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籼稻是亚洲和世界其他一些地区广为种植的主要栽培稻亚种,同时也是我国杂交水稻恢复系的主要来源.研究籼稻亚种内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对中国栽培稻亚种内的分类和演化以及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通过36个SSR标记对1582份籼稻地方品种的群体结构和地理生态分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分子标记所做基于模型和基于遗传距离的群体结构表现一致,即早籼稻生态型可划分为4个地理生态群,中间型生态型可划分为3个地理生态群,晚籼稻生态型可划分为2个地理生态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空间隔离是形成地理分化的主要原因.地理生态群既体现了品种间的遗传差异又是对不同生态环境适应的反映,可用于籼稻亚种内杂种优势群划分的依据.根据SSR标记在各个生态型及地理生态群的基因型分布,筛选了可用于鉴别各生态型和地理生态群的SSR特征等位变异并建立了相应的SSR分子判别式.通过SSR分子判别式选择籼稻的中间类型开展籼粳杂种优势研究以及选择不同地理生态类型开展籼稻亚种内杂种优势研究,有助于突破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障碍和加强籼稻亚种内杂种优势利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稻选育品种遗传多样性及其近50年变化趋势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利用36个微卫星标记和42个表型性状对453份选育品种进行分析, 研究中国水稻选育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地理分布及其近50年的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 微卫星标记和表型性状分析的遗传多样性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籼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大于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 选育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一直下降, 80年代降低到最低水平, 90年代又有显著提高; 在地理上华中稻区的选育品种遗传多样性最大, 东北稻区和西北稻区遗传多样性最小. 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江西和西南地区的四川等地是中国水稻选育品种遗传多样性最大的地区. 东北地区作为重要的粳稻生产基地, 遗传基础非常狭窄, 应该发掘新的种质资源拓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贵州栽培稻的遗传结构及其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贵州省是中国稻种资源遗传多样性最高的地区之一, 类型复杂多样, 蕴含丰富的遗传变异, 因 此, 研究贵州稻种资源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对中国栽培稻起源、演化和分类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32个表型性状和36个微卫星位点对贵州省537份栽培稻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利用分子标记所做基于模型和基于遗传距离的遗传结构表现一致, 将贵州省栽培稻划分为籼稻、粳稻和中间型3大类群. 遗传结构分析显示, 所划分的籼、粳类群中的材料与前人通过表型判别的籼粳存在一定差异, 在粳稻类群中混有的表型性状判定为籼稻的材料数明显多于在籼稻类群中表型性状判定为粳稻的材料数. 在籼、粳亚种内的遗传结构并不像前人所提出的均分为不同气候生态群和土壤水分生态型, 而是籼稻类群内以中偏早、中偏晚类群的气候生态型为主; 粳稻类群内以水、陆稻类群的土壤水分生态型为主. 贵州省栽培稻在形态和微卫星标记水平均检测出丰富的遗传变异, 黔西南自治州的遗传多样性最高, 且资源数量最多、类型复杂, 是贵州省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中心.  相似文献   

