的升降及物源供应共同控制了砂体发育的规模、岩石类型及内部结构。基准面下降、沉积物供给充足时,河口坝砂体规模增大,岩性以细砂岩、中砂岩等为主,夹层在不同位置发育程度不同,其中坝主体以钙质夹层、过渡性夹层为主,厚度较小且不甚稳定。基准面上升、沉积物供给充足时,水下分流河道宽,砂体厚度大,砂体内除了发育钙质夹层之外,泥质侧积层也较为发育;基准面较高、物源供应较少时,河道较窄,砂体厚度较小,平面上呈窄带状镶嵌于泥岩中产出,粒度偏细,且砂体内主要发育为数不多的钙质夹层,鲜见泥质侧积层;对于基准面较高背景下发育的远砂坝或前缘席状砂,粒度较细,主要发育泥质夹层且横向不稳定。  相似文献   

17.
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延长组长6~7 段为例, 重点研究层厚和岩性控制构造裂缝发育的规律, 并对其裂缝面密度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 层厚影响构造裂缝发育, 薄层比厚层更易发育构造裂缝, 这与不同层厚中裂缝尖端应力集中情况不同有关。在一定厚度范围内, 裂缝面密度与层厚之间有幂指数关系; 当厚度超过临界值(约250 cm)时, 裂缝面密度基本上不变。在相同层厚和不同岩性条件下, 裂缝面密度由小到大依次为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和页岩, 即在相同构造环境和等厚地层情况下, 碎屑岩粒级越小, 面密度越大, 构造裂缝面密度与岩石粒径之间呈负幂指数关系, 这与不同粒级的颗粒间应力不同有关。通过多元分析和力学机理探讨, 认为本区控制裂缝发育的两个因素中, 层厚是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沙湾凹陷西斜坡二叠系上乌尔禾组已有的层序和沉积相研究较粗,砂体预测缺乏定量表征,为了明确砂体发育特征及其展布规律,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综合地震、测井、录井等资料,建立了高分辨层序构型.通过分析超短期旋回层序内的缓坡浅水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单井相,建立了单一型、水道天然堤复合型、侧向迁移型、非限制型、半限制...  相似文献   

19.
岭西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状况使其为唐代主要的贬流地,而贬流官和流人由于他们身份的差异被安置于岭西的不同区域,岭西地区北部的桂管经略使辖区由于其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方面的独特而成为贬官集中地,岭西地区南部、西南部的邕管、容管则成为流人集中地。  相似文献   

20.
以城市排水区替代平原城市河道的流域范围, 选取天津滨海地区11条河流进行河流污染与土地利用的相关分析。根据遥感影像, 利用GIS提取城市排水区土地利用数据, 计算景观指数并与河流水质状况进行相关分析, 为平原城市河流污染研究提供可行的方法支持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城市居民点与工矿用地是河流中重金属污染物(如铅、汞)的主要输入源; 在耕地面积较大时增加了河流的有机污染物(如氨氮, 生化需氧量等); 林地、园地、草地和水体对于城市河流污染物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