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丙烯酸-马来酸酐共聚物钠盐分散水相中硫酸钡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沉降试验、粒径分析、流变行为等研究了丙烯酸-马来酸酐共聚物钠盐对硫酸钡水相悬浮液分散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适量分散剂可使硫酸钡粒子在水相中得到均匀分散开.硫酸钡悬浮液的黏度随共聚物钠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加入质量浓度为0.6%分散剂时,粘度值达到最低值,然后再加入分散剂时粘度反而略有上升,加分散前后硫酸钡悬浮液的D 60分别为5.232 0μm和4.344 3μm.  相似文献   

2.
以马来酸酐和丙烯酸为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合成马来酸酐丙烯酸的共聚物,然后在它们的共聚物中加入无机盐,复配制成肥料防结块剂。结果表明最佳优化工艺条件为:丙烯酸和顺酐的摩尔比为1:2;引发剂用量为4%;反应温度为80℃—85℃;反应时间为3h;固含量设计为35%左右,其防结块效果与聚丙烯酸钠的同类产品对比更佳。  相似文献   

3.
采用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熔融接枝马来酸酐(MAH)方法制备改性材料,通过FTIR确定了EAA-g-MAH的生成,研究了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和助剂浓度以及反应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通过偏光显微镜(PLM)和广角X射线衍射(WAXD)研究聚合物结晶行为,发现形成晶粒减小,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热失重分析仪(TGA)进行了热性能分析,发现接枝后熔融温度几乎不变,结晶能力降低,热稳定性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温度、介质中进行β-蒎烯与马来酸酐聚合反应,采用FIIR、GPC、UV光谱等手段对聚合产物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以上溶液聚合条件下β-蒎烯与马来酸酐发生聚合反应,得到数均相对分子质量达14000的聚合物,但是乳液聚合体系只得到油状低聚物。采用氨水对上述共聚合产物进行水解和自组装,得到粒径低至400nm的纳米粒子,且粒径分布较窄。以上纳米微球表面带有丰富的羧基,有望作为高效的载体应用于生物酶和药物等的输送体系。  相似文献   

5.
以马来酸酐、丙烯酸和丙烯酰胺为原料在水相中合成了三元共聚物阻垢剂,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等条件对共聚物阻垢性能的影响,探讨了阻垢率与共聚物用量、 Ca2+ 质量浓度、温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水为溶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马来酸酐(MA)、丙烯酸(AA)和甲代烯丙基磺酸钠(MAS)为单体合成了共聚物,综合研究该产品的阻垢性能。探讨了介质pH值、Ca2+浓度、温度和共聚物用量对MA-AA-MAS共聚物阻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A AA MAS共聚物在较宽的介质温度范围内对碳酸钙和磷酸钙都有良好的阻垢效果,对CaCO3 和 Ca3(PO4)2 阻垢率可分别达到98.2%和92.1%。而且也适用于硬度不超过250mg/L的水处理系统中。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马来酸酐(MA)与丙烯酸(AA)共聚的基本原理.探讨了共聚物P(MA-AA)的聚合反应中引发剂用量、聚合温度、单体配比、聚合时间等因素对螯合性能及分散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引发剂滴加方式和氮气保护等工艺提升聚合物的皂洗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高吸水性苯乙烯—马来酸钠—二乙烯苯共聚物的合成方法,系统考察了各反应因素对共聚物产率和吸水率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该共聚物的分子结构及其吸水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该共聚物吸水能力优越,吸水率可高达800倍以上,保水性能良好,结构稳定性强,耐热耐光照,对砂质土壤具有改良能力。  相似文献   

9.
MA-AA-MAS三元共聚物的制备及其阻垢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水为溶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马来酸酐(MA)、丙烯酸(AA)和甲代烯丙基磺酸钠(MAS)为单体合成了三元共聚物.探讨了该共聚物转化率、平均分子质量、阻垢分散效果与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单体MA,AA,MAS物质的量比为3.0∶1.0∶0.6,引发剂质量分数为单体总量的14%,反应温度应控制在90℃,反应时间为4 h时,所制得的共聚物性能最佳,单体转化率为90.1%,对CaCO3和Ca3(PO4)2的阻垢率分别达到98.2%和92.1%.  相似文献   

