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的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英 《科技资讯》2006,(28):76-76
据统计,全球每年平均发生500万次左右的地震。其中,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约1000次左右。如果强烈地震发生在人类聚居区,就会造成地震灾害。为了抗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有必要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与抗震设计。本文拟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中存在的两个常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据统计,地球平均每年发生地震约5百万次。可见地震是一种很平常的自然地质现象,只不过99%以上的地震因震动微弱,除了地震仪能测出外,人一般感觉不到罢了。能造成破坏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平均有1千次左右。7级及7级以上的大地震虽较为罕见,但它能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所以对地震的预测,早就引起了  相似文献   

3.
方麒麟 《科技资讯》2007,(10):63-63
据统计,全球每年平均发生500万次左右的地震。其中,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约1000次左右。如果强烈地震发生在人类聚居区,就会造成地震灾害。为了抗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有必要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与抗震设计。本文拟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中存在的若干个常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对于生活在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居民来说,当遇到有感的地震和破坏性地震时该如何识别、避险和逃生?在此时,又如何坦然面对这可能降临的灭顶之灾?这不是一个危言耸听的话题。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不过99%以上的地震是微小地震,人们不容易感觉到,厦门紧靠我国地震频度最高、强度最大的地区——台湾省,仅从1990年以来,就发生过41次7级以上、185次在厦门有感的5级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5.
<正>地震是全球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同时我国又是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20世纪我国发生7级以上地震116次,约占全球的6%。20世纪世界上发生8.5级以上的特大地震仅3次,其中就有2次发生在我国大陆,分别为1920年宁夏海原和1950年西藏察隅,均为8.6级,由此可见我国地震活动的强烈程度。  相似文献   

6.
<正>近期全球频繁多发的地震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海地7.3级和智利8.8级的两次强震更是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然而,人们在担惊受怕的同时,对一些关于地震的事实却知之甚少。1、科学监测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0万次地震。其  相似文献   

7.
地震学进展     
天然地震的历史几乎和地球的历史一样悠久。据统计,目前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其中有感地震5万多次,破坏性地震近千次,而7级以上强震亦近20次。在古代,地震的发生时常罩有神秘的光晕。如《新约·马太福音》中记述耶稣受难时的情景,便有“殿宇的帷幔从上至下裂为两半,大地震颤,磐石崩塌”。而西周末年的伯阳父,则把地震与王朝的兴衰嬗替联系起来,“今川突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阳失而在阴,源必塞;源塞,周必亡”。人类对地震的洞见肇始于中国。早在公元132年的东汉,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候风地动仪,用以测定地震发生的方位。这  相似文献   

8.
地震是一种自古就有的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全世界每年大约要发生五百万次地震,平均每隔几秒钟就有一次,其中人们能够感觉到的仅占百分之一,强烈破坏性的地震平均每年仅有十几次。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之一,在最近历史时期,曾多次地发生破坏性地震,从一九六六年河北邢台地震以来,六点七级以上的大地震就发生过十几次,今年的五、七、八月,连续发生了六次大地震,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切和注意。  相似文献   

9.
益阳 《科技潮》2003,(11):42-44
今年年初以来,世界各地地震频发,尤其是墨西哥哈利斯科州近海发生的7.5级地震、新疆巴楚——伽师发生的6.8级地震、云南省大姚县发生的6.2级破坏性地震、日本北海道地区发生的8.0级地震都造成了重大的灾情,更何况全世界每年有100万次的地震发生……面临如此严峻的地震形势,社会公众太需要了解地震的有关知识,并客观地对待它了。  相似文献   

