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解译珠海淇澳岛地区1999、2003、2008、2013年高分辨率遥感图,得到该区15年来(19992013年)土地覆被变化(LUCC)情况:淇澳岛陆地总面积增加了约25%,其中林地面积增长了464 hm2;建设用地面积减少了396 hm2;裸地面积减少了27936 hm2;水域(鱼塘)面积减少了9745 hm2.对淇澳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多年的动态价值评估,得出该区4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别为14904106、17246106、17107106、20735106元.表明淇澳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巨大,且15年来总体呈不断上涨趋势;生态修复效果较为明显,其中林地在整个价值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且不断增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为指标监测海岛生态修复效果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淇澳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在红树林修复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对珠海地区乃至珠三角地区的环境生态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珠海淇澳岛无瓣海桑人工林更新幼苗种群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样方法,调查研究了珠海淇澳二斜湾5 a的无瓣海桑人工林林缘或林窗的自然繁殖的无瓣海桑幼苗的种群特征,为了解无瓣海桑自然种群的生态适应性或潜在的生态危害提供参考.结果显示,二斜湾的无瓣海桑幼苗种群总个体数为299株,平均密度7.475株·m-2;其中当年生植株比例占72.24%,上年生植株占27.76%;基径和株高结构显示种群呈增长种群模式,基径和株高呈现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无瓣海桑幼苗种群为集群分布型.由于受人工林遮蔽光线等的限制和滩涂生长地的竞争,其它自然分布的红树植物如秋茄等,甚至外来入侵的互花米草均受其影响,提示无瓣海桑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存在生态危害,建议对已种植林分进行乡土红树植物的改造,未种植海滩不再种植无瓣海桑.  相似文献   

3.
地质灾害的形成和演化受制于一定的区域背景条件,从而决定了区域地理环境对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借助图形语言的形象思维和表达能力,可直观、简洁地表达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本文基于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和GIS技术,将地质灾害空间属性及其与致灾因子在时间、空间分布的关系用图谱形式表示,分析研究区地质灾害在空间上的特征以及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质灾害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地形地貌是形成地质灾害的必要条件,地层岩性为地质灾害形态及变形破坏提供了物质基础,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形成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作用,降雨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触发因素,人类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地质灾害的形成和演化受制于一定的区域背景条件,从而决定了区域地理环境对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借助图形语言的形象思维和表达能力,可直观、简洁地表达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本文基于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和GIS 技术,将地质灾害空间属性及其与致灾因子在时间、空间分布的关系用图谱形式表示,分析研究区地质灾害在空间上的特征以及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质灾害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地形地貌是形成地质灾害的必要条件,地层岩性为地质灾害形态及变形破坏提供了物质基础,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形成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作用,降雨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触发因素,人类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广东海岛众多,海岛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根据实地考察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南澳岛土地资源特点、近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海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基于遥感数据通过地学信息图谱手段提取宁化县的2001、2007和201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计算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3个时间段与8个象限内的扩展与收缩强度;并以象限为单位,探讨象限内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矩阵,为宁化县土地治理措施的科学性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明显,且重视水土流失整治后,森林与毛竹林的总体面积有所增加,但各个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的象限内变化规律并不一致,在3个时间段与8个象限内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减.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对土地资源可持续的内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海南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结合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战略定位,提出了促进海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及变化规律对耕地景观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地学信息图谱通过图形特征与谱系结构的不同变化,可以有效地揭示事物的空间结构特征与时空演变规律.文章以三江平原的典型区域和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双城市为靶区,基于遥感(RS)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土地利用变化为切入点,提取双城市1993年、2002年、2012年三期土地利用类型图;采用地学信息图谱分析的方法,对三期土地利用类型图进行叠加分析得到双城市1993年~2002年、2002年~2012年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转移矩阵分析及图谱可视化表达,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到国家政策和研究区自然经济状况的影响,1993年~2002年期间,水体、旱地和其他用地面积下降,水田、建设用地和林草地面积上升; 2002年~2012年期间,建设用地面积继续扩张,其他用地面积下降,其余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相对稳定.研究结果有利于为三江平原的耕地资源保护、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RS和GIS技术,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秦皇岛市景观格局图谱的时空变化规律.利用1993,2000和2008年的TM影像时间系列的遥感数据,解译出三个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选取了斑块数量比、平均斑块面积、平均斑块周长、周长面积比、分维数和聚集度指数来分析三个时期秦皇岛市景观空间格局.利用转移矩阵分析近15年来秦皇岛市的景观类型转化规律.结果表明,自然半自然景观类型,如林地、草地和水域的面积一直在减少;农田的总面积虽然减少,但旱地的面积在增加,主要是水田转化为旱地造成的;建设用地增幅较大,说明人类活动中的城市扩张和道路建设是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0.
