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字是汉末以后兴起的常用词,在《世说新语》中用例较多,含义也较丰富。本文内容:(1)分析“看”在文中的含义及含义的使用频率,对其自身义项分布进行说明。(2)分析常用义项与近义词的异同点,更明确显示“看”的确切用法及它的词义渗透现象。(3)对非常用词做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2.
“看”字是汉末以后兴起的常用词,在《世说新语》中用例较多,含义也较丰富。本文内容:(1)分析“看”在文中的含义及含义的使用频率,对其自身义项分布进行说明。(2)分析常用义项与近义词的异同点,更明确显示“看”的确切用法及它的词义渗透现象。(3)对非常用词做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钞”主要指钱币,而“抄”多表书写、抢掠等动词义。历史上“钞”和“抄”的词义交错纷繁,“钞”由“用以叉取的金属器具”引申出书写、劫掠等动词义;魏晋时“抄”作为“钞”的另一种书写形式出现,至唐宋逐渐替代了“钞”的词义;宋代“钞”成为指代纸币的专有名词。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弗洛伊德1910年在《论原始词汇的对偶意义》一文中,列举了埃及语、印欧语及阿拉伯语中的一些词义反向分化和反向词义复合的例子,用来说明人的思维常是矛盾统一的复合体。 词义反向分化的:如古埃及语ken是个“最古老的词根,开始含义极笼统,后来发展成为兼表“强、弱”两义的“具有双重含义的词汇”,最后反向分化出ken(强)和  相似文献   

5.
多义词几乎存在于人类所有的语言中,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也不例外。文章尝试探究汉英多义形容词“老”和“old”的词义生成与演变,并描绘出其词义演变轨迹图。研究发现:(1)其产生一词多义的原因是受隐喻作用和语言经济性原则的影响;(2)其词义演变轨迹符合“仙人掌发展模型”,但是其产生的隐喻意义种类却不尽相同.因此它们缔造出各自特有的词义演变的仙人掌模型。  相似文献   

6.
周文 《奇闻怪事》2009,(2):116-116
“白骨精”、“北夫荒”、“蛋白质”是在当前网络化、信息化高度发达背景下,利用缩略法创造的新词。从词语修辞的角度来看,起初的引号表示特定的含义。但随着使用频率的增高,逐渐为受众所接受和理解时,表示特定意义的引号就逐渐失去了标志功能,它们的意义就会逐渐固化为一个新的义项。这在词汇学上称为“词义异变”。当然,这些流行新语也需要语言的使用者进行必要的规范。  相似文献   

7.
“眺”“肭”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胱”“肭”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中的两个专用名词,它们的含义在发展过程中有两次演变,前后经历过对日食的描述、对月相的描述和作为计算日月运动不均匀性时的修正值这三个阶段.词义的变迁,包含了古人对天象理解的过程,从汉朝的“日月乱行”,到唐朝僧一行《大衍历》里将其作为“理数然也”,是概念上由“变”至“常”的一次比较特殊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仁寿方言的亲属称谓词“娘”和“孃”二者具备不同的使用特点,它们的适用范围和使用频率也不对等。内部主要表现在词义、语义、构词等方面;外部和普通话相比,主要表现在词义和构词形式两方面,而且还存在一对多的情况。而且仁寿方言深受湘方言的影响,亲属称谓词“娘”和“孃”带有很明显的湘语特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语言发展是一个不断相互影响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表示“禁止”、“劝阻”的副词“不要”来源于跨层结构“不要”,随着动词“要”词义的逐渐虚化,“不要”在构式“不要VP2”中完成了词汇化.融合为一个副词。“不要”词汇化的动因是高用频的推动,“要”动词义虚化与句法结构变化的相互作用以及“功能悬空”的推动,机制是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10.
“怯气”“惬气”明清小说中常见,词义均同“服气”,“惬”可能是本字,而“怯”是通假字。《鼓掌绝尘》中的“恡气”当校为“怯气”,意为“服气”。虽然“怯气”“惬气”在现代汉语中仍使用较多,但词义都不再是“服气”。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萨满”几种典型词义的辨析,并对其词义差异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简析,旨在使萨满文化研究者意识到各种“萨满”词义所提出的问题,以期为萨满文化的研究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英汉语中有关“吃”的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隐喻性词义生成和演变的仙人掌发展模型为工作假设,分析英汉语中有关“吃”的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指出英汉语中有关“吃”的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存在共性和个性,同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机理。本文同样可以为窥探英汉民族的文化特性、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片断”与“片段”在使用与教学中常令人迷惑。通过微观上的词义比对分析和宏观上的统计,可以发现它们在使用上的异同及其发展趋势。这些认识对异形词的规范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具体的语言环境与大量的语言事实是正确界定一个词词义及词性的先决条件。文章就传统的析“以”为“率领”义时的介词词性与动词词义存有疑虑,并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明析这一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5.
“非主流”的审美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主流”联系着“90后”成为当代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它折射了“90后”这个特殊群体的审美取向。本文通过分析“非主流”这个当代重要文化关键词的含义、产生背景和它的主要审美主题及其审美特征,试图从多方面揭示出其如此风行的原因,并对此作出理性审视。  相似文献   

16.
词义的具体性是和词义的概括性相对而言的,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这是词义的辩证本质的重要表现。对于词义的这一特征,不少论著进行分析时,大都集中于论述概括性,而对具体性言之甚简,甚至避而不谈。当然也有个别的例外情况。例如陆宗达、王宁的《训诂方法论》谈到词义“具有概括性和具体性统一的特性”时,就集中分析词义的具体性,对具体性的含义进行了分析,并说明了具体性在词的使用状态和运动过程中是怎样显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介词在形成过程中词义虚化的方式及其语法特点的变化等问题。为此,考察了四个介词“沿、往、望、朝”的产生过程。这几个词都是在中古开始词义、词性的转化,至近代才成为介词的,词义虚化的线索有迹可循,语法特点的变化也比较清楚。在分析词义虚化的方式时,运用“义素”(sememe)概念,定义是最低层级上的词义构成成分。  相似文献   

18.
从历时演变出发,考察“炊”与“蒸”在上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中的演变历程,发现二者在中古汉语中演变为一组同义词,但在近代汉语中又再次分化:“蒸”进入基本词汇层面,而“炊”发生了语素化。而它们历时演变的特点也能在现代汉语方言点“炊”“蒸”的分布中找到例证:大部分现代汉语方言点中都保留着“蒸”的动词义,而“炊”的动词义仅遗留在少数浙闽粤方言点中,从书证材料与音变链条中可以找到“炊”的动词义被保留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程娟 《科技信息》2009,(6):111-111
中国英语作为一种文化变体,其最明显的特征表现在词汇层面。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中国英语词汇衍生出新的含义,形成了中国英语词汇的语义文化特征。本篇主要从词义的扩大或缩小,词义褒贬色彩的转换,词义引申以及词义创新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英语词义的文化特征,并指出其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词义的演变往往反映出社会的变革,“百姓”一词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不同时期,词义发生了从表示达官贵族,到被统治的平民,到社会的主人的文化变迁。由于中国封建时代特别长,而新社会才有几十年的历史,时间尚未褪尽“百姓”一词里的封建色彩,因而,我们在使用这个词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个词的文化积淀,以免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