10.
含荧光基团的马丙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为溶剂,30%的过氧化氢为引发剂,合成得到了含荧光基团的马丙共聚物.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为:马来酸酐与丙烯酸的质量比为95∶5,引发剂为马来酸酐与丙烯酸总质量的55%,催化剂为马来酸酐与丙烯酸总质量的2‰,反应时间为2h,反应温度为100℃.以荧光光谱法和静态阻垢法研究了含荧光基团的马丙共聚物的性能,结果表明,荧光强度与其浓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0.64mg·L-1;具有良好的阻碳酸钙和硫酸钙的能力,与市售马丙共聚物的性能相当.  相似文献   

11.
聚丙烯酸钠的热分解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G/DTA联用技术,在10、15、202、5 K.min-1不同线性升温条件下,研究了聚丙烯酸钠的热分解过程.结果表明,在空气气氛下,聚丙烯酸钠的热分解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应用非等温多重扫描速率法对热分解过程的第一阶段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并计算得到了聚丙烯酸钠热分解的动力学3因子,分别是热分解活化能E=132.88 KJ.mol-1,指前因子lg(A)=9.103,以及相边界反应型的机理函数,其积分形式G(α)=1-(1-α)12和微分形式f(α)=2(1-α)12.  相似文献   

12.
聚丙烯酸钠分散剂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液聚合法,以水为溶剂、K2S2O8-NaHSO3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NaHSO3为链转移剂,合成了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探索,结果表明:反应温度70℃、单体丙烯酸质量分数为20%~30%、NaHSO3与K2S2O8质量之比为10:1~14:1、反应时间5h,可获得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4000的聚丙烯酸钠.对合成的聚丙烯酸钠在陶瓷铁粉上进行应用试验,当聚丙烯酸钠加入量为0.3%~0.5%时,所得浆料粘度较小,有良好的分散效果.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溶液聚合法,研究了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聚丙烯酸钠分子量的影响,探索出了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为40℃-45℃,反应时间为4h,过硫酸铵用量为0.02%,单体浓度为45%,聚丙烯酸钠分子量高达106-107。  相似文献   

14.
15.
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酸钠,得出制取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的最适宜条件为:最佳单体浓度应选择100%(以丙稀酸占水重计算);引发剂的适宜浓度为5%(以过硫酸铵质量占水重计算).并讨论了单体浓度及引发剂浓度对聚丙烯酸钠分子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合成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的新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水溶液静态聚合法,用平板式反应器合成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通过选择合适的分子量调节剂、引发剂用量和聚合温度,可以有效防止爆聚现象发生,且反应周期短,生产成本低。研究了分子量调节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单体浓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聚合物粘均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n-C12SH/mM=0.04,mI/mM=0.04,wM=0.30,温度60°C,反应3 h时,可合成分子量5 000左右的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分子量分布较窄,且单体转化率在99%以上。  相似文献   

17.
在小试试验基础上,对合成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分散剂进行了半吨级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80~90℃、引发剂用量4%(质量分数)、链转移剂用量1.8%~2.0%(质量分数)的条件下,聚丙烯酸钠的收率为95%~99%.同时考察了PAANa相对分子质量和用量对其分散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丙烯酸钠在很多领域的广泛应用,我们采用水溶液聚合法中的中和法合成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PAANa),用酸碱滴定的方法测得聚丙烯酸的平均分子量,并探讨了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链转移剂用量以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聚丙烯酸钠分子量的影响趋势和程度。从而得出合成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的较佳条件。  相似文献   

19.
以丙烯酰氧基Span-60反相乳液合成聚丙烯酸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酰氧基Span -60为乳化剂,采用反相乳液合成高分子聚丙烯酸钠尚未见有文献报道。本文研究了乳化剂和反应温度对聚合体系稳定性的影响;(NH4 ) 2 S2 O8—DMAEMA—NaHSO3引发剂和烯丙醇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实验条件:反应温度为40℃;乳化剂用量为3 % ;引发剂浓度分别为0 .0 6%、0 . 0 4%、0. 0 2 % ;烯丙醇为0 . 0 8% ;反应温度为40℃.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合成聚合物分子量超过3×10 7,且溶解性能优于溶液聚合所得产品.  相似文献   

20.
反相微小乳液合成速溶高分子量聚丙烯酸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采用反相微小乳液法合成了速溶高分子量聚丙烯酸钠.研究了乳化剂和pH值对聚合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以及(NH4)2S2O8—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DMAEMA)—NaHSO3引发剂、单体浓度、烯丙醇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实验条件:pH值等于10;乳化剂用量为5%(油相);引发剂浓度分别为0.06%、0.04%、0.02%(W单体);烯丙醇的浓度为0.08%(W单体);单体浓度为40%(水相).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合成聚合物分子量超过2×107,且溶解性能优于溶液聚合和反相悬浮聚合所得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