4.
中国葡萄气候区划Ⅱ:酿酒葡萄品种区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酒的品质主要取决于葡萄(Vitis vinifera L.)品种,而一定的品种只有在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条件下种植才能发挥出其潜力.本研究以中国2294个气象站点1982~2011年30年平均气象数据和中国全境90 m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基础,在ArcGIS平台支持下,建立了无霜期和活动积温的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并分别以普通克里金法和反距离权重法对无霜期和活动积温空间回归残差进行插值,将模拟值栅格图层和残差值栅格图层叠加,分别得到无霜期、活动积温栅格图层;以普通克里金法对干燥度进行空间内插得到干燥度栅格图层.在此基础上绘制了高精度的中国酿酒葡萄气候区划图和品种区域化图,将酿酒葡萄适宜栽培划分为4区12亚区,对各亚区气候特点和分布范围进行了描述,并根据不同熟性葡萄品种对活动积温需求的不同对各亚区进一步划分,分别绘制了12亚区的酿酒葡萄品种区域化图.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酿酒葡萄栽培区类型多样,在不考虑土壤等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中国酿酒葡萄适宜区类型多达36种.本研究结果具有高分辨率,对不同葡萄产区的栽培品种建议更有针对性,对全国各地葡萄种植品种的选择及相关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葡萄气候区划Ⅰ:指标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葡萄(Vitis vinifera L.)与葡萄酒产业的迅速发展,葡萄栽培越来越多元化,对葡萄气候区划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中国气候类型复杂,葡萄栽培品种多,区划难度大.以前的研究大多是针对某一区域、局部小范围区划研究较多,或是针对某一葡萄种类,还没有形成基于全国并细致到各产区的完整区划研究.由于资料获取难度大,数据处理困难,区划精度普遍不足.本研究对中国各地区、各葡萄种类区划指标进行筛选,选用生长季活动积温和无霜期作为中国葡萄气候区划的热量指标,干燥度作为水分指标,年极端低温和埋土防寒线作为辅助指标.在ArcGIS平台支持下,以中国2294个气象站点1982~2011年30年逐日气象数据和中国全境90 m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基础,采用多元逐步回归与残差插值相结合的混合插值法对气象要素进行模拟,建立了无霜期和活动积温的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利用交叉验证法分别对不同插值方法在进行不同指标插值时的误差大小进行了对比,分别选用普通克里金法和反距离权重法对无霜期和活动积温空间回归残差进行插值.选用普通克里金法对干燥度进行空间内插,分别得到无霜期、活动积温、干燥度栅格图层.在此基础上绘制了高精度的中国葡萄气候区划图.与以往仅针对某一个葡萄品种的气候区划不同,此次中国葡萄气候区划结果中的适宜栽培区还进一步被细分为山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栽培区、欧亚种栽培区、欧美杂种栽培区和避雨栽培区,并根据山葡萄、欧亚种葡萄以及欧美杂种葡萄抵御极端低温的不同能力,分别绘制了埋土防寒线.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划指标和区划方法进行了选择,对中国不同葡萄栽培种适宜区域进行了划分,区划精度高,对全国各地未来葡萄种植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指导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罗利军 《自然杂志》2022,44(5):339-356
 普通野生稻在向栽培稻演化的过程中,形成旱稻和水稻两类适应不同土壤水分条件的生态类型,其中旱稻先于水稻驯化且长期受到“产量-抗旱性”的“双向选择”。采用“双向选择”策略,可将水稻的高产优质特性与旱稻的节水抗旱特性整合,育成节水抗旱稻。节水抗旱稻的水分利用效率高、抗旱性强,适合于“旱直播旱管”的绿色栽培模式,既可在水田不淹水栽培,又可在旱地或山坡地直播种植,拓展了栽培稻的种植空间。节水抗旱稻生产过程中可大幅度节约灌溉用水、减少面源污染和甲烷排放,降低劳动成本。  相似文献   

7.
《科学通报》1959,4(2):59-59
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自去年国庆献礼以后,与北京十个有关研究单位协作进行了全国土农药的研究工作。由于工作开始时已接近冬天,治虫季节已过去,很难在现场展开試驗研究。后来得到中央商業部的大力协助,調集了全国各地的重要土农药品种,这样才使我們条件在冬閑的时间在室內測定全国土农药的相对效力,作全国各地大搞土农药的初步参考。  相似文献   

8.
199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告》披露:“中国耕地污染较严重.有1000万公顷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仅仅过了三年.2000年中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就翻了一番,增加到2000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的1/5。又过了三年,2003年据中国基础研究网第212号香山科学会议——污染土壤修复与生态安全学术会议的有关信息,中国土壤污染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全国受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已达6000万公顷。  相似文献   