珠海淇澳岛人工次生无瓣海桑纯林的植被碳储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无瓣海桑在快速固碳方面的效果,基于多期遥感影像和实测样方数据,对1999—2019年期间,淇澳岛无瓣海桑的生长范围、年际生物量和植被碳储量进行了定量计算,分析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并得到研究区生物量反演模型为B=75.906-6.144×SR-10.728×Variance,P<0.01,R2=0.700。研究结果表明:(1)无瓣海桑在1999、2003、2009、2013、2019年的面积分别为0、29.520、114.245、140.280、332.399 hm2;1999、2003、2009、2013、2019年的碳储量分别为0、4 872.74、15 051.14、25 892.55、55 969.24 t,1999—2003、2003—2009、2009—2013、2013—2019年的固碳速率分别是:3.66、7.55、19.48、28.06 t/(hm2·a);20年间,无瓣海桑纯林的单位面积碳密度增长了168.38 t/hm2。(2)与其他红树林树种和同纬度的亚热带阔叶林相比,无瓣海桑的固碳速率更快,碳储量更大,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能够用于修复裸地海岸的红树林植物。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土地利用现状与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2006年完成的深圳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分析了深圳市土地利用现状和格局,并结合2004年土地利用状况,分析了土地利用变更的规模和空间格局变化,结果显示,深圳市总体土地利用情况还是以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分别占全市面积总量的50.12%和48.09%。而未利用地不到全市总面积的2%。林地和园地是深圳市农用地的主要用地类型。建设用地主要是居民点及城市用地。各类用地在全市范围内的分布不均衡。其中盐田、龙岗两区以农用地为主,而特区内、罗湖、福田和南山各区以建设用地为主。与2004年相比,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建设占用增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很大,耕地、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水利设施、未利用土地都出现了净减少,同时建设用地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临汾市地处汾河流域的中南部,其间景观格局的变化对市域内的生态环境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1987年和2009年两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基础数据,在景观生态学原理指导下,利用遥感解译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结合野外调查GPS核查信息,对研究区的两期遥感影像进行图像处理,并对用地动态和景观要素信息进行提取.随后利用景观格局软件FRAGSTATS,对两个水平年的各类景观要素进行斑块组成结构、面积特征、形状指数、破碎化指数、异质性和空间分布等指标分析.最后,通过对两期景观要素的对比分析,得出临汾市土地利用景观多样性趋于多样化,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朝着均匀化方向发展,区域内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更加趋于合理化.  相似文献   

13.
14.
重庆市长寿区土地利用格局及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基于RS和GIS技术,对研究区1995年和2001年土地利用格局进行分析,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动态模型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及速率.结果表明:①林地、水田和旱地构成研究区内优势景观,1995-2001年耕地减少,城市用地增加.②山地旱地破碎化程度最高;有林地和丘陵水田破碎度较小,景观较完整;③湖泊和农村居民点斑块分布较散,同类间干扰小.城镇用地斑块距离增大,城镇扩张明显.④2001年景观异质性比1995年较高.⑤水域、城镇用地和耕地变化速率大,整体土地利用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5.
大规模的城市化对土地利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景观格局带来了深刻改变﹒本文利用2010年和2017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杭州市的土地利用变化空间特征与景观破碎度、集聚度和异质性﹒在综合评价和比较后发现:耕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林地、水域、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与林地、城乡建设用地之间的互动作用十分强烈,城市扩张效应显著,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粗放;土地利用变化和空间分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空间性规划对于土地利用变化起决定性作用;景观破碎化程度和异质性增加,景观优势度有所降低,各类用地比例更为平衡,但生态用地优势度较低、破碎化程度较高,存在生态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6.
长泰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景观生态学为研究方法,以GIS为技术支撑,计算分析长泰县2000年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分离度、破碎化指数、分维数等指标,结果表明:长泰县景观整体多样性较低,斑块形状较复杂,景观生态系统较不稳定,并针对现状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借助RS和GIS手段,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分析了图们江流域4条支流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并选取10个景观格局评价指标,对不同流域景观格局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各个河流在河流属性、地貌特征、水流特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流域土地利用的总体格局是一致的,都表现出林业用地>农田>草地>居民点>湿地的特点,其中林业用地占65%~90%,农田占10%~25%,草地占1.0%~3.5%,各类居民点占0.5%~2.5%;2)嘎呀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斑块2 522个,布尔哈通河2 097个,海兰江1 112个,珲春河579个,不同流域的平均斑块面积、斑块边界密度、斑块形状、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景观特征指标存在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流域受人为干扰影响的程度;3)4条河流的土地利用格局都很相似,但布尔哈通河与海兰江以及嘎呀河与珲春河的相似性更大;4)10 a间,流域森林面积呈现有序增长,沼泽地面积增加了183.95%,但沙荒地面积增幅也高达158.15%,说明林地破坏在一些区域内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变化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核心研究计划之一,经典的数理统计方法未考虑空间因素的影响,因此土地利用空间演变分析的结果易产生偏差.基于广州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在对2005-2009年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格局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交通运输用地和城镇村及工矿建设用地,对这两类用地变化强度空间格局及其集聚情况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1)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向南发展速度最快,各个地类中道路与建设用地的扩张方向一致,大量建设用地转为交通用地和林地;(2)空间位置影响下,各年份网格单元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邻近空间单元之间互相依赖发展变化,且趋于高动态度集聚(H-H);(3)广州市土地在各区交界处废弃、破碎、分散的建设用地复垦为农用地,在这些地区会有高动态度集聚(H-H),由此认为土地利用动态度集聚对行政因素的响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掌握舟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利用1984—2016年间7个时相的Landsat影像分析了舟山岛及附近岛屿的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研究结果表明:舟山岛内林地保护良好,面积略有增加,空间分布基本未变;建设用地以"先南、后东、再北"的趋势逐步扩展至沿岸的各个平原及南部岛屿,面积增幅达到571.88%;舟山岛沿岸的农田/草地逐步被建设用地侵占,总面积减少27.94%,且空间分布趋于离散;滩涂面积减少93.39%,主要转化成建设用地;通过围填海,研究区的总面积增长8.87%,获得的土地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和水体。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舟山市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为舟山市土地资源管理的合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以宜城市为研究区,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规划基期年(2009年)和规划目标年(2020年)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对比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划分得到高、中、低3个安全等级并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和2020年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整体处于分布不均衡的状态,生态安全总体处于中安全水平和低安全水平;高安全区多集中于东部和西南部的低山丘陵地区,而中部和西北部的岗地多处在中、低安全区;2009—2020年宜城市总体生态安全状况变化不太明显,但略有提高,高安全面积所占比例最大,较2009年增加14.12km2,中安全面积略有减少,低安全面积在研究时段内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