10.
据科学数据统计,地球上能够感受到震感的有很多次.每年全球大大小小的地震统计在一起,有500万次左右.人们有感的地震或者造成破坏的地震数量就少多了.6级或者6级以上多一点地震,大概每年200到300多次,7级以上的数字大概是18次上下,8级地震每年大概有1-2次,也可能那一年没有大地震.即便从科学统计的来看,此次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也是最高.这是中国继1976年后中国受灾程度最惨烈的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11.
《青年科学》2013,(6):4-8
近些年来,世界各地大地震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地震的限云总是笼罩在人们的心头。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全球已先后发生7-7.9级地震200余次,其中包括8-8.9级地震13次,9级及9级以上地震两次。在此期间,中国就已发生7级以上地震5次,最大震级8.1级。继五年前的四川省汶川“5·12”8.0级大地震后,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又发生7.0级强烈地震。那些,大地震为何会频繁发生呢?人类面对地震方面还有着哪些困惑呢?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5~2018年新疆68次5级以上的地震数据,通过泊松过程描述了地震的发生,利用复合泊松过程得出14年间新疆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期望值,在计算新疆地震重复周期的基础上,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新疆地震的复发概率做了科学预测,得到新疆地区在未来10年间的地震复发概率.结果表明,5.5级地震的重现期约为每年3次.  相似文献   

13.
日本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由于大陆板块经常发生碰撞,所以地质活动比较剧烈,这样就使日本非常容易发生地震。日本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20世纪以来,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已超过50次。全球10%的地震都发生在日本和它周边地区。但是为什么日本每次地震后能够做到人心临危不乱,社会秩序井然呢?秘诀就在于该国长期以来积累的抗震防灾普及方面的丰富经验,尤为突出的是他们在抗震防灾方面引入的领先科技,为抗震防灾提供了更为全方位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震史料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最早有确切记载的地震,见于《竹书纪年》:"夏帝发七年(公元前1831年),泰山震。"在距今3800多年地震历史资料中,记载的地震至少有近万次,其中破坏性地震上千次,5级以上数百次,6级以上百余次,7级以上数十次,8级以上十几次。近1000年以来,我国  相似文献   

15.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崪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 地震,像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能感觉到的只有5万多次,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大地震一年只有几次。但是,地震一旦发生,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甚至是灭顶之灾。世界地震史上,一次死亡20万人以上的有4次,全在中国,其中2次就发生在近一百年里。 20世纪,又是一个震灾频频的世纪。 旧金山大地震拉开了20世纪震灾的序幕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1965年以来云南地区强震孕育过程中地震类型的动态变化,发现:云南地区发生6.7级以上强震前数月至数年,云南省内均有2次以上5级双震或群震型地震发生;部分强震前数月至数年,至少有3次以上前主震型地震密集发生.强震发生在这些前主震、双震、群震型地震150 km以外地区.典型地区地震类型的追踪研究也表明:宁蒗地区发生5级双震、前主震型地震以及腾冲地区发生6级群震型地震,云南地区均发生6.5级和7级以上强震,但地点远在宁蒗、腾冲200 km以外地区.实验中,随着载荷的增大,岩样的破裂类型经历了主余破、孤立破→群破→前主破→破裂类型多元化的过程.震例和实验研究结果的对照显示:地震的类型不仅与发震地区地质构造有关,也与地壳介质所处的应力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7.
王新生:日本绝对是一个地震大国。三级以上的地震每天就有四次,全球六级以上的地震大概20%发生在日本。日本有86座活火山,占了全  相似文献   

18.
日本有句俗语说,世界上有四样东西最可怕:地震、打雷、火灾、父亲。其中,地震排在“四怕”之首。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西缘的日本,就犹如坐在一把摇晃不停的椅子上,全球里氏6级及以上地震的20%都发生在这个岛国,平均每年有感地震达1000次左右。2011年3月11日,一场导致山呼海啸、山崩地裂的大地震突然袭来……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青藏铁沿线区域地震地质调查和近百年地震资料整理,以此为基础建立震级-频度关系式.根据历史地震重演和构造类比分析的原理,并结合青藏铁路沿线地震构造带的分布情况,对青藏铁路沿线区域地震危险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沿线区域震级-频度关系中b值为0.72,最高震级上限为8.2级,8级地震平均发震周期约80年,未来百年内8级地震发生概率0.86,青藏铁路约有过半以上里程处于较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非常频繁,是一个震灾十分严重的国家。20世纪,中国共发生6.0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百年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因此,对于我们国家而言,防震抗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