9.
稻属(Ory3a)是禾本科中的一个小属。不同研究者得出稻属有19~23个种,迄今仍未作出定论。稻属种间,以及栽培稻与野生稻间普遍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生殖、生理障碍,甚至染色体组相同的栽培稻和野生稻间都常出现亲和性差的现象,以致长时期来不为能对稻的野生资源充分利用。比之麦类种间直至属间遗传因子的不同形式的交换来,稻属的开发是十分落后的。究  相似文献   

10.
小麦茎秆结构和细胞壁化学成分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应用光学显微镜、紫外分光光度计和傅立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等技术, 对小偃54, 8602和小偃81三个不同小麦品种茎秆的形态、解剖特征和细胞壁化学组分与茎秆抗压强度相关关系进行研究. 在3个小麦品种茎秆结构的比较观察中, 茎秆外径、横切面上不同组织比例以及两种不同类型维管束的数目等参数均有很大差异. 化学组分分析显示, 小偃81的纤维素含量最高, 而木质素含量介于另外两个品种之间. 对茎秆抗压强度的分析表明, 小偃81的抗压强度最高. 最后通过对上述特征的相关分析揭示, 茎秆外径和壁厚之比、厚壁组织比例、单位面积上大维管束平均数目和纤维素含量是影响小麦品种茎杆机械强度的4个主要因素. 因此, 在选育小麦抗倒伏品种时, 应特别重视茎秆的上述4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中国稻作起源与演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对中国稻作起源研究中的3个主要问题--起源地,祖先种及栽培稻籼粳亚种起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讨论:(1)长江中游-淮河上游稻作起源新论;(2)“原始栽培稻”及其驯化的强化时;(3)中国栽培稻的栽培多样化中心;(4)中国和南亚为亚洲栽培稻的2个独立的稻作起源与演化系统;(5)中国普遍野生稻(普野)的形态分类与RFLP分类;(6)原始祖型普野的认定;(7)近缘祖型普野初探。(8)中国是否存在一年生普  相似文献   

12.
中国植被净生产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志强  刘纪远 《科学通报》2008,53(3):317-326
利用3个光能利用率模式(CASA, GLOPEM和GEOLUE)和2个生态过程机理模式(CEVSA和GEOPRO)以不同空间分辨率和不同输入参数对中国植被净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进行时空模拟, 对5个模式模拟的中国的NPP进行了时间序列和空间格局的对比分析所得结论如下: CASA, GLOPEM及CEVSA 3个模式对中国NPP的月、季和年的时空模拟符合中国植被季节变化规律和季风气候下的中国植被的空间变化规律, 近20 a来中国NPP变化趋势以增长为主; 5个模式模拟的中国平均NPP季节的值为春季约为(0.571±0.2) Gt C左右, 夏季约为(1.573±0.4) Gt C左右, 秋季约为(0.6±0.2) Gt C左右, 冬季约为(0.12±0.1) GtC左右; 中国植被净生产力年值约为(2.864±1) Gt C/a; 5个模式较好地模拟了中国不同类型生态群落的生物量的季节特征和空间格局状况. 研究为中国利用造林、再造林、森林和农田管理等人为活动引起的碳增汇用于抵消中国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的计算及碳收支平衡的研究提供参考, 为植被净生产力总量的国家本底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数字     
正8000万海水稻,是中国育种专家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方法选育出来的新型耐盐碱性水稻。目前,海南南繁基地已从上千份海水稻材料中,挑选出176份优良品种,将在今年首次全国大范围试种。要知道,中国有约15亿亩盐碱地分布在大江南北,气候带、光照条件都不尽相同。2018年将首次在全国五个主要类型的盐碱地上同时进行千亩片的试验示范,就是为了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检验这176份海水稻材料的最终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漆的核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乔源 《科学通报》1982,27(6):344-344
一、引言中国漆是一种优良的天然涂料,但由于其结构复杂及有毒性,这对中国漆的研究与应用极不方便,黄葆同等曾对中国漆结构与氧化反应进行过一些工作,国外也曾研究过不同品种的漆酚结构,但对深入了解中国漆的结构及其与性能的关系都很不够,本文用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中国漆中饱和漆酚及漆酚的结构,从而对影响中国漆性质的因素以及决定中国漆优劣的条件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以便为鉴定中国漆的质量和改进中国漆的性能提供必要的根据。  相似文献   

15.
缪国华 《科学通报》1985,30(18):1426-1426
近年采,对植物凝集素在植物体内分布与功能的研究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关于稻胚凝集素(RGL)的分子性质,在水稻胚胎发育与萌发过程中含量,活性变化,生物合成规律,在稻胚不同组织、细胞的分布定位以及对植物细胞的生理效应进行了不少的研究。这些资料表明:RGL在稻胚发育过程中的合成、积累、分布与胚分化发育具有明显的联系,RGL与稻  相似文献   

16.
节水抗旱稻及其发展策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立足于节水抗旱的生理与遗传机制, 对提高干旱条件下水稻产量有积极作用的 避旱和耐旱两方面进行阐述, 并结合过去多年的抗旱研究积累, 提出了发展节水抗旱稻 的策略与方法, 主要包括4 个方面: (ⅰ) 可指导育种实践的抗旱性评价方法体系; (ⅱ) 抗旱资源的抗旱性分析与发掘; (ⅲ) 成功的节水抗旱稻育种技术流程; (ⅳ) 强调注重理 论研究成果的积累与育种工作相结合, 从育成品种出发研究解析节水抗稻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7.
兰鸿第 《科学通报》1978,23(5):305-305
水稻光照农业气象指标是进行水稻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预报等工作的基础。文献[1]曾用南京等地资料,对长江中下游水稻品种光照温度指标作过初步研究。本文用我国各地区早、中、晚稻的代表品种,从北纬18°21′到43°31′七个试点地区的资料,对水稻光照指标作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7000年前考古遗址出土稻谷的小穗轴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云飞  孙国平  陈旭高 《科学通报》2007,52(9):1037-1041
稻谷小穗轴基部的离层形成的差异是鉴别野生稻、 粳稻和籼稻的一个重要特征. 对长江下游的跨湖桥、罗家角和田螺山等3处距今7000年以前遗址出土稻的小穗轴特征观察的研究结果显示, 3个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所见的小穗轴可分为粳稻型和野生型2种类型, 没有发现具有籼稻小穗轴特征的稻谷, 表明距今7000年以前的水稻尚处于驯化过程中带有野生习性的原始栽培稻阶段, 粳稻是栽培稻的演化方向. 根据两种小穗轴比例推测长江下游在距今10000年以前开始稻的驯化.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就房地产投资的优化组合理论来研究做房地产投资分析.通过分析各种类别房地产投资的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以及在统一市场条件下各类房地产的相关性,针对各个不同房地产类型的需求差异加以区别,评价和选择两个或多个不同类型的房地产产品或经营方式进行开发投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水稻(Oryza sativa)最初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被驯化,在中国境内已发现大量稻作遗址.目前稻作史研究均是根据形态如小穗轴等来进行驯化进程分析,至今尚无利用序列数据进行分析的报道.本研究对来自3个考古遗址(浙江田螺山遗址、江西新干战国粮仓和浙江湖州毗山遗址唐代文化层,年代分别为7000,2400和1200BP)稻作遗存进行了DNA提取,PCR克隆测定了4个基因组片段.序列分析表明,每个遗址均发现2个以上的水稻基因型,表明当时的种质尚处于混杂状态.与来自亚洲栽培稻以及野生稻的比较分析,发现至少一个古稻基因型在栽培稻中可能已丢失,同时本研究稻作遗存可能为粳稻类型,或当时可能尚处于籼粳稻混种或籼粳分化不明显状态,但粳稻类型占优势.本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在驯化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基因型分化.在田螺山遗址稻作遗存中还发现与无患子目、蒺藜目和十字花目植物高度同源的序列,这与遗址发现大量楝树遗存以及南方常见田间杂草芥类等植物遗存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